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巩固考点互动探究考例考法直击教师备用习题)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
资源ID:88544560
资源大小:1.67M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全国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巩固考点互动探究考例考法直击教师备用习题)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第28讲PART 09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基础知识巩固考点互动探究考例考法直击教师备用习题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试说明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一、种群的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生物的_。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图9281基础知识巩固链接教材同种全部个体三、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2类型个体数个体总数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雌雄位置状态或布局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基础知识巩固链接教材四、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9282(1)图中a曲线为_曲线。形成条件:_、气候适宜、_等。数学模型:NtN0t,其中N0为该种群的_,为该种群数量_。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_增长。(2)图中b曲线为_曲线。形成条件:_。曲线特点:种群数量存在_。(3)K 值:又称_,指在环境条件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J”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起始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一定的倍数“S”型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K值环境容纳量不受破坏种群最大数量基础知识巩固链接教材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形式:波动和下降。(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_、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_。食物人类活动基础知识巩固衔接课堂1正误辨析(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3)2016全国卷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5)不同种生物的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6)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种群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7)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取多余的培养液。()(8)从试管中吸取样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其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基础知识巩固答案(1)(2)(3)(4)(5)(6)(7)(8)解析(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3)用样方法调查种培养液群密度时,应计算每个样方内的蒲公英密度,取所有样方内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春运期间,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频繁,导致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5)K 值与环境条件有关,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K 值也会发生改变。(7)应先盖上盖玻片,而后滴加,使培养液自行渗入。基础知识巩固衔接课堂2联系实际(1)每年春节期间“北上广”等发达城市都会上演“空城计”,人烟稀少,异常冷清。试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上述现象。(2)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农田中可控制蛾类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基础知识巩固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更大,春节期间,迁入率迁出率导致城市人口数量降低,平时迁入率迁出率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性外激素可干扰雌雄蛾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其出生率,达到控制其数量的目的。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考点互动探究1.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关系图9283(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考点互动探究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数量统计方法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利用公式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注意问题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且标志物不易脱落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与判断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会有影响B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C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因素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答案D解析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A项正确。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出生率低,B项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大,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小,C项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D项错误。22016山东临沂二模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9284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图9284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考点互动探究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错误。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项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项正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D项错误。方法突破 种群年龄组成的四种常见图解及分析技巧1常见图解(1)模式图图9285(2)统计图图9286考点互动探究(3)曲线图图9287(4)柱形图图9288考点互动探究2分析技巧:无论何种图解,均应注意种群各年龄段个体间的比例,即考向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32016福建漳州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D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答案D解析取样调查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项正确。样方法中计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项正确。由于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C项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考点互动探究答案D解析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项正确。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项正确。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项正确。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项错误。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考点互动探究1.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食物、空间有限;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点互动探究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率变化增长速率变化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考点互动探究2K值与K/2的应用(1)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值(环境容纳量)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考点互动探究(2)K值的易误点解读图9289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考向1 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答案D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不等于零,A项错误。K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环境有关,也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B项错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受天敌、气候、食物、传染病的限制,C项错误。自然状况下种群的生活资源有限,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D项正确。22016辽宁辽南协作体二模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92810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A图甲中ae段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不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c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考点互动探究答案D解析图甲中ae段鼠种群的数量一直是增加的,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错误。图甲中的c点种群的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不易防治鼠害,B项错误。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C项错误。图甲中的c点鼠种群的数量为K/2,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项正确。考向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研究种群变化的主要依据,鼠害泛滥是草原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图92811表示某草原上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面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图92811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A曲线上a点之前的时间是控制田鼠种群增长的最佳时间Bbc段曲线变化可能是用鼠药间接杀死田鼠天敌导致的Ccd段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草原发生了次生演替D若在de段继续用鼠药杀死田鼠使田鼠灭绝,则更有利于草原的长期稳定发展考点互动探究答案D解析图中ab段呈现“S”型增长,a点之前鼠数目增长速率较小,为幼鼠且种群数量较小,比较容易控制,故a点之前是控制田鼠种群增长的最佳时间,A项正确。若在b点对应时刻之后用鼠药进行防治,由于间接破坏了田鼠的天敌,导致鼠数量出现增长,B项正确。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草原发生了次生演替,C项正确。若de段继续用鼠药来捕获田鼠,使田鼠灭绝,则不利于草原的长期稳定发展,D项错误。4图甲和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2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A图甲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甲的E点C图乙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乙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考点互动探究答案D解析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项错误。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B项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项错误。图乙中的G点对应图甲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互动探究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实验步骤考点互动探究3“五点”实验注意事项(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12016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不需设空白对照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对于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答案B解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由于形成前后对照,因此不需设空白对照,A项正确。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用的是取样调查法,B项错误。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项正确。对于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D项正确。2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考点互动探究典例追踪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D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3、1、4、2样品数量(个mm3)pH112104.828205.4312103.7410005.0考点互动探究答案D解析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A项正确。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B项正确。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C项正确。将10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D项错误。考例考法直击12016全国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计算等相关知识。A项中的计算可以得到种群密度,但不是通过样方法得到的,A项错误。B项中样方内的蒲公英总数少于甲地内的蒲公英总数,计算得到的种群密度小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C项中样方中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D项中计算得到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而不是种群密度,D项错误。考例考法直击22015广东卷如图92813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3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考例考法直击答案D解析在密闭条件下,初始阶段酵母菌需要适应新环境,故增长缓慢,种群内个体数量少,种内竞争几乎不存在,A项错误。在一定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S”型增长,而数学模型NtN0t 表示的是“J”型曲线增长模式,B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用抽样检测法进行调查,C项错误。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从50h后基本维持在120000个稳定不变,因此可判断该种群的K值为120000个,D项正确。考例考法直击32015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考例考法直击答案A解析从题目中的信息只能看出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出现率的影响,并不能得出小蚂蚁抑制大蚂蚁数量增长的结论,A项错误。蚂蚁的活动范围较小,可采用样方法采集实验数据,B项正确。在两种不同的条件下,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的出现率均低于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的出现率,C项正确。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出现率增高,D项正确。考例考法直击42014福建卷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928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4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考例考法直击答案B解析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子与1975年相比,从萌发数到幼苗的数目再到成熟株数,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幅度均比较大,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约为55%,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死亡率约为23%,可知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采集数据的平均值;从1971年到1975年该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是错误的。考例考法直击52013新课标全国卷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考例考法直击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黑线姬鼠为食,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A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种群数量下将,是种群内部的变化,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项错误;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都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植物鼠鹰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D项正确。考例考法直击62015全国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 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考例考法直击(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幼年(92187121400)成年(706962637264400)老年(554239264400)111,故可以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教师备用习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C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教师备用习题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D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教师备用习题3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某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灰鹭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J”型增长C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D连续暖冬持续提升灰鹭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教师备用习题解析C灰鹭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A项错误。灰鹭种群1964年后呈“S”型增长,B项错误。据图分析,非寒冷年份灰鹭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C项正确。连续暖冬之前灰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连续暖冬年份灰鹭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D项错误。教师备用习题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种群的“J”型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教师备用习题解析C“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点是比较形象直观,缺点是不够准确;种群呈现“J”型增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种群增长快慢;“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c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加;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教师备用习题5研究小组为了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别比例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只有性别比例B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无明显差异C高密度偏雌性组的低妊娠率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D偏雌性的性别比例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组别性别比例(雌雄)54日龄雌鼠性成熟率(%)雌鼠妊娠率(%)幼鼠存活率(%)低密度组(8只/笼)111007592.93110063.691.41310010079.3高密度组(40只/笼)11907087318046.771.4131007086.1教师备用习题解析C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有多种,性别比例只是其中一种;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有明显差异;据表格数据可知,高密度偏雌性组妊娠率较低,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偏雄性的性别比例雌性妊娠率高,故偏雄性的性别比例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