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新课标Ⅱ)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 资源ID:88547140       资源大小:3.15MB        全文页数:9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标Ⅱ)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1 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高考生物(课标专用)1.(2018课 标,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考点考点1 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五年高考答案D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规律方法影响种群密度因素分析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凡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均影响种群密度,如食物、天敌、空间、气候、传染病及种群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2.(2018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审题方法该题干以文字形式呈现试题情境,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某种”“分隔”“连接”是解题关键。3.(2017课标,5,6分)假 设 某 草 原 上 散 养 的 某 种 家 畜 种 群 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数量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应用。由图可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而后减小,当增长率减小至0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即达到了S型增长的K值;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使该种群维持在较高的增长率,故选择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捕获,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仍可以保持较大的增长率,D正确。4.(2017课标,5,6分)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而样方法只统计其数量即可,A错误。由于陆生植物数量较少,因此进行随机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且应当适当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审题方法抓住题中“个体数量较少”这一关键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来确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5.(2017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及代谢等相关知识。在培养初期,酵母种群密度较小,其种内竞争较弱,生长缓慢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的结果,A错误;由于是在摇瓶中培养,其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r/min时,种群增长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计数法,C错误;酵母的呼吸场所只在胞内,D错误。易错警示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6.(2016课标,5,6分,0.69)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选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知识归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直接计数法和估算法。前者适用于个体数较少时,后者适用于个体数较多时。估算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7.(2016浙江理综,5,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答案A蝉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一般34年繁殖一代,在夏季部分蝉发育成熟羽化后进入生殖期,夏末和秋初产卵后会在一周内死亡。所以蝉的生殖前期(卵和若虫阶段)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等于0。据此判断A项符合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8.(2014浙 江 理 综,4,6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种群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9.(2015广东理综,4,4分)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答案D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故增长缓慢,A错误;在封闭培养体系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错误;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C错误;由图知,K值为121000/mL10mL=120000个,D正确。易错易混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密闭培养体系中的酵母菌数量呈“S”型增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用抽样检测法。10.(2017课标,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种群数量、种间关系及种群年龄结构等相关知识。(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要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综合考虑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种群的数量特征。药物灭鼠后,除了药物直接引起死亡率升高之外,还可能是某些因素引起迁出率增大,从而使种群数量下降。(3)山鼠的天敌主要是以山鼠作为食物的动物,因此,天敌与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知识拓展天敌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分析它们之间可以是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如猫是鼠的天敌、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虫的天敌等。天敌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1.(2015山东理综,27,12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答案(1)水平样方(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解析(1)该湿地由浅水区到陆地的种群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图中直线p上的点(如A、F)表示种群数量稳定,该曲线上方的点(如B、D、E)表示种群数量会增长;Nt小于a时,甲种群数量(Nt+1)低于直线p,乙种群数量(Nt+1)明显高于直线p,由此可知甲种群数量在减少,更易消亡。(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易错警示注意理解图中直线p上下方的点的含义,上方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增多,下方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减少。12.(2015课标,31,10分,0.677)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其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关系、标志重捕法及适用范围、能量流动的特点等。(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易错警示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13.(2014福建理综,3,6分)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答案B由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中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的,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A错误;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D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应取全部数据的平均值,C错误;分析图可知,每年的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14.(2014广东理综,6,4分)在 一 稳 定 生 态 系 统 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多少,而图中落叶松是一个物种,故B错误;幼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由图可知幼虫的数量变化并不会立即影响松树的松针长度,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D正确。15.(2013课标,5,6分,0.887)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 场 丰 富 的 植 物 资 源 为 黑 线 姬 鼠 提 供 了 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x=14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16.(2012课标,6,6分)某 岛 屿 上 生 活 着 一 种 动 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此题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由图示分析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17.(2013重庆理综,7,10分)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解析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为优势物种,物种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18.(2012课标,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19.(2010课标,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种群密度减小的种群是。(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个。答案(1)竞争(2)ca(3)降低(或快速降低)(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5)400解析(1)由a与b的关系图直接判断出两者的关系为竞争。(2)根据食物链“acd”可以判断,若d大量死亡,在一段时间内,c因缺少天敌其种群密度会增加,而由于c的增多,a因被c大量捕食而减少。(3)图中a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大量死亡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c、d的种群密度会降低。(4)生态系统遭到干扰而使其结构发生了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5)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可得N50=405,所以N=400。1.(2018江苏单科,1 3,2分)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考点考点2 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答案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阶段由阶段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错误;和阶段、相比,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以群落演替为背景,对群落演替类型、群落空间结构、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进行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群落相关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透彻理解。2.(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 某 一 农 田 生 态 系 统 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由“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均正确;同时也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题后反思解答本题要善于利用题干的信息,由“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推测引入农作物乙后形成的群落结构与种间关系都不利于害虫A。3.(2016海 南 单 科,22,2分)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B正确;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C正确、D错误。4.(2015课 标,4,6分,0.919)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知识拓展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依次为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5.(2015海 南 单 科,22,2分)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易错警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在不同层次的配置情况,不同层次的生物为不同的种群。6.(2015浙江理综,5,6分)在 沙 漠 的 一 个 灌 木 群 落 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种内斗争、种群空间特征等方面的知识。该灌木群落随生长进程空间分布会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灌木群落中物种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不是演替所致,而是该灌木群落内的种内斗争、种子的传播等因素引起的,B项错误;一个种群种内竞争(斗争)加剧,不利于集群分布,而均匀分布能降低种内竞争;沙漠干旱缺水,大灌木种内竞争加剧,易形成均匀分布,C项正确;植物通过风吹、动物携带等方式传播种子,如果种子传播能力弱,不能远离母株,易造成集群分布,D项正确。知识拓展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群落演替的结果,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7.(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8.(2017天津理综,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特点及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1)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相比,垂直结构更复杂,对光的利用更充分。(2)题图显示,火烧15年后,随乔木数量增多,草本、灌木物种数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过程中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针叶植物叶较阔叶植物叶难分解,火烧后最好补栽阔叶植物,以加快氮磷循环。(4)草本、灌木均较乔木植株个体小,故图示的三条曲线中,选取的各样方面积对应物种数最少的曲线表示的是乔木物种数随样方面积变化的规律。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物种数不再随样方面积变化而变化。故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方法技巧对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别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等。9.(2014课标,30,11分,0.77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解析(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知识拓展(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中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2)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群落不会演替至森林阶段)。10.(2015四川理综,7,6分)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11.(2013福建理综,3,6分)在 两 块 条 件 相 同 的 退 化 林 地 上 进 行 森 林 人 工 恢 复 和 自 然 恢 复 的 研 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2.(2013海南单科,24,2分)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的森林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13.(2013海南单科,25,2分)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14.(2014海南单科,28,8分)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引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捕食和竞争(2)有利小鸟在捕食该害虫A的同时也捕食了害虫A的天敌(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调节解析(1)小蜂通过将卵产入害虫A体内获得营养,小鸟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故小鸟和小蜂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2)一些体内有小蜂幼虫的疯狂摇摆的害虫A易被敌害发现,害虫A及其天敌被捕食,这对于害虫A的发展有利。(3)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15.(2013海南单科,29,9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稳定性较低。(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答案(1)样方标志重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恢复力(4)垂直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4)森林生态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1.(2018吉 林 实 验 中 学 月 考,2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标Ⅱ)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和群落课件-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晚风)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