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 留一片思想的空间阅读理解专练 试题.doc
-
资源ID:88491771
资源大小:65.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 留一片思想的空间阅读理解专练 试题.doc
留一片思想的空间 有这样的一个课堂小片断: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 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我感受最深的却是教授的“愤怒”。如果说教授在语言上反复的发问是语句上加强语势的一种修饰,我更愿将之理解为教授对“思想”的强烈需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教育界一直在流行着的“仓库理论”应该有其深层的历史原因,古人的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的影子。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之下,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们掌握了(更确切地说是记住了)书中的内容、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了,那便是会读书,便是这孩子脑子好用、聪明。可是在世界发明史上,“会读书”的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除了古时的四大发明,近代能找出多少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东西?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些科技领域有了的新突破,但面对与西方国家依然存在的几十年、上百年的差距,遗憾的同时,我们只能自问:爱读书的聪明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读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记得以前,有老师教我一句读书的秘诀,那就是将书读薄。就是说,要懂得在书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并将书中的知识融化成自己的东西。我想在这读薄的过程中,是一种选择与汲取。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读书,需要的就不该只是“读”,而该是融入了许多的思索在其中的,这思索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也有在其基础上的“背叛”以及“突发奇想”。任何学科的诞生,任何发明的出现从来都是以否定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死书,而不留下一点思维的空间的话,我们的大脑真的只能成为“仓库”。当它挤得满满,再也装不下新的东西的时候,它只能僵硬地老去。 在读书过程中加入思想,加入思索就不同了。思索可以使读书成为一种选择,有的删除,有的经过“添油加料”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就像科学家们所证实的,做白日梦有益身心一样的,思索表面上是浪费大好时光(按传统的看法,那是“发呆”)。实际上思索是读书的“实”之后所应有的“虚”,这个“虚”将“实”净化与升华,将“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这个“实”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鲜活的生命,在这个“实”的基础上,“虚”的思维就有了创新的基础与空间。 由此想到了中国那个讽刺学识不够又爱炫耀的人的“半桶水”的说法。其实学习的境界是该像“半桶水”的,如果满满的一桶水,只能平平稳稳地抬着它,波澜不惊、涟漪不现,那么这个人不成了死水一潭了吗?还是半桶水的好。当然,这半桶水,指的是将另一半留给思想,当知识的每一片浪花泛起时都能沾上思索,当新的东西注入时它能荡起美丽的灵动的花朵,然后再将它消化、吸收,等待着思维的新的撞击。 记起了著名作家朱苏进一篇文章中的话,你的案头该“永远有一本读一半的书,另一半用你的猜想去完成它”。是啊,写不尽的是历史,读不尽的是好书,读书的世界是寂静的,让我们用思索去添补另一半无限的空间,它将随着我们的思想在寂静里高高飘扬,成为思想的风景,思维的放风时间。 14.文章第三段中“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之下”一句,“这种思想”指的是怎样的思想?它有何缺点?(4分) 15.读书的秘诀为什么是“将书读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4分) 16.作者认为“学习的境界是该像“半桶水”的”,为什么?(2分) 17. 你是否同意作者对教育的批评?请予以说明。(4分) 答案: 14 认为读书学习就是记住书本上的内容,积累知识。它的缺点是不利于培养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15“将书读薄”摆脱了读书就是积累知识的观念,有利于创造。(或者:因为读书的目的是创造,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 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应该汲取什么,放弃什么,才能“将书读薄”。 16 因为它给思考留下了空间 。1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