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 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试题.doc
-
资源ID:88524000
资源大小:20.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九年级语文上册 28 马 说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试题.doc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28 马 说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 (2)等同,一样 (3)方法(4)怎么2.本文选自_,作者是_朝的_家和_家_(人名),字_。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文学主张上强调_,_,_。提出_、_的口号。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苏轼称他_。他和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 唐 文学 哲学韩愈 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 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 以道为主 “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杜诗韩笔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欧阳修 曾巩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也可以_,但都是为了说明_。比如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师说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 医说 崔山君传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答案:C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提示:B项,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参考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5.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感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来说。 参考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快乐时光减 肥 妻子站在秤台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快来看,我体重减了两公斤。”“亲爱的,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化妆。”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通“才”)B.才美不外见(xiàn,通“现”)C.其真无马邪(yé,通“耶”)D.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两马并驾一车) 提示:D项中“骈”在这里应译为“一同”“一起”。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C.策之不以其道(鞭打)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提示:A项“且”为“尚且,况且”之意。 答案:A3.(安徽宣城中考模拟)请写出一句古代有关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课内外皆可。) 提示:此题要求比较宽泛,只要符合“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即可。答案示例:己如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类,不成人之恶。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提示:“祗”通“只”,所以读“zh”;“食”通“饲”,所以读“sì”。 答案:(1)zh (2)sì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此句话直接指责“食马者”的无知与愚昧,从而揭示了_。 答案: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三段文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_”是全文表达的主旨。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提示:世界上即使有千里马,但没有识别它的人,它存在也没有用。所以首先要能识别千里马,才能做到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参考答案:要识别千里马,要善待人才,要善用人才。8.最后一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好在哪里? 提示:构成排比句,形象而生动,深刻地揭示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 参考答案: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深层探究9.“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作“千里马”。请以马说为内容要点,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或者从反面说也可以。请用提纲列出你想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中考链接10.(2005江苏泰州中考)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问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提示:此题渗透历史学科知识,解题时可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当时金已灭亡了北宋,赵构建立了南宋王朝,定都杭州,辛弃疾多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恢复中原,都未被采纳。那么可以认为“天下事”指的是作者强烈要求收复中原,恢复国家。 参考答案:收复中原,恢复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