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x
第2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预测 易错易混排查(1)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20mL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提示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Na+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2)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提示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3)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提示肌糖原氧化分解为骨骼肌提供能量,不用于补充血糖。(4)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提示哺乳动物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5)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示南极寒冷,机体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6)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提示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促进B细胞增殖。(7)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提示还有未增殖分化的B细胞。(8)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提示B细胞增殖分化也产生记忆细胞。(9)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提示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10)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提示肉毒杆菌抗毒素属于抗体,直接与肉毒杆菌结合。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真题诊断1.(2019全国卷,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此题的切入点是组织液的成分、物质的跨膜运输及细胞呼吸的场所。血浆中的葡萄糖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进而穿过骨骼肌细胞膜进入骨骼肌细胞,A项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B项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C项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项错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2017全国卷,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答案(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会由血浆向渗透压高的组织液扩散导致水肿。(2)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核心知识1.明确体液与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1)内环境中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不发生”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b.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神经递质、激素等。c.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等。b.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c.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脂肪酶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a.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b.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a.细胞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b.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c.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e.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pH调节的过程图解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对点训练1.(2017全国卷,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与人血浆渗透压相同,静脉注射后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改变,A、D两项错误。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后,体内水、盐含量均增加,需排出多余的盐和水以后,才能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项错误,C项正确。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2015全国卷,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血浆与组织液可以互相渗透,输入静脉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A项正确;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因此,细胞外液中的Na+的增加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所以理论上细胞内液增加的量多于细胞外液,B、C、D三项错。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真题诊断1.(2019全国卷,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答案D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另一方面分泌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使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2019全国卷,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答案A解析此题的切入点是体温调节。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时产热增加,不利于散热,A项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B项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能够增加散热量,C项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酒精挥发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有利于人体散热,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核心知识1.图解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的调节机制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1)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4个核心点调节中枢:下丘脑。相关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相关器官: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调节途径: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有关体温调节的4个核心点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持续发烧时,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仍然是产热等于散热。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4个核心点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作用部位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是促进对水的重吸收;结果是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稳态调节中下丘脑功能的总结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中枢。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1)感受器:如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3)效应器具有分泌功能:水盐平衡过程中,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体温调节过程中,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4)神经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对点训练1.(2017全国卷,30)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汗液分泌会,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分解代谢会。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1)舒张增加(2)增加(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4)增加增强解析(1)由题意可知41高于该哺乳动物的正常体温,在41环境中,机体汗液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的行为是由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的。(3)对照组的作用是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4)在寒冷环境中,机体汗液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增加产热。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2017全国卷,31)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2)胰高血糖素葡萄糖(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解析(1)B、C、D三组小鼠均被注射了胰岛素溶液,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细胞供能不足,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2)对C组和D组进行第二次注射目的是缓解低血糖的症状,使小鼠的血糖水平升高。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所以C组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要使血糖水平升高,也可直接给小鼠提供营养物质,所以D组注射的是葡萄糖。(3)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葡萄糖可以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真题诊断1.(2019全国卷,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答出2点即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1)抗体(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这三大核心素养。(1)注射抗原后,若小鼠发生免疫反应,则会针对该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抗体。(2)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会合成大量抗体。表中A、D两组两次接种的抗原相同,B、C两组两次接种的抗原不同,因此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是A、D两组。(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体内会出现再次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而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原甲会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4)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2017全国卷,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动物体的免疫调节。由题意知,第一次注射提取液后,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第二次注射少量的提取液,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符合过敏反应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神经递质或呼吸抑制剂,则初次注射就会出现明显的异常现象,故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核心知识1.厘清常考的两大免疫过程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特别提醒(1)关注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2)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形成,两种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3)吞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浆细胞的3大产生途径:吞噬细胞(抗原)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原B细胞浆细胞;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5)效应T细胞的3大产生途径: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效应T细胞;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效应T细胞;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牢记“6”种免疫细胞的功能(1)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抗原结合体。(2)B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3)T细胞: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4)浆细胞:分泌抗体。(5)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使之裂解。(6)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细胞。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3.图解记忆细胞参与的二次免疫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1)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快速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且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B细胞或T细胞。二次免疫:B细胞或T细胞,记忆细胞。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4.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1)免疫错误: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自身免疫病。(2)免疫过强:将“非病原体”即“过敏原”作为“抗原”过敏反应。(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缺失免疫缺陷病。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对点训练1.(2016全国卷,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再次感染时能够,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答出两点即可)。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2)抗原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解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及胞吞和胞吐的特点。解题的切入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1)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病毒甲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等,从而使乙的免疫功能下降,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预防该肿瘤病。(3)胞吞或胞吐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进出细胞的方式,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是通过囊泡的形式进行物质运输的,这一过程需消耗能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2015全国卷,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及细胞癌变。抗体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不能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A项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是利用酶将细胞结构破坏而实现杀灭细菌的目的,B项错误。Rous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项错误。HIV能攻击人类的T细胞,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项正确。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微专题12下丘脑1.下丘脑与垂体的作用2.下丘脑的功能总结(1)下丘脑有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又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3)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4)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导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5)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6)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促使尿量减少。典例(2018江苏卷,30)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激素乙通过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体液运输(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神经调节、体液调节(3)等于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考查。(1)由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可推出,乙为促甲状腺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的。(2)“寒战”可增加产热,有利于体温上升;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体温上升期既存在神经调节,又存在体液调节。(3)当体温不变化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如果脱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该激素可以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最终导致尿量减少。(4)机体能被调节的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5)由题目所给信息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可推出血流量加大,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对点训练下图为人体相关神经中枢参与的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A只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结合的原因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有。(2)下丘脑相关中枢接受因体外“某种刺激”传来的兴奋时,会引起神经抑制,最终使汗腺分泌量显著减少。此过程中“某种刺激”最可能是,与此同时,皮肤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变化,如。(举出一例即可)(3)某人经适量运动后,下丘脑可通过神经作用于腺体细胞X,促进分泌激素B,激素B作用于靶细胞Y以升高血糖,则激素B可能是;神经在兴奋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答案(1)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2)环境温度降低(或寒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Na+(或钠)解析(1)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激素A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尿量减少,说明激素A为抗利尿激素,由于只有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所以抗利尿激素只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结合才能发挥作用。(2)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可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汗腺,使汗腺分泌汗液减少,所以使汗腺分泌量显著减少的“某种刺激”最可能是环境温度降低或寒冷,与此同时,传出神经可支配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传出神经还可以支配骨骼肌,使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增加机体的产热。(3)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某人经适量运动后,血糖会降低,低血糖会刺激感受血糖的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使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所以激素B可能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神经细胞在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