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5篇《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docx
中学生5篇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 欢迎阅读与借鉴!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1当我看到追风筝的人这个书名, 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 又看到它的封面黄昏的天空. 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 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 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 这是一个梦啊!因为一个书名, 因为一个梦境, 我买下了它. 而事实证明我这次的决定是对的. 然而有一点我错了. 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 也并非喜剧. 故事的开始, 在阿富汗. 说起这个我们的邻国, 并不是一个太平世界. 我们总会把它与塔利班、战争、难民、死亡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一张张狰狞的脸、惊恐的脸, 没有轻松, 更不会有笑容. 就是战争, 进一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 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 阿米尔和哈桑, 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 或者说伙伴. 阿米尔少爷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 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 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 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 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 受尽耻辱, 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 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 却佯装不知道. 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 心里是多么复杂. 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 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使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 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秘密揭开时, 哈桑已经死在塔利班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当我们读完这本小说, 无不为他的不幸所悲伤, 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 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 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 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 他情愿付出一切, 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 都没有错, 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 因为种族, 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被逼向世界的两极. 这个故事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他向我们再一次发出最深的呐喊: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平等!如果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 那它就太平凡了. 故事的精彩在于它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描写, 每个细节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还不只是这样, 通过阿米尔的视角和内心独白, 我们看到他的世界. 每一次聚焦都是那么精准, 就像自己亲眼所见. 我竟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可以拿它来拍一部电影了. “为你, 千千万万遍. ”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 我追. 他只是一个微笑, 没有别的了. 他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 他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 只是一个微笑, 一件小小的事情, 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 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 张开双臂. 因为每逢春天到来, 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 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 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 但我不在乎. 我追, 风拂过我的脸庞, 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结果, 阿米尔解脱了, 在二十六年的的挣扎折磨之后.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然而对我来说, 还没有结束. 我会记得这本书, 反复回味着其中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芒.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2早就听闻这是一本好书, 近日捧书读之, 果然被其所震撼. 读罢, 思绪翻涌, 在我脑海中交织成一幅画面:天空广漠, 雪花飘落, 空气寒冷得令人刻骨铭心, 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 追逐飞逝的光影, 追逐爱与幸福. 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 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 都夹杂着生活的变迁, 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 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说:“为你, 千千万万遍. ”没有虚矫赘文, 没有无病呻吟, 只有精炼的篇章, 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 他轻笔淡描, 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 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 “为你, 千千万万遍!”这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对爱义无反顾的承诺, 也是他表达忠心的坚定誓言. 哈桑眼眸里射出来坚定如利箭却又澄澈得温暖人心的眼神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 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少年懦弱的灵魂. 亲情、友情, 欢笑、背叛, 汗水、血水, 树荫倾泻的阳光, 顺窗而下的雨水, 最珍贵的感情, 最鄙夷的沉默, 独自咽下的泪水, 难以置信的身世, 执着奉献的生命, 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 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铿锵有力而震撼人心的呐喊:“为你, 千千万万遍”其实,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 它代表亲情、友情、和爱情, 代表正直、善良和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 风筝代表着他人格中必不可少却又恰恰缺少的部分, 只有追到了, 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 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对最爱你的人来说, 你是他的风筝, 是他心中的至宝. 他会穷其一生追逐你, 义无反顾保护你, 只是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 但也许, 他也会成为另一个人努力追逐的风筝. 而对我们自己而言, 我们也有自己所爱的, 也需要去追逐那些生命中不曾拥有过的美好. 于是, 我们常常仰望着别人的项背而忽略了总是站在自己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如果哪天命运的微笑让你转身回眸, 恰巧望进了他那双真挚的眼眸, 你会幸福一生. 但如果没有, 或许你会毫无所知, 亦或许你会像阿米尔那样追悔一生. 然而, 阿米尔与哈桑的悲惨结局, 源于不平等. 在儿时的阿米尔眼中, 哈桑是个哈扎拉人, 一点儿都不值得尊重. 他们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 却被一些阴暗罪恶的原因掩盖真相, 使他们变成了主仆关系, 这本身就是一种命运的不公. 但是阿米尔懦弱的心灵使他对这份不平等变本加厉, 他对种族的歧视使他虐他千千万万遍, 即使他为他千千万万遍, 义无反顾,不曾后悔. 恰恰就是这份不平等, 将这两个亲密无间的好伙伴越扯越远, 使他们各归殊途. 这份不平等的爱, 让阿米尔二十多年来对自己的劣行不断扪心自问, 备受煎熬. 残酷的现实, 让他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轮回, 像当年哈桑千千万万遍做他的炮灰那样, 无怨无悔地为哈桑的遗孤默默付出, 只为获得灵魂的救赎. 他努力地追逐着风筝, 追逐回那份他早就该拥有的善良, 那份他本就该平等付出的爱. 面对爱, 我们需要保持理智;接受爱, 我们需要平等付出. 我们是天空中无数风筝中渺小的一直, 而那些曾关心我们的朋友, 教育我们的老师, 为我们无限付出的亲人则是在你身后追逐你的人. 你可以在他们的牵引下勇往直前, 但不能期盼着挣脱他们, 而是努力盘旋而上, 为他们带去一阵风, 温暖他们的心底. 爱需要平等的付出, 切莫将你冷漠的利剑指向那些真正爱你的人, 而辜负了他们追风筝时所承受的伤痛.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3有时, 我会幻想自己来自未来, 这样当我面对未来的突然变化时, 就能从容应对, 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加慷慨. 可我终究是个平庸的人, 如寻常人一样过着繁杂琐碎的生活, 计较着时间的细枝末节.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 有些人开始依赖回忆. 一些回忆很美好, 有些回忆很心酸, 有些让人成长, 有些让人平庸, 有些已泛黄发旧, 有些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有些故事, 也就如此展开. 我并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所以当追风筝的的人这个故事在我面前一点一点展开时, 我并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 春暖花开过的阿富汗, 更想不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份悬殊的阿米尔和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 我禁不住感叹:少年时代的友谊是那么天真、纯洁、纯真, 没有丝毫的渣滓. 他们总是并肩而行, 一起玩耍、一起歌唱、一起战胜困难、一起彼此欣赏我能闻到他们友谊的温馨和芳香, 看到他们友谊的火花和光芒. 深深感动, 友谊这般美好!哈桑是那么坚定地相信着阿米尔, 永远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为你, 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哈桑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誓言. 可阿米尔却因懦弱深深地伤害了最爱他的哈桑. 二十多年来, 哈桑坚定地眼神不断地煎熬着阿米尔的内心. 这样的悲剧是当时黑暗社会的折射, 是社会的缩影.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 阿米尔是主人, 哈桑是仆人, 一个是普什图, 一个是哈扎拉, 一个是逊尼派, 一个是什叶派. 从他们出生的那刻起, 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无法理解的标签分割开来, 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好友, 尽管他们事实上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他们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 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这, 是千千万万人的悲哀. 从书中折射出的, 还有我们曾有过的心绪: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 亲人临危时的慌乱无措, 应当承担责任时的自私推诿, 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地感情是没有任何虚伪做作的, 这是一个人在面临情况时不及思索的真实反映, 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最自私的扪心自问. 胡塞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刻刀, 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 却毫不哗众取宠.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重叠在了一起:广漠的天空, 雪花飘落, 空气寒冷而清冽, 追风筝的孩子欢笑着奔跑. 这一幕在不同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上演. 可重复之间, 画面已从孩童天真的视线转入世事变迁的悲哀.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 也许有些苦涩和酸楚. 可人生就是这样:犯错, 错过, 再用一生来挽回.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不断追逐的风筝, 为了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 我们努力拼搏、不畏艰险, 勇于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所有的一切, 都只为那句:“为你, 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4今天我想说的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认知, 可能语言略显逊色, 但是真情实感总让人难于忘怀,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我”赎罪的过程, 也不是我经历磨难的艰险. 令我最难忘的是,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它可以使任何人瞬间失去一切, 我看见商人一下子成为救济的对象, 我看见教授一下子成了乞丐, 我看见孩子一下子就失去了父亲, 我看见杀戮随处进行, 我看见人生可能瞬间停顿. 一下子想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 和平是那么重要. 至少, 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 安静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孩子躲在母亲的怀抱享受哺育, 但是对于战争中的人来说, 一切都是奢望, 可想不可及的事情. 就如小说中伸手乞讨的教授. 但是我最想说的不是战争, 还有更让我难过的, 那就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 等了几十年, 人都死了, 才鼓起勇气去拯救失去的灵魂, 是那么可悲. 我在想,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生命变的真实起来, 有没有幸福从一开始就没有错误产生. 如果小说中的阿米尔能够有一个导师指导他的生活, 理解他的苦闷, 倾听他的心声, 我想他不会那么懦弱, 我想他至少知道这时候自己该怎么做, 这样结果的原因, 可能是他失去母亲, 没有爱的依托,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来指导这个看上去富庶的大少爷, 财富就是一切了吗?阿米尔实际从情感上讲是一个贫穷者, 所以即使他有太多想法的时候也不能, 被他人所理解, 不能被他人, 发生这些误解的原因是因为他拥有了太多的财富, 可是我们知道财富与思想不能等同的, 阿米尔一个可怜的思想乞讨者. 哈桑之所以勇敢, 是因为他从小灌输的是服从与尽职, 虽然贫穷, 但他有阿里无限的爱, 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或者必须做什么, 阿米尔却没有人来告诉他指导他, 这对于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 那是缺憾, 更是教育的失败, 即使有父亲, 即使有老师. 想到今天中国的孩子, 虽然还不是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至少是平安的社会, 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不用担心了吗.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思想, 有渴望, 对于他们的成长, 作为家长, 作为老师都应该树立准确合理的教育观念, 教育首先要育人,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反观中国家庭教育现状, 我不无担忧, 因为独生子女的原因, 很多家长孩子都不能正确看待孩子自己与学习, 一味的走溺爱的教育路线, 不能吃苦, 没有正确对待挫折, 就一定能平安度日吗?很多家长看见孩子被欺负, 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来一顿教育, “孩子, 他要再揍你, 你就揍他, 使劲, 出了事, 你妈我给你兜着.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的教唆, 变成恶性事件. 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了解事情原委, 弄清是非黑白, 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 回击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其实, 最希望这世界多几个“拉辛汗”. 他用爱心, 指导着阿米尔的成长, 虽然只有短短的时间, 他用行动指导阿米尔的写作之路, 我们从那个写作的皮本子, 就能看出, 写作对于阿米尔来说, 是那么重要, 那个本子就是对他爱好的最大支持, 更是书法内心的最好地点, 也是后来, 只有“拉辛汗”才能把“阿米尔”从美国不远万里拉到黑暗的阿富汗, 来赎罪来证明自己, 虽然有点晚, 但是至少他来了, 至少他救渎了自己的灵魂, 让人生的后半生没有遗憾留存. 如果这世界多几个拉辛汗, 那么这世界就会少几个阿米尔的羞愧, 也少几个哈桑的被欺, 也没有哈桑的“为你, 千千万万遍”, 这样没有主见的奴性语言, 更没有阿瑟夫变态的人格.故事就是故事, 幸运的是阿米尔没有被塔利班杀死, 幸运的是他被索拉博相救, 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在移民局工作的舅舅相助,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 那会什么样?小说就是小说, 它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此时的我们最担忧的还是处于水深火热的孩子们, 还有心灵空虚的孩子们, 他们正在等待我们的正确学习指导、尤其是做人的指导.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1000字5再次看到风筝时, 已然是七月. 绿草如茵的空地上, 几个人在放风筝, 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 我坐下, 神思有些困倦. 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 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 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 如同飞鸟. 远处, 放风筝的人伫立, 追风筝的人奔跑. 一切都如此熟悉. 为你, 千千万万遍. 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 我在延续着一个梦, 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 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 感动与欣慰, 害怕与无助, 心酸与悲凉, 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 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阿富汗, 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 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 有情谊的国土. 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 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 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 然而, 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 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 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狂喜中, 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 那一刻, 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 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 我只是一个看客. 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 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 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 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 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 我知道, 坠落的不仅是风筝, 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 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 如果是我, 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 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 这世界没有如果. 但我知道, 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而正是这一错过, 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 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 而同时, 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 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 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 终于, 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 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 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 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 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 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 一颗过去的心, 一颗未来的心. 这心, 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故事的最后, 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 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 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我知道, 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 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 或鲜红或湛蓝. 望着远方的风筝, 我们追寻, 我们仰望, 在追风筝的路途中, 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 这途中, 有沟壑, 有山坡;有彷徨, 有疲乏. 可是, 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因为,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 鼓起勇气, 翻过千山万水, 跨越艰难险阻. 我相信, 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 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 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 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 夏意正好, 此时的我仰望天穹, 仰望天穹上的风筝, 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