有机化学不饱和烃.pptx
2、杂化轨道理论的解释Sp2杂化激发态基态杂化态第1页/共74页3、乙烯分子的形成 4 4、键 原子轨道以原子轨道以“肩并肩肩并肩”(或平行)的方式发生轨道重叠,(或平行)的方式发生轨道重叠,轨道重叠部分对通过一个键轴的平面具有镜面反对称性,此为轨道重叠部分对通过一个键轴的平面具有镜面反对称性,此为键。键。第2页/共74页 键能 610KJ/molCC 键能 346KJ/mol 说明碳碳双键不是由两个碳碳单键构成的,而是由一个键和一个键构成的。键的特点:不如键牢固。不能自由旋转。电子云沿键轴上下分布,不集中,易极化,发生反应。不能独立存在。第3页/共74页612 烯烃的顺反异构 顺反异构,又称为几何异构,是由于分子中内旋转顺反异构,又称为几何异构,是由于分子中内旋转受阻而产生的一种立体异构。受阻而产生的一种立体异构。双键化合物、环状取代物双键化合物、环状取代物都存在顺反异构。都存在顺反异构。一、产生顺反异构体的原因:双键的化合物由于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当双键连有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布方式,从而产生顺反异构体。环状化合物把碳环近似的看成一个平面,连在环碳上的原子或基团就有在环平面的上下之分,从而产生顺反异构现象。二、产生顺反异构体的条件:就烯烃而言,构成双键的任何一个碳原子上所连的两个基团要不同。第4页/共74页例如:例如:第5页/共74页三、烯烃的命名:烯烃系统命名法,基本和烷烃的相似。其要点是:1)选择含碳碳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烯。2)从最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将主链碳原子依次编号。3)将双键的位置标明在烯烃名称的前面(只写出双键碳原子中位次较小的一个)。4)其它同烷烃的命名。第6页/共74页四、顺反异构体的命名:1.顺/反标记法:相同的原子或基团位于双键(或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否则为“反式”。2.Z/E标记法:该法是1968年IUPAC规定的系统命名法。规定按“次序规则”,若优先基团位于双键的同侧为Z式(德文Zusammen的缩写,中文意为在一起);否则为E式(德文Entgegen的缩写,中文意为相反的)。第7页/共74页应用举例:含C=C双键的化合物:第8页/共74页第9页/共74页 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顺反命名和命名Z、E是不能一一对应的。两种标记方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即顺式就是Z 式,反式就是E式。但有时却刚好相反。第10页/共74页613 烯烃的物理性质 烯烃是无色物质,具有一定气味。在常温下,24个碳原子为气态,518为液态,19以上为固态。它们的沸点、熔点和相对密度都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但相对密度都小于1,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614 烯烃的化学性质 烯烃的化学的性质与烷烃不同,它很活泼,可以和很多试剂作用。由于烯烃有双键,因此能起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第11页/共74页2、催化加氢的反应机理:、催化加氢的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又称表面催化。一般认为是通过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又称表面催化。其反应历程可表示如下:其反应历程可表示如下:常用催化剂:常用催化剂:Pt、Pd、Ni等。等。1、催化加氢 一、加成反应加成反应 第12页/共74页 不饱和烃的不饱和烃的氢化热氢化热,说明说明原不饱和烃分子的原不饱和烃分子的内能内能,该不饱和烃的,该不饱和烃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从能图可看出:从能图可看出:1 mol不饱和烃催化加氢所放出的热量称为氢化热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第13页/共74页 (1)烯烃顺反异构体的稳定性是:烯烃顺反异构体的稳定性是:反式反式 顺式顺式(二者(二者能差为能差为-1)。)。(2)双键碳原子双键碳原子连有烷基数目连有烷基数目,氢化热氢化热,稳定性稳定性。因此,烯烃的稳定性次序为:因此,烯烃的稳定性次序为:第14页/共74页卤素的反应活性次序:F2 Cl2 Br2 I2。与卤素的加成2、亲电加成 氟与不饱和烃的加成异常猛烈,而碘与不饱和烃的加成较为困难。因此,加卤素通常指的是加氯和加溴。第15页/共74页与酸的加成1)与HX的加成 1 HX的反应活性 HI HBr HCl HF 通常指的是前三种。这是因为:在HF中,F的原子半径小,但电负性大,故对H原子的束缚力较大,不易离解出H+和F。值得注意的是:该反应通常是将干燥的HX气体直接通入烯烃进行反应。若使用HCl,需在AlCl3的催化下进行反应。第16页/共74页2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产物遵守马氏规则 马氏规则 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进行加成时,试剂中带正电荷的部分E+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试剂中带负电荷的部分(Nu)总是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3 过氧化物效应 当有过氧化物(如 H2O2,R-O-O-R等)存在时,不对称烯烃与HBr的加成产物不符合马氏规则(反马氏取向)的现象称为过氧化物效应。第17页/共74页2)与H2SO4的加成硫酸氢乙酯水解生成乙醇,加热则分解成乙烯 第18页/共74页4)烯烃直接水合,除乙烯得到乙醇外,其它烯烃都将得到仲醇或叔醇(间接水合也具有同样的规律)。第19页/共74页与乙硼烷的加成(硼氢化反应)乙硼烷是甲硼烷的二聚体,反应时乙硼烷离解成甲硼烷,B2H6 2BH3 1)产物为三烷基硼,是分步进行加成而得到的。2)不对称烯烃加硼烷时,硼原子加到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第20页/共74页3)烷基硼与过氧化氢(H2O2)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作用,立即被氧化,同时水解为醇。二、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1用KmnO4氧化反应的净结果:H 原子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表面上看其反应取向是“反 马氏规则”的。但实际上是符合马氏规则”的。第21页/共74页2)用酸性KmnO4氧化该反应由于反应后高锰酸钾的紫色褪去,同时生成褐色的二氧化锰沉淀,故可用来鉴别不饱和键的存在。第22页/共74页CH2=CO2+H2OR CH=R COOHRR1C=R COR1烯烃高锰酸钾氧化产物与烯烃结构的关系为:烯烃结构 高锰酸钾氧化产物 第23页/共74页2、臭氧化反应(用含有臭氧68%的氧气作氧化剂)为了防止生成的过氧化物继续氧化醛、酮,通常臭氧化物的水解是在加入还原剂(如Zn/H2O)或催化氢化下进行。第24页/共74页CH2=HCHOR CH=RCHORR1C=RCOR1烯烃臭氧化物的还原水解产物与烯烃结构的关系为:烯烃结构 臭氧化还原水解产物 3催化氧化第25页/共74页三、聚合反应 烯烃在少量引发剂或催化剂作用下,键断裂而互相加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第26页/共74页四、-H的反应-H由于受C=C的影响,C-H键离解能减弱。其活性顺序为:-H(烯丙氢)3H 2H 1H 乙烯H第27页/共74页烯烃与卤素究竟是发生加成反应还是-卤代反应,取决于反应温度。通常是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加成,高温或低浓度卤素有利于卤代。-卤代反应为自由基取代反应。第28页/共74页615 烯烃的制备一、工业制法1石油裂解2由醇脱水 二、实验室制法1醇脱水2卤代烃脱卤化氢3邻二卤代烷脱卤素4炔烃的控制还原第29页/共74页616 烯烃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氏规则的解释 一、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可由实验证明 这一实验事实告诉我们:极性分子的存在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第30页/共74页 实验事实告诉我们:该加成反应一定是分步进行的。否则,不会有1-氯-2-溴乙烷和2-溴乙醇生成。且可以断定是Br+首先进攻。否则不会有1,2-二溴乙烷的生成。第31页/共74页公认的反应历程:第32页/共74页一般Br2,I2通过鎓离子历程,HX等通过碳正离子历程。二、马氏规则的解释和碳正离子的稳定性1)用诱导效应解释2)-共轭效应来解释 第33页/共74页3)用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从电负性看,Csp2 Csp3 故烷基上的电荷向C+转移,分散了C+的电荷,烷基越多,分散作用越大,碳正离子越稳定。从-P共轭效应看,参与-P共轭的键数目越多,则正电荷越分散,碳正离子越稳定。第34页/共74页第35页/共74页三、烯烃加溴化氢时过氧化物效应解释 链引发 过氧化物的O O 键是一个较弱的共价键,它受热容易发生均裂,从而引发试 剂生成自由基,使反应按自由基加成机理进行第36页/共74页H-Cl、H-I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无过氧化物效应的原因:H-Cl的离解能大(431KJ/mol),产生自由基比较困难。H-I的离解能较小(297KJ/mol),较易产生I,但I的活泼性差,难与烯烃迅速加成,却易自身结合成I2分子。由于自由基的稳定性为:3R 2R 1R CH3,故其自由基加成的产物是反马氏规则的。第37页/共74页621 炔烃的结构1、实验事实、实验事实 乙炔分子是直线形结构,乙炔分子是直线形结构,其中其中HCC=180,CC键长键长=0.12nm,C-H键长键长=0.106nm。第二部分 炔 烃第38页/共74页Sp杂化2 2、杂化轨道理论的解释、杂化轨道理论的解释激发态基态杂化态第39页/共74页3、乙炔分子的形成 乙炔分子的成键情况第40页/共74页622 烯炔的命名(1)选择含有三键和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2)主链的编号遵循链中双、三键位次最低系列原则。(3)通常使双键具有最小的位次。1-戊烯-4-炔 3-戊烯-1-炔(不叫2-戊烯-4-炔)623 炔烃的物理性质 炔烃的沸点比对应的烯烃高10-20C,比重比对应的烯烃稍大,在水里的溶解度也比烷和烯烃大些。第41页/共74页624 炔烃的化学性质一、加成反应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催化氢化常用的催化剂为 Pt,Pd,Ni,但一般难控制在烯烃阶段。用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可使炔烃只加一分子氢而停留在烯烃阶段。且得顺式烯烃。第42页/共74页烯烃与炔烃的反应活性:炔烃(线型分子,易于吸附)烯烃。分子中同时含有CC和CC,反应优先发生在三键上。Lindlar催化剂催化剂:P-2催化剂、催化剂、Pd-CaCO3/Pb(OAc)2或或Pd-BaSO4/喹啉;喹啉;采用Na(或Li)/液NH3还原炔烃将得到反式烯烃。第43页/共74页2、亲电加成 与卤素:与HX(1)R-CC-H 与HX等加成时,遵循马氏规则。(2)炔烃的亲电加成比烯烃困难。原因:三键碳原子为 SP 杂化,较双键 SP2 杂化碳原子的 S 成分,电子更靠近原子核,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不易给出电子,故三键的亲电加成比双键慢。第44页/共74页 CH2=CH2+Br2/CCl4 溴褪色快 H-CC-H+Br2/CCl4 溴褪色慢3、亲核加成 水化反应 在炔烃加水的反应中,先生成一个很不稳定的烯醇,烯醇很快转变为稳定的羰基化合物(酮式结构)。炔烃的直接水合是较为困难的,它需在硫酸汞的硫酸溶液的催化下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第45页/共74页乙炔水化时生成乙醛,其他炔烃水化时,则变成酮。HCN、EtOH、CH3COOH等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46页/共74页反应的净结果相当于在醇、羧酸等分子中引入一个乙烯基,故称乙烯基化反应。而乙炔则是重要的乙烯基化试剂。反应历程:由于反应的关键步骤是由亲核试剂的进攻引起的,故由于反应的关键步骤是由亲核试剂的进攻引起的,故称称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反应的结果,象亲电加成一样,反应的结果,象亲电加成一样,也遵循也遵循“不对称加成规律不对称加成规律”。第47页/共74页2、臭氧化反应叁键比双键难于氧化,双键和叁键同时存在时,双键首先被氧化 二、氧化反应 1用KmnO4氧化第48页/共74页三、聚合反应 炔烃能起聚合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不同的低聚反应,二聚、三聚、四聚。第49页/共74页四、炔化物的生成 三键碳上的氢原子具有微弱酸性(pKa=25),可被金属取代,生成炔化物。生成炔银、炔铜的反应很灵敏,现象明显,可用来鉴定乙炔和端基炔烃。第50页/共74页乙炔和RCC-H 在液态氨中与氨基钠作用生成炔化钠。CH3CH2CCNa+CH3CH2CH2Br CH3CH2CCCH2CH2CH3+NaBr R-X=1RX炔化钠是很有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来合成炔烃的同系物。625 炔烃的制备1、邻二卤代烷脱卤化氢2、由炔化物制备第51页/共74页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烃类化合物称为二烯烃。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1 1、分类 二烯烃 累积二烯烃 -C=C=C-共轭二烯烃 -C=CH-CH=CH-C=CH-CH=CH-孤立二烯烃 -C=CH(CH-C=CH(CH2 2)n CH=C-n 1)n CH=C-n 1第四部分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2、命名命名(1).选含两个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选含两个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2).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编号,双键位置和最小;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编号,双键位置和最小;(3).写出名称,每个双键的位置都需要标明;写出名称,每个双键的位置都需要标明;(4).有顺反异构者,需标明。有顺反异构者,需标明。第52页/共74页4-甲基甲基-2-乙基乙基-1,3-戊二烯戊二烯4-甲基甲基-1,4-己二烯己二烯反反,反反-2,4-己二烯己二烯(E,E)-2,4-己二烯己二烯顺顺,反反-2,4-己二烯己二烯(Z,E)-2,4-己二烯己二烯第53页/共74页三、二烯烃结构 以1 1,3-3-丁二烯为例 1,3 丁二烯分子中的四个碳原子均为 sp2 杂化,每个碳原子各剩一个 p 轨道,它们都垂直于键所在的平面,且轨道的对称轴相互平行,从侧面相互交盖,其结果是:不仅C1与C2之间、C3与C4之间形成键,而且C2与C3之间也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构成了一个离域的键(也叫大键或共轭 键)。第54页/共74页 1,3 丁二烯分子中的四个碳原子均为 sp2 杂化,每个碳原子各剩一个 p 轨道,它们都垂直于键所在的平面,且轨道的对称轴相互平行,从侧面相互交盖,其结果是:不仅C1与C2之间、C3与C4之间形成键,而且C2与C3之间也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构成了一个离域的键。象1,3 丁二烯分子中,四个电子不是分别固定在两个双键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展到四个碳原子之间的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电子的离域体现了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这样的分子称为共轭分子。第55页/共74页三、共轭体系 在分子结构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且共平面的原子时,这些原子中相互平行的轨道之间相互交盖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离域键(大键)体系称为共轭体系。1 共轭体系的涵义 a.,-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由由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电子的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共轭体系。共轭体系。2、共轭体系的类型 ,-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共轭体系的结构特征是:双键、单键、双键交替连双键、单键、双键交替连接。接。组成该体系的组成该体系的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也可以是三键;不饱和键可以是双键,也可以是三键;组组成该体系的成该体系的原子也不是仅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原子也不是仅限于碳原子,还可以是氧、氮等其它原子。它原子。如:如:第56页/共74页 在共轭体系中,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电子离域的表示方法:共轭体系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将发生正、负电荷交替传递的现象,并可沿碳链一直传递下去,它不因碳链的增长而减弱。在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电子的离域,均会影响到分子的其余部分,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传递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第57页/共74页 值得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共轭效应的发生共轭效应的先决条件是先决条件是构成共轭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内,且其 p 轨道的对称轴垂直轨道的对称轴垂直于该平面。于该平面。b.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上有 p 轨道,这个轨道,这个p 轨轨道与道与 键的键的 p 轨道平行,从侧面重叠构成轨道平行,从侧面重叠构成 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如:如:能形成 p,-共轭体系的除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外,还可以是正、负离子或自由基。第58页/共74页 c.超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 (1),-超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第59页/共74页 (2),p-超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 能形成能形成,p-超共轭体系的超共轭体系的可以是碳正离子或碳自由基。可以是碳正离子或碳自由基。,-和和,p-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参与超共轭的参与超共轭的CH 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综上所述,在共轭体系中各种共轭效应的对分子影响的综上所述,在共轭体系中各种共轭效应的对分子影响的相对强度是:相对强度是:,-共轭共轭 p,-共轭共轭,-超共轭超共轭,p-超共轭超共轭第60页/共74页3 3、共轭体系的特点:(1)键长的平均化,表现在键长的平均化,表现在CC单键的缩短。单键的缩短。(2)体系能量降低,表现在氢化热上:体系能量降低,表现在氢化热上:同是加同是加2mol的的H2,但放出的氢化热,但放出的氢化热却不同,这只能归于却不同,这只能归于反应物的能量不同。反应物的能量不同。第61页/共74页(3)组成共轭体系的碳原子具共平面性。四、共轭效应 1共轭效应的含义 在共轭效应中,由于轨道之间的相互交盖,使共轭体系中电子云分布产生离域作用,键长趋于平均化,分子的内能降低,更稳定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2.2.共轭效应的传递:沿着共轭链交替传递,不因链长而减弱(交替、远程传递)。第62页/共74页五、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1.1,4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 与单烯烃相似,共轭二烯烃也可与与单烯烃相似,共轭二烯烃也可与X2、HX等亲电试剂发等亲电试剂发生亲电加成反应,而且生亲电加成反应,而且一般要比单烯烃容易。一般要比单烯烃容易。所不同的是:所不同的是:共共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轭二烯烃与一分子亲电试剂加成时通常有两种可能。通常有两种可能。如:如:(1)为什么共轭二烯烃会有两种加成方式?为什么共轭二烯烃会有两种加成方式?HBr与不饱和键的加成为亲电加成反应,按反应历程,与不饱和键的加成为亲电加成反应,按反应历程,第一步将生成下面碳正离子中间体:第一步将生成下面碳正离子中间体:第63页/共74页 这样,在第二步反应中,溴负离子可以进攻这样,在第二步反应中,溴负离子可以进攻C2,也可,也可以进攻以进攻C4,从而得到,从而得到1,2 和和1,4 加成产物。加成产物。1,4 加成产物加成产物 1,2 加成产物加成产物 烯丙型碳正离子烯丙型碳正离子第64页/共74页 (2)在第一步反应中在第一步反应中 H+为什么不进攻带有部分负电荷的为什么不进攻带有部分负电荷的 C3 呢?呢?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是: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是:烯丙型碳正离子烯丙型碳正离子 p,-共轭共轭 ,p-超共轭超共轭 (3)影响加成方式的因素影响加成方式的因素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究竟是以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究竟是以1,2 加成为主还是以加成为主还是以1,4 加成为主,与其结构和反应条件有关。总的说来,有加成为主,与其结构和反应条件有关。总的说来,有如下规律:如下规律:第65页/共74页 A.为什么低温有利于为什么低温有利于1,2 加成,而高温有利于加成,而高温有利于1,4 加成加成?低温时生成产物的比例取决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反低温时生成产物的比例取决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越小,则越容易克服能垒,反应速度越快,应所需的活化能越小,则越容易克服能垒,反应速度越快,即低温时碳正离子与溴负离子的加成是不可逆的,反应是受即低温时碳正离子与溴负离子的加成是不可逆的,反应是受动力学控制或速度控制的,动力学控制或速度控制的,故低温时以故低温时以1,2 加成为主。加成为主。第66页/共74页 当温度升高时,反应物粒子的动当温度升高时,反应物粒子的动能增大,活化能垒已不足以阻碍反应能增大,活化能垒已不足以阻碍反应的进程,此时决定最终产物的主要因的进程,此时决定最终产物的主要因素是化学平衡。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素是化学平衡。对于两个相互竞争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产物的多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产物的多寡,取决于产物的稳定性。寡,取决于产物的稳定性。1,4 加成加成产物的超共轭效应比产物的超共轭效应比1,2 加成产物的加成产物的超共轭效应强,故以超共轭效应强,故以1,4 加成产物为加成产物为主主.1,2-加成与加成与1,4 加成势能图加成势能图 结论:温度升高,有利于结论:温度升高,有利于1,4 加成。加成。B.为什么溶剂或试剂的极性增强有利于为什么溶剂或试剂的极性增强有利于1,4 加成加成?第67页/共74页C.反应物结构的影响可从产物的稳定性来考虑。第68页/共74页2.双烯合成反应双烯合成反应(Diels Alder反应反应)共轭二烯及其衍生物与含碳碳双键、三键等化合物进行共轭二烯及其衍生物与含碳碳双键、三键等化合物进行1,4 环加环加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亦称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烯合成反应,亦称 Diels Alder反应。反应。由双烯合成反应的产物是固体,此反应有时可用来鉴别共轭二烯烃。由双烯合成反应的产物是固体,此反应有时可用来鉴别共轭二烯烃。双烯体双烯体 亲双烯体亲双烯体 78%第69页/共74页 双烯体是以顺式构象进行反应的,反应条件为光照或加热。双烯体(共轭二烯)可是链状,也可是环状。如环戊二烯,环己二烯等。当双烯体连有供电子基团,而亲双烯体连有吸电子基团当双烯体连有供电子基团,而亲双烯体连有吸电子基团(如:如:CHO、COR、CN、NO2等等)时,将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时,将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第70页/共74页D-A反应的产量高,应用范围广是有机合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理论上和生产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述反应是由两个分子的上述反应是由两个分子的体系相互作用,体系相互作用,键断裂并在两端生成两键断裂并在两端生成两个个键而闭合成环,这类反应称为环加成反应。键而闭合成环,这类反应称为环加成反应。3.电环化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直链共轭多烯烃分子可以发生分子内反应,键断裂,同时双键两端的碳原子以键相连,形成一个环状分子,这类反应及其逆反应称为电环化反应。第71页/共74页六、六、周环反应周环反应 1 1、周环反应的特点与分类特点:特点:a.反应进行的动力反应进行的动力 加热(加热()或光照()或光照(hv)。)。b.反应过程经历一个反应过程经历一个环状的过渡状态,环状的过渡状态,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同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同时进行的,在多数情况下没有中间体生成。时进行的,在多数情况下没有中间体生成。电环化反应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在一定的反应条电环化反应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一定构型的反应物只生成一种特定构型的产物。件下,一定构型的反应物只生成一种特定构型的产物。光(或热)电环化反应和环加成反应,在反应机理上只通过过滤态而不生成任电环化反应和环加成反应,在反应机理上只通过过滤态而不生成任何活性中间体,这类反应称为何活性中间体,这类反应称为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态是。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态是环状过渡态的一些协同反应,称为周环反应。环状过渡态的一些协同反应,称为周环反应。第72页/共74页 c.反应速度很少受溶剂、酸或碱、催化剂的影响,也不受自由基引反应速度很少受溶剂、酸或碱、催化剂的影响,也不受自由基引发剂或抑制剂的影响。发剂或抑制剂的影响。d.反应具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分类:分类:周环反应曾被认为是周环反应曾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的朦胧区有机化学的朦胧区”,叫做,叫做“无机理的热、光无机理的热、光重调重调整整”。第73页/共74页感谢您的观看!第74页/共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