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朱熹传》.docx
-
资源ID:88556899
资源大小:45.1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朱熹传》.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宋史·朱熹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朱熹,字元晦,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淳熙元年,始拜命。五年,史浩再相,除知南康军,降旨便道之官,熹再辞,不许。明年夏,大旱,诏监司、郡守条其民间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台省、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之臣。名为陛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执其柄。”上读之,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熹以疾请祠,不报。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出内库之钱,诏户部免征旧负,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在讲筵复申言之。赵汝愚既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望治,熹独惕然以侂胄用事为虑。汝愚方谓其易制,不以为意。及汝愚亦以诬逐,而朝廷大权悉归韩侂胄矣。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节选自宋史·朱熹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B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C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D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B内库,是皇宫(皇家私人)的府库,与国库有所不同,国库出纳的是国家财政资金。C户部,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D讲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论及朝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屡次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又认为皇帝与少数宠臣过于亲近,建议面对旱灾君臣自省。B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礼来教导当地百姓;抑制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C朱熹重视历史,反对大兴土木。宁宗即位后要修葺东宫房屋三百多间,朱熹指出应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军民愤怒,皇帝因被激怒没有答复。D朱熹见识深远,洞察侂胄居心。韩侂胄居功用事,朱熹深以为忧,先后向皇帝和赵汝愚进言提醒,赵如愚不以为意,终遭诬谄驱逐被夺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2)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隆兴元年,复召。入对,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归。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欲徙居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节选自宋史·朱熹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B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C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D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主要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是孟子及其徒遗留下来的言论。B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袋封信;也指封禅。文中指前者。C九考:指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故而此处“考”代指三年之意,九考则为二十七年。D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聪慧过人,自小异于常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知道为人的是与非,和小伙伴玩耍,他就能画出八卦图形,他的父亲感到惊奇。B朱熹直言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但宰相洪适主张同金讲和,二人观点不同,于是回乡。C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老解说礼仪来教导当地百姓;禁止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D朱熹学问深厚,一生著书颇丰。他认为古人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圣贤关于探究义理的解释,著书共一百卷。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天下之务。(2)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答案1、B本句意思是:朱熹上奏疏说:“全国各地的百姓,只见陛下急切地要大量修造朝宫殿堂,将士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地方,前车之鉴不远,这是应该感到特别可怕的。”“大治宫室”动宾短语共同作“欲”的宾语,其中“宫室”为“大治”的宾语,“宫室”和“大治”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陛下”是“亟欲大治宫室”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六军”,意思为泛指禁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与“万民”共同做“心”的定语,之间不断开;“四方之人”为“见”的主语,“四方之人”与“但见陛下”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2D“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论及朝政”错误,结合“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在讲筵复申言之”分析,从文中可知朱熹在讲筵中曾申述关于韩侂胄的事情,由此可知,讲官是可以论及朝政的。3C“皇帝因被激怒没有答复”理解错误,原文是“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奏章呈上,皇上没有答复,但是也没有对朱熹发怒的意思。4(1)朱熹因为前后几次奏请多数被压制,侥幸得到采用的,也都拖延迟缓耽误了时间。(2)选拔贤能之士,责成他们实施救荒的政策(用要实施救荒的政策来要求他们),也许这样还能结下民心,消除灾民乘灾荒之际叛乱的打算。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考中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孝宗即皇帝位,下诏要求朝臣直言朝政得失,朱熹陈上密封的奏章说:“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进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隆兴元年,又被朝廷召见。入朝奏对治策说:“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不同金人作战就不能复仇,不坚守边关就不能取得胜利。”洪适担任宰相,主张同金讲和,因观点不相同,朱熹回乡了。淳熙元年,才接受任命。淳熙五年,史浩再次任宰相,任命朱熹管理南康军,皇帝下达指令,要他由便道赴任,朱熹一再推辞,不被允许。第二年夏天,大旱,皇帝下诏监司、郡守分条上奏民间的弊病,朱熹于是上书说:“现在宰相、台谏省官、谏诤之臣都失职不负责任,而陛下与之亲近、商量谋划的人,不过一二个宠幸的大臣。名义上是陛下独自决定,而实际上是这么一二个人暗中执掌权柄。”孝宗读了朱熹的奏章,勃然大怒说:“这是以为我宋朝将要灭亡了。”朱熹以生病为由请求掌管祠庙,没有得到答复。朱熹因为前后几次奏请多数被压制,侥幸得到采用的,也都拖延迟缓耽误了时间,蝗虫旱灾接连出现,他非常忧愤。又上奏疏说:“为现在打算,只有君臣互相告诫,痛下决心反省改正。其次,只有拿出内库全部钱财,诏令户部免征百姓所欠旧债,选拔贤能之士,责成他们实施救荒的政策,也许这样还能结下民心,消除灾民乘灾荒之际叛乱的打算。”光宗即皇帝位,改任漳州知州。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贯,减少经制钱、总制钱四百万贯。因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合乎礼仪,他择取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之文,张贴出来告示大家,让当地父老进行解说,以教育他们的子弟。当地风俗崇信佛教,男男女女聚集在僧舍之中做传经经会,妇女不出嫁的为她建造庵舍居住,朱熹都禁止了这些事。宁宗即位,下圣旨修缮原来的东宫,修造房屋三百多间,打算搬进去住在里面。朱熹上奏疏说:“全国各地的百姓,只见陛下急切地要大量修造朝宫殿堂,将士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地方,前车之鉴不远,这是应该感到特别可怕的。”奏章呈上,皇上没有答复,但是也没有对朱熹发怒的意思。当初,宁宗被立为皇帝,韩侂胄自认为有主谋拥立皇帝的功劳,在朝中执掌政事。朱熹担心他会危害国政,几次上奏说到这件事,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赵汝愚担任宰相之后,收罗招徕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朝廷内外殷切盼望朝政得到治理,惟独朱熹因恐惧韩侂胄当权而忧虑。赵汝愚当时认为韩侂胄容易制服,对朱熹的话没有在意。到了赵汝愚也因被诬陷遭到驱逐,朝廷大权便归于韩侂胄了。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5、B句意: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与之”是状语,“共”是动词谓语,“与之共”是状中关系短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D;“而”是连词,表转折,用于下句句首,“而”前断开,排除C。6A“孟子及其徒遗留下来的言论”错,孝经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7A“他的父亲感到惊奇”是在朱熹追问“天之上何物”之后,不是因为他能画出八卦图形。8(1)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进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2)将士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地方,前车之鉴不远,这是应该感到特别可怕的参考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让他看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孝宗即皇帝位,下诏要求朝臣直言朝政得失,朱熹陈上密封的奏章说: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进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隆兴元年,又被朝廷召见入朝奏对治策说:“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不同金人作战就不能复仇,不坚守边关就不能取得胜。”洪适担任宰相,主张同金讲和,因观点不相同,朱熹回乡了。光宗即位,改任漳州知府,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贯,减少经理节制四百万贯,因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合乎礼仪,他择取古代丧葬嫁的礼仪之文,张贴出来告示大家,让当地父老进行解说,以教育他们的子弟。当地风俗崇信佛教,男男女女聚集在僧舍之中做传经经会,妇女不出嫁的为她建造庵居住,朱熹都禁止了这些事。宁宗即位,下圣旨修缮原来的东宫,修造房屋三百多间,打算搬进去住在里面,朱熹上奏疏说:“全国各地的百娃,只见陛下急切地要大量修造朝宫殿堂,将士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地方,前车之鉴不远,这是应该感到特别可怕的。”奏章呈上,皇上没有答复,但是也没有对朱熹发怒的意思。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典籍义理的解说。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