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doc

    • 资源ID:88563114       资源大小:69.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doc

    一、预习目标预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方式。二、预习内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 _ _ _ (2)_ _ 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2)循环形式: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作用或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的形式通过_传递。(4)温室效应:_。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学习重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二、学习过程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指_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_的驱动。(2)特点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因此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可以在_与_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2碳循环(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_(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_和_,传递形式为_。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形式_。(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_与_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_。* 一些化能合成生物也可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三、反思总结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特点范围联系 四、当堂检测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不可缺少是因为 ( )A食物链中重要一环 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3、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 ( )A只有物质循环过程 B只有能量利用过程C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利用过程 D无法确定4、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C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固 D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A B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课后练习与提高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 ( )A化能自养生物 B动物和微生物 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D绿色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值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 )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的过程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CO2AO2DC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B煤、石油8.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状态的模式图,这种元素是按箭头方向运动的,然而,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箭头,根据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所缺的箭头是_。这是_元素的循环。A、B、C、D各是什么生物?A_B_C_ D_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_ _参与过程的生物种类有_,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从同化方式看应属于_,从异化方式看应属于_。A、寄生细菌 B、腐生细菌 C、真菌D、硝化细菌E、自养型F、异养型 G、需氧型H、厌氧型写出所示过程的名称 _ _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1)全球性(2)反复利用3、(1)二氧化碳和碳酸盐(2)碳元素(3)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有机物 捕食(4)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课内探究:1、(1)生物圈 各种元素二氧化碳或是含碳有机物能量(2)生物圈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2、(1)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动物,植物的遗体经过分解者分解产生: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和水。 (2)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二氧化碳和有机物(3)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单向的三、反思总结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元素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物圈联系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四、当堂检测 A B A 4、(1)C 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课后练习A C D C B B D 8、由A到CO2的箭头 碳 绿色植物 腐生细菌 真菌等肉食动物 植食动物 带有全球性;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循环地流动。B C F G H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捕食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燃烧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注意事项

    本文(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doc)为本站会员(青****9)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