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docx
-
资源ID:88556484
资源大小:46.2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docx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二、标志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三、表达的情感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四、艺术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五、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注】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谩,同“漫”,徒然。长门是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三句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写孤雁失群的遭际,“空”营造出空阔、寂寥的环境氛围。B“自顾影”中表示孤雁对自我的怜惜,“欲下寒塘”表现出孤雁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C借苏武托雁寄书的典故和陈皇后筝声诉怨之事,衬托孤雁误了书信的自责和无人怜之的哀怨。D末三句写孤雁看到人家半卷画帘迎接飞燕双双归来也不会感到羞愧,以双燕类比孤雁之心迹。4近代陈匪石:“此为咏物之作。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借孤雁所寄托的“大”的内容。(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南轩松李白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轩有孤松”里的“孤松”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孤松”象征的品格不同。B南轩松通过写阴凉处生出的深绿青苔,侧面衬托了松树的高大浓密和年岁之长。C小松里的“出”形象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的变化,“出”是未来“凌云”的先兆。D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不满足于眼前现状,勇于追求的精神。6同样是写松,小松与南轩松的生长环境不同,由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注】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犹隐居。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8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第 6 页 共 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 【解析】C.“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错误,结合唐诗“一夜玄霜坠碧空”可知,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与郑诗中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有相同之处。选项“形象完全不同”表述不正确。2郑诗塑造了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抒发了诗人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唐诗以菊花自比,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菊花也是情感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愁。【解析】郑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唐诗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同时,菊花也是情感的触发点,抒发了作者羁旅思乡之愁。3D 【解析】D.“类比”错,是以双燕与孤雁形成对比,衬托孤雁之心迹。 4借孤雁的离群,寄托自己的漂泊之苦。借孤雁寄书艰难,寄托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借孤雁想象与同伴重逢的惊喜,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借孤雁面对双燕不以孤独为羞,寄托遗世独立、不改节操之意。【解析】首先,词中通过描写“孤雁”的处境表现了作者自身的处境,以此寄托情志,是一首咏物词。其次,词中围绕标题中的“孤”展开,“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想伴侣、犹宿芦花”等语句展现了孤雁离群的孤独之感,作者以雁喻人,雁的离群失伴也是词人孤苦无依的表现。然后,“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等语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怀念与渴望,根据注释可知,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悲惨处境,抒发了南宋亡后内心的家国之苦和漂泊之感。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最后,“想伴侣、犹宿芦花”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寄托词人与困境中坚守希望的乐观。“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表现出雁之孤高自傲的情怀5 A 【解析】A.“象征的品格不同”错误,李诗中,“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突出了孤松的不同凡俗、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归去来兮辞里的“抚孤松而盘桓”,表示诗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也是象征高洁的品格,二者象征的品格相同。 6小松里的松树,生长在“深草”“蓬蒿”间,被埋没,不被人赏识。诗人借此表达了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勇于进取精神,并批判世人以出身论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南轩松里的松树,生长在清风吹拂,“古苔”“秋烟”环绕的美好景物间,十分惬意。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潇洒自得、高洁的情怀。【解析】杜诗中,“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两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最终超过蓬蒿,超过所有野草,成为凌云之木。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表现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写出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因此,诗人通过写小松生长环境恶劣,生活在“深草”“蓬蒿”间,被埋没,无人可见,最后长成凌云木。来表达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的勇于进取精神的赞美,来讽刺批判世人以出身论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李诗中,“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写松树在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写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写“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清风”“潇洒”“日夕”“古苔绿”“秋烟碧”等景物和意象写出了环境的美好,借环境描写写出了孤松的潇洒高洁,表达了诗人潇洒自得、高洁的情怀。7C 【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错误。“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写大雪成冰,笔尖冻凝,诗人呵笔挥毫,寒窗创作,寻找灵感,突然一片雪花从窗缝里面飞进来,落在纸上,逐渐消融,顿时诗意大发,下笔成章。 8诗歌前两句中,诗人虽所处环境艰苦,但仍有逸趣欣赏雪景,“细玉罗纹”表达了对雪的观察之细致;用颜回所住陋巷指代自己所住环境之简陋,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苦。因为下雪,野菜被冻上了,采摘不易,还要打扫庭中枯叶烧火做饭,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生活如此艰辛,诗人仍在坚持诗文创作,对理想的追求并未因外在环境的艰辛而有所松懈。(若答“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等亦可)【解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罗纹”指下雪的形状。“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指诗人自己简陋的居处。首联写雪景,大雪晶莹洁白,从天空中盘旋而下;住在陋巷,闭门不出,反而感觉到雪比其他地方下的更要大,仍有逸趣欣赏雪景。用颜回所住陋巷指代自己所住环境之简陋,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颈联描写雪中清贫生活情形,大雪过后,田野里的野菜覆盖着一层白雪,冻在一起,显得比平日更重,采摘不易;诗人把院子里的落叶清扫一下,松叶带着松油,正好点火烧菜,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大雪纷飞,贫居陋巷,闭门不出,清煮野菜,看似清苦,诗人却不以为苦,反而寒窗苦读,精心创作,恬淡豁达,乐而忘忧,对理想的追求并未因外在环境的艰辛而有所松懈,大有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修为,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高洁,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