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54张PPT).ppt
-
资源ID:88542663
资源大小:718.50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共54张PPT).ppt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为了国家强大和赢得战争,注重培养人才。社会环境: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社会大变革(根本)(一)、儒家:孟子 1、孟子简介2、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内容:A、要以德服人,争取民心B、重民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二、百家争鸣概况 评价:A、积极:体现“民本”B、消极:其“仁政”,是为了专制 君主统治更稳固。(2)人性本善论(“仁政”的理论基础)(3)价值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3、孟子的历史地位(1)是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 孔子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2)孟子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 “四书”之一(二)、儒家:荀子1、荀子简介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朴素唯物思想)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作用)(礼、法并施,即王霸兼用,但以”礼”为主)4、荀子历史地位:3、思想特点: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长期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异端”人性本恶论政治思想(三)、墨家:墨子1、墨子简介2、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3、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并在战国时期称为显学。(四)、道家:庄子1、2、思想主张 齐物(万物齐一)3、它成就:美学、文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荀子区别?)“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简介(五)、法家:韩非1、韩非简介2、思想主张要不断地变法革新3、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六)、兵家:孙膑1、孙膑简介2、军事思想 强调战争的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三、百家争鸣的特点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四、百家争鸣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先秦诸子百家在各个领域内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1)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哲学思想(3)法家:变革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法家道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君王实行仁政。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学派人物 时代主要思想儒儒家家墨墨家家“仁”和“礼”;为政以德;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君舟民水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节葬孔子孟子春秋战国荀子墨子战国学派 人物 时代主要思想道家法家兵家道是世界的本源;辩证法;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老子庄子韩非孙膑春秋战国战国战国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贵族阶级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B、“法不阿贵”C、“民贵君轻”D、“以法为本”2、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AC5、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6、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A、“无为而治”B、“守静”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AC3、下列关于荀子及其思想评价,正确的是()A、性本善 B、先霸道、后王道C、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D、与传统儒家思想完全一致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CC7、孟子“民为贵”的主张()A、否定了君主制度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C、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D、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利益8、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CD9、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 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下层人 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 治者重视B10、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A.B.C.D.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名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A.重义轻利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 D.尊王贱霸DA12、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的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吴起13、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D14、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A、荀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1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DA16、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主张性善论 B、都强调礼法 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都取百家之长17、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B.C.D.CC1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井田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出现了私人讲学 A B C D19、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指()A、不分类别,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B、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育模式 C、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材 D、不分类别,都提出同一种要求AA20、孔子编定、整理的典籍不包括()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2、“为人臣者畏株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ACC材料一:材料一: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国若其国,谁攻?墨子墨子材料二: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之始也。孟子孟子材料三: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韩非子(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 主张?(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 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兼爱”、“非攻”儒家 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 维护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实施仁政,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实行霸道统治。材料一: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材料二: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的异同之处?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同:都主张通过修养或者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成为圣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亚圣孟子亚圣孟子1 1、孟子(约前、孟子(约前372372前前289289)2 2、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今山东邹城市人)3 3、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亚圣。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亚圣。4 4、相传为鲁国没落贵族后裔,幼、相传为鲁国没落贵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年丧父,家庭贫困。5 5、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其言论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其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为后来被汇编整理为孟子孟子一书。一书。孟子生平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仁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孟子“以德行仁政者王”孟子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荀子生平 荀子(前313313年前238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荀子荀子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齐都临淄的稷下稷下学宫学宫,是当时学术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的重要场所。“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变得很好是因为教育的作用。人生来就是好利的,所以,争夺生而辞让亡。生来就有喜好声色的耳目之欲,所以,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所以,必须有后天的教化,法和礼的约束,然后才会生出辞让,发展为文化伦理,而达到治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也能把船掀翻。”认为君主要安抚老百姓,以礼德治国。墨子生平1 1、墨子,名翟,战国鲁国人,、墨子,名翟,战国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学派创始人。2 2、出身于、出身于“贱人贱人”,曾做过造,曾做过造车的工匠。车的工匠。3 3、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墨子 “尚力”:无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仁”的区别)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兼爱”:“非攻”:把贤能之人挑选出来,让他们处理政事“尚贤”:“尚同”:百姓与君主保持一致的意见表达小生产者渴望平等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渴望社会安定,过稳定日子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寄希望于贤明君主统一国家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渴望社会政治地位提升的愿望表达小生产者希望其劳动价值得到肯定“节用”:“节葬”:节俭节省丧葬的花费 墨子攻略(墨攻)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成员革离(刘德华演)利用计谋阻止赵国攻打梁国的故事。庄子生平 庄子庄子,名周名周,宋国人。,宋国人。继承和发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道家展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和老子合称学派主要代表,和老子合称“老庄老庄”。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居生活。著作有著作有庄子庄子,亦称,亦称南华经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其文章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较高研究价值。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天与人“不相胜”1、积极: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2、消极: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如何评价天与人“不相胜”?庄子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明镜止水 螳臂挡车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邯郸学步 井底之蛙 贻笑大方 得心应手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失之交臂 大相径庭 成者英雄败者贼 哀莫大于心死 人生如白驹过隙 化腐朽为神奇 韩非生平 韩非(约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韩非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 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法、术、势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法律不偏袒,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即大臣犯错也应受到惩罚。“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变法革新,与时俱进。孙膑生平 孙膑孙膑 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孙膑,齐国人,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出的军事家。他曾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学习兵法。后遭同学庞涓嫉妒,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被其设计诱骗至魏国,然后捏造然后捏造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罪名,诬陷孙膑,并施以膑刑(去掉膝盖骨)(去掉膝盖骨)。孙膑也因此得。孙膑也因此得名,真名失传。名,真名失传。他所著的他所著的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继承继承了了孙武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注释:注释:孙武:春秋军事家孙武:春秋军事家 著有著有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下等马(输)上等马上等马(赢)中等马中等马(赢)下等马田忌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