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doc

    • 资源ID:88640660       资源大小:23.9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根底学问。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育学生的历史想象力量和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熟悉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内容距今长远,只有依据考古开掘成果进展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把握本课的根本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沟通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头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受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日就来探讨人类的神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消失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消失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现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制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制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现) (多媒体展现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觉的元谋人脚印。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在云南省元谋县发觉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现) 北京人的发觉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积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觉,后来人类学家依据在遗址中发觉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消失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觉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存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觉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觉。后来人类学家依据在遗址中发觉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觉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觉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开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展了屡次开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觉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索: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讨论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松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由于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觉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供应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觉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大,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拟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存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现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觉了虎、豹、熊、鹿、野猪等很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气,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共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现) 教师: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韩非子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特别。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气。他们想到的方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索: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现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狠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查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实行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逐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索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确实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自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打算的。 教师:北京人发觉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觉对讨论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觉的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觉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许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觉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傲慢,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傲慢和骄傲。 四、课堂练习 1.讨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奇 B.史书记载 C.考古开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学问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让我们知道了人类是从何而来,解开了我们的怀疑。在教学中参加视频或文献资料让学生更加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遗迹丰富 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用自然火 北京人的发觉 像现代人 制作工具 氏族生活 人工取火 北京人的特征 #219620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2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猎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力量与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育再造想象力量;通过比拟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忙学生学习运用比拟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展爱国主义教育;熟悉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展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肯定的时间挨次)。 调动学生的参加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加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挨次。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月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觉,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开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认真讨论,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月、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相宜人的生存? 比拟体质特征(观看真人比拟)。 旧石器与自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看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猎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展考察(阅读、观看、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骄傲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消失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留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拟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年月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 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拟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日的科考完毕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答复,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219621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3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力量和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观看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育审美力量;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拟,培育学生把握、运用比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奉献,进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制造的价值,熟悉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识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觉的?发觉了些什么?这些发觉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查找、发觉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连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 观看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依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想、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四周,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消失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觉。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仔细听,骄傲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稳固。 稳固学问、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219626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距今年月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索和归纳比拟的过程。 3、熟悉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根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长远,只有依据考古开掘成果进展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学问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月:距今约170万年。(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学问模块二北京人的发觉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月:距今约7020万年。(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3)使用自然火。(4)靠狩猎、采集为生。 学问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存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自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加了人们适应自然的力量,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256282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5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力量与方法: 1.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观看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育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力量,发觉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拟,帮忙学生把握和运用比拟方法。 3.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拟,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拟,帮忙学生初步把握并运用比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奉献,进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制造的价值,熟悉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教学重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预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叙述法、争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猎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调皮、建筑房屋,开头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很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转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头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消失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详细位置。 一、河姆渡遗址 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观看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第8页骨耜炭化稻谷,然后答复。 争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索。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洁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填表: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暖和潮湿 雨量充足原始农业: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饲养水牛等 湖泊沼泽密布采集业:利用舟船,采集水生植物 捕捞业:捕捞鱼蚌 居住:建干栏式房屋 其他:挖水井、制陶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其次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其次子目后答复。 二、半坡遗址 提问: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其次目后答复。 填表:自然条件对半坡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生存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突出特点 气候冬季严寒枯燥 夏季酷热少雨原始农业:粟、麻、蔬菜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鸡等 采集业:植物种子果实 加工业: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加工彩淘 居住:建半地穴式房屋 比拟: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筑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拟严寒。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采集、纺织;男子:耕作、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看小孩。 三、大汶口遗址 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遗址。思索: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消失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消失了贫富悬殊。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日所学学问进展归类: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状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7课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夜**)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