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参考范文.docx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参考范文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童趣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学法指导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三、作品,作者简介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童稚(zhì)藐(mio)小项为之强(ji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o)凸(t)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方式:齐读、小组读、男_读。五、合作研讨第12段。1、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要求:直译,字句落实。小组讨论后,交流。略2、词语积累: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3、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2、注音10个,每个5遍。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背诵12段。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8)徐喷以烟。(以,用。)3、翻译句子(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二、合作研讨第34段1、齐背12段,试背34段。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要求:直译,字句落实。小组讨论后,交流。略3、词语积累:其为怡然自得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4、“之”的用法:(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_。)5、反复读34段,背诵。三、合作、探究、质疑: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2、小组合作研讨: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教师点拨:“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投影显示: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同学自己畅谈启发。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3、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四、体验反思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五、练习巩固:试解释下列词。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4、以草为林。(以,把。)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翻译句子1、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3、见二虫斗草间。(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全文。2、“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2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难点: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考点、易错点:品味语言。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二、自学指导三、学生先学四、检测(15分钟左右)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2.听读课文。3.齐读课文。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投影出示“自学指导”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指名回答后,明确: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1.四、当堂达标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六、课后作业: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3、感悟人生哲理。教材分析:一、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二、阅读: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2.复述故事情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尽量用自己的话。(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故事发生的时间?-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我”为什么不下来?-“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3、文章结构(提问)。板书:(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715段)(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1622段)(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23段)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5、主旨研讨(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三、拓展延伸: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四、课堂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五、布置作业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一、导入: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三、多角度阅读。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相关的分析: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四个孩子的角度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三、课堂小结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附:信念的力量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阅读指导: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从“姜村”村_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五、作业:小作文: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4理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流沙河;独立使用字、词典,扫除生字词;养成积累使用词汇的习惯。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二)教学设计:1.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序号代表小节数)-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可以这样串: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正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实现理想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但这些挫折和失败也磨炼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长为乐观向上的人,淡泊利与名的人。所以,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但是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时光!)4.合作探究:(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地边读边悟;合作并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可以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谈谈你对理想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印证自己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情)(比如: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同意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的这些说法吗?)(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5.品味语言和诗味:-这首诗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时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加以点拨、概括。参考:有音韵上每节偶句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语意上多承接,多转折,多并列;修辞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对比,多顶针;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语言上多警句,用词很精粹等。6.布置作业:(1)将课堂上需要整理、积累的资料记录在作业本上;(2)有感情、有表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佳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5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谁来说说你们的理想?就是你们以后希望从事哪一项工作?为什么?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二、检查预习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我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义。痴想隐秘凝成诱惑海潮喧腾攀上一瞬间痴想发呆的想。隐秘隐蔽、不外露。凝成聚集在一起。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喧腾喧闹沸腾。一瞬间一眨眼之间。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三、朗读训练1、老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4、集体朗读。第2课时【教学要点】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四、课文研讨(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5、“哭”蕴含怎样的情感?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7、“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8、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11、“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12、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执着。(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提问、总结。1、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2、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3、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板书: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三)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海。(板书:山海)2、“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书:信念、全新)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揭示“海”的象征意义)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山。(板书:山)5、“山”又有何特点呢?“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板书:铁青、无数)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