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docx
专题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有学者在探究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形态时,选取了它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据此,该政治形态是()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C. 行省制 D. 军机处2.秦统一之初,分天下为 36 郡,郡设丞、守、尉,负责郡内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事务。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与县同级的还有国、邑、道。这反映了秦朝()A. 社会治理的僵化 B. 行政体系的细化C. 宗法观念的弱化 D. 贵族政治的强化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4.雍正年间,为筹划西北军事,特设军机房,后更名为军机处。嘉庆十年,有大臣上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B已成为综合性的政务机构C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5.有史学家形象地用“不敢泄气”(就是不能乱说话)“昏天暗地”(就是跪在地上埋头写会议记录,听不懂也不许问)来形容某一时期的皇帝身边的大臣。这一时期应该是指(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6.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 )A.重视民心向背B.宣扬君权神授C.实行等级制度D.依赖家族关系7.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9.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 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10.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11.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12.赵尔置在清史稿中记载,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 )A. 中央机构不断完善B. 内阁仅是皇帝咨政机构C. 丞相权力不断下降D. 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13.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多出于翰林院。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明初宰相制度被废除D.是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14.据清史料记载,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效率高B.秉旨办事C.官衙管理严D.保密性强15.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二、材料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志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中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摘编自王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2.答案:B解析:3.答案:C解析: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A错误;秦统一六国后, 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 要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C正确;材料 与世袭特权无关,故D错误。4.答案:B解析:5.答案:D解析:6.答案:A解析:“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选A项;材料表明西周的统治者重视民心,没有涉及到君主权力来源问题,排除B项;西周重视社会等级秩序,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统治者重视民心,没有涉及实行等级制度,排除C项;家族关系是指宗法关系,与材料强调西周统治者重视民心不符,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A.材料未涉及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故A错误。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强调的是加强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B错误。C.根据材料信息,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C符合题意。D.西方民主制度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有本质区别,故D错误。9.答案:C解析: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政事堂制度。A,皇帝诏令要加盖政事堂印章方能生效,对皇权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不能说有效制衡。故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故B错误。C,材料没有出现尚书省并不表示当时废除尚书省。故C错误。D,根据材料“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表明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政令要经过政事堂加盖印章后方可执行,从而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办公的正确率。故D正确。11.答案:D解析:12.答案:D解析: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翰林院职能的演变。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翰林院地位上升,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对科举制度无直接影响,排除;C项与材料设问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项,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特点。由材料“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不许私入,随时纠劾论处”可知军机处为机密场所,保密性强,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保密性强的特点,并未提及军机大臣秉旨办事的工作职责,排除B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制的改革。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权力并没有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效率,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16.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的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传达教令。督邮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台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