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之间的防疫先锋故事[抗击防疫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docx
-
资源ID:88603295
资源大小:18.0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防疫之间的防疫先锋故事[抗击防疫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docx
疫情之间的疫情先锋故事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篇一3月7日下午,山东省救济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终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头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看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心情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许多病人就会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状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抓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假如觉得你的确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安静,会协作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头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示她抓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假如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过的。”这句关怀的话让唐晓培特殊感动。 出舱时,许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愿,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篇二“40床患者呼吸微弱”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状况预备交班,突然发觉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马上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预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决了信念,完全根据“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展“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动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2023年她参与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抢救冠军”!“只有平常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别状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冷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最终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觉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消失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预备通气”,一边预备除颤。高锐娴熟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全部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当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劝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假如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阅历,高锐胜利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慢慢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上升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心情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抢救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篇三 中日友好医院救济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保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知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独,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抓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心情,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最终安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很多都患有多重根底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消失的心情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简单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觉一分风险,多一分预备,就多一分赢的时机。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XXX个年头。2023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急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沉着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很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学问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嘱咐。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懊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任他会理解妈妈。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篇四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熟悉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认真询问,仔细观看。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嘱咐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峻,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状况就消失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沟通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着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收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爱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仿照湖北口音,逗患者快乐。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看下,越来越多的患者状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XXX人。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事迹观后感篇五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非常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诞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诞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终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XXX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XXX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XXX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心情变化和心理状况要心细,随时把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常常会产生焦虑心情,进展心理治疗同样特别重要,“比方通过谈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留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肯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嘱咐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忧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全部医务工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帮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肯定要做好防护。” 相互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始终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管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成功了,我肯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愿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