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ppt
苗族民居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美人靠”供青供青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年姑娘了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养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西江千户雷山西江千户苗寨!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寨子座落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寨子座落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层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房前屋后,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房前屋后,翠竹点缀,寨脚寨顶,树木掩映。真正站在山顶上俯瞰那满山的苗寨木楼,仍然比想象中翠竹点缀,寨脚寨顶,树木掩映。真正站在山顶上俯瞰那满山的苗寨木楼,仍然比想象中壮观和激动人心。层层叠叠的墨色屋顶、金黄色的稻田、深绿的树林,还有灰蒙蒙的远山,壮观和激动人心。层层叠叠的墨色屋顶、金黄色的稻田、深绿的树林,还有灰蒙蒙的远山,不用构图已是一幅画。不用构图已是一幅画。苗族姑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的服装上挑绣着许多花饰,头上带着苗族姑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的服装上挑绣着许多花饰,头上带着雕刻有龙鸟花草的银角、银梳、头围、插花针等精美的银饰。有的还穿雕刻有龙鸟花草的银角、银梳、头围、插花针等精美的银饰。有的还穿着把银饰钉在挑花衣服上的着把银饰钉在挑花衣服上的“银衣银衣”,并在手上、颈上和胸前戴满了银,并在手上、颈上和胸前戴满了银饰品。饰品。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堂屋外侧堂屋外侧,都有一向外凸的凉台木栏杆都有一向外凸的凉台木栏杆,苗家称为苗家称为美人靠美人靠,苗语称苗语称“阶息阶息”,是苗,是苗族大姑娘梳妆打扮和栖息的地方族大姑娘梳妆打扮和栖息的地方,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吊脚楼底层用于存放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吊脚楼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服饰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苗族银饰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湘西型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便装时绾髻,戴木梳,少女喜插饰缎带花或鲜花。上穿右衽大襟紧身短衣,拴钉有银圆牌的刺绣围腰。下着裤。盛装时多绾高髻,插银簪、银花,戴银角,挂柱形耳环。上装为无领大襟衣,两襟在胸前交叉,袖、肩、领缀数十块精制的刺绣布片。下着青布百褶长裙,外系彩色刺绣飘带裙。此式佩戴银饰最多,其上装前后摆、后背、袖、肩和彩色飘带裙等处钉有多种银片。全身银饰数量多达50余件,重达710千克。艺术 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等种类声。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其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狂、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以游方歌为代表)。声乐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乐器有木鼓、铜鼓、芦笙等。酒歌 苗语HXat Jiud,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多带朗诵风格,一般为一个乐句反复。如|11|56|3 1 1-|3 6 5 3|1 6 5|5-|为抒发感情,有时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句反映。凯棠、地午、翁项一带的酒歌,肃穆、浑沉、庄重。如|2 6 6-|2-|2 2 6 3|3 6 6 3|3 2 2-|3 6 0 0|(开歌曲)。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多带朗诵风格,其大歌浑厚、粗犷奔放。情歌 苗语HXak Yex Fangb(游方歌),有挂丁、凯棠、湾水、舟溪四个片区四种曲调。挂丁情歌属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凯棠、湾水、舟溪片区情歌,一般都属微调式,多数是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飞歌 苗语HXak Yangl,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情的一种情歌。在迎宾送客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地区,系5613,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如:5 3 5-5 i 5 3 1-|3-5-|1000|.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6135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音区高到5,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湾水飞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属1256四音阶宫调式民歌。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2652 5 2音型贯穿全曲。乐曲终止音为1,肯定其宫调式的明朗性格。嘎百福歌 旋律起伏小,带朗诵风格,一个乐句无限反复,也有两个乐句以上的。木鼓 系苗族祖鼓,祭祖活动无法器。情郎村李氏至今沿袭一年一次祭祖活动,尚存一对,其余地区因大型祭祖活动失传而消失。木鼓,长约150厘米,直径约30厘米,将圆木凿成空筒,两闲绷上牛皮而成。用时置于木架,鼓棒打击,随声舞蹈,活动结束,置于山洞或鼓房。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小甜瓜外婆家摆底),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湾水飞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属四音阶宫调式民歌。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贯穿全曲。乐曲终止音低。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 Yex Fangb,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