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千伏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告书—-毕业论文设计.doc
-
资源ID:88770816
资源大小:2.36MB
全文页数:16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4.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35千伏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告书—-毕业论文设计.doc
35千伏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目 录1 综合说明11.1 主体工程概况11.2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防治标准5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5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81.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81.6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91.7 水土保持监测111.8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21.9 结论及建议132 方案编制总则162.1 方案编制的目的及意义162.2 编制依据172.3 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222.4 指导思想222.5 编制原则232.6 设计深度和设计水平年263 项目概况273.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273.2 与既有工程依托关系273.3 工程特性与规模283.4 项目组成及总体布局293.5 工程占地353.6 土石方平衡363.7 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393.8 工程投资453.9 施工进度安排453.10 拆迁安置464 项目区概况474.1 项目区自然概况474.2 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504.3 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52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75.1 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575.2 工程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与评价595.3 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施工组织与施工工艺分析评价605.4 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645.5 工程建设与生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695.6 结论性意见、要求与建议726 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736.1 工程占地736.2 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依据736.3 防治责任范围736.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757 水土流失预测777.1 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成因、类型及分布777.2 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及时段797.3 预测内容与方法807.4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917.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与综合分析928 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958.1 防治目标95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968.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988.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1018.5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工程量1088.6 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1098.7 预防管理措施1118.8 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1129 水土保持监测1159.1 监测目的1159.2 监测原则1159.3 监测范围1159.4 监测时段1169.5 监测内容、方法及频次1169.6 监测点位1239.7 监测工作1249.8 水土保持监测成果12710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2910.1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12910.2 防治效益分析14410.3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14711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14911.1 组织领导及管理14911.2 后续设计15011.3 施工招投标15011.4 施工管理15211.5 水土保持监理15011.6 水土保持监测15111.7 水土保持设施检查与验收15211.8 水土保持资金来源和管理15412 结论及建议15512.1 方案总体结论15512.2 对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要求与建议155附件1:单价计算表附件2:相关文件附件3:附图: 1、相关附图2、典型设计图 3、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总体布局图4、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监测点布局图2635千伏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 综合说明1.1 主体工程概况1.1.1 项目概况 35千伏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是扩建建设类项目,老石旦变电站位于乌海市海南区老石旦办事处辖区内,乌海市海南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6°35-107°07,北纬39°13-40°10之间,东依鄂尔多斯高原,西傍黄河,南与宁夏石嘴山市接壤,北与河套平原毗邻。进站道路从变电站附近的城区道路引接,长50m,宽6m,为砂石路面,交通便利。老石旦35kV站1、2号主变容量为10MVA和6.3MVA ,35kV及6kV母线均为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目前神化集团老石旦煤矿负荷已达1012MVA,由于2号主变容量不足,老石旦35kV变电站现用两台主变并列运行的方式为老石旦煤矿供电,无备用电压器,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被神化集团列为重大安全隐患。同时线路运行年代久远,许多线路的杆塔都有横向或纵向裂缝,本次2号主变增容后,原有导线截面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原有线路进行拆除后新建改造。老石旦35kV变电站2号主变增容改造后,可解决老石旦煤矿无备用电源的隐患,提高线路供电可靠性,彻底解决新增负荷接入问题,缓解供电压力,有效改善老石旦地区供电紧张局面,使老石旦矿区配电网更完善,因此,35千伏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是十分必要的。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建设规模为:扩建老石旦35kV变电站,新建黄河变老石旦变35kV输电线路。本工程包括以下主要建设内容:(1)扩建老石旦35kV变电站老石旦35kV变电站于1967年建成投入运行,现有主变2台,1号主变容量为10 MVA,2号主变容量为6.3 MVA,电压等级35±3×2.5%/6.3kV,有载调压; 35kV出线6个间隔(其中两个进线间隔,两个出线间隔,两个出线备用间隔);6kV出线原始设计22回,、段母线各11回;实际运行4回,段母线3回,段母线1回;35kV站用变1台,6kV站用变1台。本期工程:2号主变增容,增容后2号主变容量为16MVA;扩建35kV进线间隔1个。(2)输电线路工程黄河变老石旦变35kV输电线路是在黄河变老石旦变35kV原有线路上进行改造,将原有线路拆除后进行新建。原有线路中8基铁塔基础以上部分需要改造,此外还需要新建12基铁塔。线路起于黄河220kV变电站,止于老石旦35kV变电站35kV侧5#、9#进线间隔。线路架空架设,线路全长3.85km。全线转角4次,铁塔20基,其中直线塔12基,转角塔及终端塔8基。全线设牵张场1处,跨越设施3处,施工便道2.28km(其中汽车道路1.98km,人抬道路0.3km)。对侧黄河220kV变电站位于海南区东风乡黄河村,现有3台150MVA主变压器,电压等级220/110/35/10kV;35kV出线间隔现有14个,其中9个间隔正在接待负荷,5个间隔作为备用间隔,原有黄河变老石旦变出线间隔位于35kV侧3#间隔,即由南向北数第7个间隔。本期黄老回出线间隔选用变电站35kV侧2#间隔,即由南向北数第6间隔,该间隔建成后已作为备用间隔多年,本次线路工程在间隔挂线即可。黄河220变电站主变容量和出间隔均能满足接带老石旦35kV变电站的能力。老石旦35kV变电站初建时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但业主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本次将原变电站一并纳入本方案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总占地面积2.36hm2,其中永久占地1.30hm2、临时占地1.06hm2。老石旦35kV变电站既有工程区占地面积1.09 hm2、本期扩建区占地0.15hm2,输电线路工程区1.12hm2。本工程建设期土石方总量3680m3,其中挖方1840m3,填方1680m3。弃方160 m3,弃方为拆除部分设备基础产生的建筑垃圾,弃方付费运至附近垃圾场。本工程动态投资为1031.49万元,其中土建投资101.89万元。由资本金和银行贷款两部分组成,其中资本金占工程动态总投资的20%,银行贷款占80%。本工程由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电业局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工程计划于2012年6月动工,2012年10月建成试运行,总工期5个月。1.1.2 项目区自然概况项目区地处山前冲洪积平原,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6,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36.6,年日照为3138h,10积温3216,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62d,年均降水量为159.8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289mm,平均相对湿度42%,年平均风速2.9m/s,瞬间最大风速33 m/s,年扬沙日数18天,全年主要风向为西北风,多发生在冬春季。最大冻土深度178cm,项目区土壤以棕钙土为主;植被类型属荒漠化草原植被类型,主要有狭叶锦鸡儿、霸王、四合木、沙冬青、白刺、油蒿、籽蒿、芨芨草等耐干旱植物,植被覆盖率25%左右。水土流失为风力侵蚀为主的风水复合侵蚀,风力侵蚀模数3000t/km2·a,水力侵蚀模数500t/km2·a,属中度侵蚀;容许土壤流失量1000t/km2·a。1.1.3项目前期工作情况乌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乌海发改能源函20127号文“关于同意开展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电业局2012年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的函”同意开展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的前期工作。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乌海海金电力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2012年1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支持性文件均在办理过程中。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为基础。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2012年3月,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电业局委托我单位承担了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任务。接受委托后,我单位及时组建了方案编制组,研究了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资料和图纸,并利用工程布局图,对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重点调查了变电站建设区、输电线路塔基及塔基施工区等重点地段及周边地形地貌情况和土地利用情况,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生长条件,水土流失情况,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运行、效果和相关治理经验,收集并整理了区域内气象站、水文站多年来的降水、气温、风力、蒸发及洪水等资料。外业调查结束后,依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水土保持的要求,编制完成了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1.1.4 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主体工程设计阶段为可行性研究阶段,本方案编制与主体工程同步,确定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主体设计计划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2012年10月完工并投入运行。根据植物措施实施进度计划安排情况,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3年。1.2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防治标准项目区地处黄河流域,位于乌海市海南区老石旦镇境内,按照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标公告(水利部20062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内政发199962号),乌海市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通告的的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本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二级标准。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1)主体工程设计无备选方案,因此本水土保持方案对主体工程选址、选线不做比选分析。本工程选址选线区域不涉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和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不在划定的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地段及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治理成果区。但线路地处生态脆弱区,施工中严格在界定的防治水土流失责任范围内进行活动,最大程度地保护原地貌植被和表土,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因此,本项目建设无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2)主体工程在输电路线选线时,占用黄河变老石旦变35kV原有线路用地,将原有线路拆除后进行新建,无需新征用地,占地为草地,没有占用耕地、林地。施工场地在总体布局上充分利用两侧变电站内空地和附近村庄及院落。施工便道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尽量减少占地及对地表植被的扰动。主体设计尽可能减少地表扰动、减少对水土资源的占用,减少了植被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符合“尽量少占地、减少扰动面积”的要求。主体工程总体布局较为合理,在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对其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可使新增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3)从占地类型分析,项目建设区占地类型为预留建设用地(老石旦变原站已绿化地和硬化地)和草地,符合“多占劣地、少占好地,多占荒地、少占耕地”的国家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法规;从工程占地性质分析,永久占地施工结束后大部分为永久建筑物或硬化场地,不再产生水土流失;施工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仅为短期影响,不会根本上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施工结束后可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恢复其原有功能。(4)从土石方总体平衡来看,挖方大部用于基坑回填和表土回覆,拆除2号主变油坑产生少量建筑垃圾,付费运至附近垃圾场。开挖土方主要集中在扩建区基础开挖、塔基基础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及剥离表土,开挖的土方大部分就地利用,一部分作为回填土直接回填,另外考虑基础的沉降问题,将剩余部分全部填在基础的四周夯实,作为防沉降用土。挖方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弃方,从而减少了占地和对地表的扰动及植被的破坏。从工程土石方调运来看,填筑土料首先考虑充分利用开挖土料,其次通过内部调配利用,达到挖填平衡,施工中产生的少量建筑垃圾付费运至附近垃圾场,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挖方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因弃土而造成的占地,不需设取、弃土场,从而减少了占地和对地面的扰动及植被的破坏,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5)本工程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施工场地、施工流程进行了优化,但主体工程设计较笼统,不能完全满足水土保持需要,应在下阶段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施工期间的施工组织管理,增加施工期间各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整个施工阶段工程需要交叉进行,施工进度安排比较紧凑合理,在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同时,尽量缩短了施工工期和地表裸露时间,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6)变电站建(构)筑物础施工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清理的方法。输电线路塔基基础施工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塔基的边坡稳定,尽量减少开挖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开挖或过多的破坏原状土。在基础基面土方开挖时,施工中保持边坡稳定和尽量不破坏自然植被,多余土方就地平整,并恢复植被。各项施工方法均符合水土保持要求。(7)综合分析,主体工程设计缺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建设区域均缺乏较为详细的植物措施设计,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设计,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1.4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2.15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2.36 hm2,直接影响区面积0.31hm2。项目建设区包括老石旦35kV变电站站区(既有工程区、扩建区、设备堆放区)和输电线路工程区(塔基及塔基施工区、施工便道、牵张场、跨越设施区)。设计水平年6项目标值为: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85%,土壤流失控制比0.7,拦渣率达到95%,林草植被恢复率95%,林草覆盖率20%。1.5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工程建设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力侵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建设期。预测范围包括老石旦35kV变电站扩建和输电线路工程区。预测时段包括施工期(2012年6月2012年10月)和自然恢复期(工程完工后3年,2013年2015年)。经实地勘查和分析预测,因老石旦35kV变电站初建时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本期扩建工程将老石旦变电站既有工程占地面积纳入本期工程防治责任范围,一并计算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工程建设扰动地表、破坏土地和植被面积1.2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2.36hm2,预测本工程因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246t,其中原地貌水土流失量132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14t。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将加剧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程度,变电站站区、塔基及塔基施工区、施工道路等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工程施工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段。由于工程建设,导致地表原生地貌与植被遭到破坏、扰动,造成新增水土流失显着提高,进而使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其危害主要包括:影响周边环境、增加水土流失量、对当地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为扬尘提供沙源等。1.6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1.6.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老石旦35kV变电站本期扩建区分扩建区和设备堆放区两个分区;输电线路工程区分塔基及塔基施工区、施工便道、牵张场、跨越设施区四个分区。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主要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组成。老石旦35kV变电站本期扩建区中设备堆放区布置在站区东南侧已硬化空地,用于施工设备和材料的放置,对地表只存在占压,没有其它施工活动,完工后清理恢复原貌即可,不需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其余各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如下:(1)老石旦35kV变电站扩建区主体工程设计在施工前将表土剥离并单独堆放,本方案新增剥离表土临时堆放场的临时防护措施及施工过程中回填土临时堆放场的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针对扩建区空地实施表土回覆工程并人工种草。(2)输电线路工程 塔基及塔基施工区:施工前将塔基及塔基施工区扰动范围内表土全部剥离,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扰动区回覆表土并人工种草恢复植被,施工过程中对塔基及塔基施工区剥离表土和基础开挖回填土临时堆放场采取纤维布苫盖等临时防护措施。 牵张场:对牵张场施工扰动区采取人工免耕种草恢复植被。 跨越设施区:对扰动区采取人工免耕种草恢复植被。 施工便道:对沿线开辟的汽车便道采取土地整治并人工种草恢复植被,针对施工扰动较轻的人抬道路采取人工种草恢复植被。1.6.2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工程量本方案设计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1.14hm2,植物措施防护面积1.14hm2。土地整治面积0.69 hm2。本工程建设区设计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工程量:表土剥离680m3;表土回覆利用680m3,覆土面积0.33hm2;土地整治面积0.69hm2;人工种草面积1.14hm2;剥离表土及回填土临时堆放纤维布苫盖2225m2。(一)老石旦35kV变电站扩建区:工程措施:扩建区表土剥离60m3,表土回覆利用60m3,覆土面积0.06hm2;植物措施:扩建区人工种草面积0.06hm2;临时防护措施:剥离表土及回填土临时堆土纤维布苫盖305m2。(二)输电线路工程区:(1) 塔基及塔基施工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620m3,表土回覆利用620m3,覆土面积0.27hm2。植物措施:人工种草面积0.27hm2。临时防护措施:剥离表土及回填土临时堆土纤维布苫盖1920m2。(2)施工便道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0.69 hm2植物措施:人工种草面积0.74hm2。(3)牵张场植物措施:人工免耕种草面积0.04hm2。(4)跨越设施区植物措施:人工免耕种草面积0.03hm2。1.7 水土保持监测本工程属于扩建建设类项目,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及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保2009187号)的有关规定,监测时段从施工准备期起至设计水平年结束。本项目监测时段为2012年6月设计水平年末,监测范围为2.15hm2。项目建设期共布设地面定位监测点4处,其中水蚀监测点2处,风蚀监测点2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管理等。对于水土流失动态和原地貌水土流失量监测主要采用地面定位监测的方法,水蚀监测主要采用坡面侵蚀沟体积法和简易观测场法,风蚀监测主要采用插钎法。对于各防治分区水土保持防治效果、防治责任范围动态变化及水土流失危害等主要采取调查监测的方法。监测频次按照水利部“水保2009187号文”规定要求进行:(1)每1个月现场调查一次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因子;(2)每3个月现场调查一次主体工程施工进度情况;(3)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每1个月全面调查一次扰动地表面积变化情况;(4)在堆土期间每10天现场调查一次堆土场占地面积及堆土量等;(5)在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每10天现场调查一次措施实施情况;(6)临时堆土场苫盖工程完工后,每1个月开展一次实地监测;(7)每3个月现场调查一次项目建设区植物措施生长状况;(8)风蚀监测:风蚀监测安排在每年5月进行,插钎法(风蚀强度监测)每半月观测记录一次插钎高度变化情况。遇到大风天气(风力>17m/s)后加测1次。水蚀监测:水蚀监测安排在每年6月9月进行,简易观测场法根据降雨情况确定监测频次,每次降雨结束后测量插钎高度。遇暴雨(5mm/10min、10mm/30min、25mm/24h)时加测1次。(9)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调查成果取证。1.8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本方案水土保持工程估算总投资41.18万元,其中:主体工程已列投资1.77万元,方案新增投资39.41万元。方案新增投资中,植物措施投资0.44万元,临时工程投资1.59万元,独立费用34.04万元(其中: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费3.1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3.36万元),基本预备费2.16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18万元。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100.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100.0%,土壤流失控制比0.71,拦渣率达到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9%,林草覆盖率89.8%。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将有效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节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费用,提高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改善项目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局地小气候,有利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 结论及建议1.9.1结论依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总体布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土石方量、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和植被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投资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建设内容、施工工艺及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施工环节分析,预测建设区水土流失总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及重点流失区和流失时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实施,能够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效益,实现项目区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工程建设布局是可行的。1.9.2建议为了使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向各有关单位提出如下建议:(1)建设单位要注重水土保持方案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成立水土保持项目机构,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2)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应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纳入到下阶段初步设计中,并进一步细化防治措施,以便落实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3)各施工单位要提高水土流失防治的意识,加大临时管护力度,将施工活动严格控制在界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内,避免随意扰动或扩大施工区域,同时对临时堆土、堆料采取必要的苫盖、拦挡等措施。 (4)主体工程开工前,委托具有水土保持丙级以上监理资质的单位负责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现场监理工作,认真履行“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进度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投资。施工结束后及时编制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总结,为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5)根据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地意见(水保2009187)的要求,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委托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开展项目建设区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施工结束后及时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为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6)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工程竣工后及时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申请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项目名称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流域管理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内蒙古自治区涉及地市或个数乌海市涉及县或个数海南区项目规模小型总投资(万元)1031.49土建投资(万元)101.89动工时间2012年6完工时间2012年10方案设计水平年2013年项目组成建设区域长度/面积(km/hm2)挖方(m3)填方(m3)调入(m3)调出(m3)弃方(m3)老石旦35kV变电站既有工程区变电站既有工程/1.06既有进站道路0.06/0.03老石旦35kV变电站本期扩建区扩建区0.06/0.10560400160设备堆放区/0.05输电线路塔基及塔基施工区/0.3112801280施工便道/0.74牵张场/0. 04跨越设施区/0.03合计/2.3618401680160国家或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自治区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地貌类型山前冲洪积平原土壤类型棕钙土为主气候类型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植被原地貌土壤锓蚀模数t/(km2·a)水蚀:500,风蚀:3000;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2.97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1000项目建设区(hm2)2.36扰动地表面积(hm2)1.22直接影响区(hm2)0.61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2.36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246新增水土流失量(t)114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老石旦变电站扩建区、塔基及塔基施工区和施工便道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5土壤流失控制比0.7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5林草覆盖率(%)20防治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老石旦35kV变电站本期扩建区表土剥离60m3,表土回覆利用60 m3覆土面积0.06hm2;人工种草面积0.06hm2;剥离表土及回填土临时堆土纤维布苫盖305m2。输电线路塔基及塔基施工区表土剥离620m3;表土回覆利用620m3;覆土面积0.27hm2。人工种草面积0.27hm2。剥离表土及回填土临时堆土纤维布苫盖1920m2。牵张场人工免耕种草面积0.04hm2。跨越设施人工免耕种草面积0.03hm2。施工便道土地整治0.69hm2。人工种草面积0.74hm2。投资(万元)1.48(无新增)0.21(全部新增)1.72(全部新增)水保总投资(万元)41.18(新增39.04)独立费用(万元)34.03水保监理费(万元)3.1监测费(万元)3.36补偿费(万元)0.92方案编制单位内蒙古天佑水利设计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市电业局法定代表人及电话李宝峰/0471-6936042法定代表人及电话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车站东街地址乌海市海勃湾区新华东街邮编010020邮编016030联系人及电话郭瑞霞(13947191592)联系人及电话刘鋆/15848085500传真0471-6936042传真0473-6112221电子信箱nmlhk电子信箱nmgdlliujun2 方案编制总则2.1 方案编制的目的及意义2.1.1 编制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在充分了解工程建设区自然环境特征、水土流失现状、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工程建设特点及水土流失形式、范围和水土流失影响程度。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和“保护优先”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达到减轻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和遏制工程建设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维护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编制35kV老石旦站2号变增容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是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建设单位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范围、目标、任务以及因建设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应交纳的补偿费。(2)为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及监测提供依据,为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依法行政提供技术依据。(3)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能,应纳入主体工程中,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4)因地制宜布设措施,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支撑。2.1.2 编制意义按照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标公告(水利部20062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内政发199962号),本工程建设区属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监督区。工程建设基础开挖与施工扰动等活动,损坏了原地貌和植被,使表土层抗蚀能力明显减弱,从而诱发新增水土流失。针对主体工程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控制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维护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保障工程建设安全运行,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同时,对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2.2 编制依据2.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2011年3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2002年10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4)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2.2 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5号发布,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令24号修订,2005年7月8日);(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1月31日);(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16号发布,2002年10月16日;水利部令24号修订,2005年7月8日);(4)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水利部令第24号,2005年7月);(5)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8号,2006年12月18日);(6)企业投资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19号,2004年9月15日);(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2008年9月2日)。2.2.3 规范性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35号);(2)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836号);(3)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国发 200038号);(4)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规定(国务院国发 200539号);(5)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764号);(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水保1994513号);(7)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办函2004154号);(8)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号,2006年4月29日);(9)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4332号);(10)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7184号);(11)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等7部委国土资发2006225号);(12)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暂行规定(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水保1998423号);(13)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综2011 20号,2011年4月6日);(14)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15)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第89号);(16)关于加强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办水保2004第97号);(17)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通知的通知(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115号);(18)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保2009187号);(19)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内蒙古人民政府内政发1995 163号); (2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内政发199962号);(21)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水保199629号);(22)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等8委厅局内水保200247号);(23)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水保200339号);(24)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的规定的通知(内蒙古水利厅内水保200529号);(25)关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