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通用4篇).docx
-
资源ID:88810191
资源大小:52.8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通用4篇).docx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通用4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为了摸清现状、找准差距、提出建议,由政协主席夏于峰牵头,副主席李芳信组织区政协办、科教文卫体委、区文明办等单位人员,进村入户广泛调研,并赴山东省淄博市、潍坊市考察学习,积极寻求我区建设文明乡风的最大公约数,为促进乡村振兴凝聚最大向心力。一、持续推进“两城同创”,黔江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明显调研组选取新华乡、杉岭乡、石会镇、黄溪镇、小南海镇、舟白街道等乡镇街道,以及石钟村、尖山村、中元村、桥梁村、黄桥社区、路东社区等村(社区),采取查看资料、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农村文化设施、村规民约制定、文化活动开展、操办婚丧事宜、乡贤评选、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重点调研。窥一斑而见全豹,乡村山清水秀的整洁环境、纯朴善良的乡风民风,充分证明近年来我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两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为抓手,以文明细胞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收到良好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提名资格,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浓厚了乡村文化氛围。(一)抓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风文明基础条件逐渐改善。一是以脱贫攻坚为契机,近三年累计统筹整合国、市、区三级资金18亿元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建设高标准集中安置点72个,实施农村小康路1639公里,完成村(社区)人行便道硬化665.4公里,通乡通村公路在全市率先实现“六个100%”目标;新增补助标准列养乡村公路1087公里,实现养护全覆盖;新建农村集中供水84处、分散供水2398处,巩固提升31万人饮水问题;建成投用21个乡镇垃圾中转站、24个集镇污水处理厂、12个村庄污水处理站,完成土地生态综合治理1.48万亩;实施“三改”(住房、地平、厕所)工程,全面消除农村危旧房。二是以创建国家卫生区为契机,以垃圾治理为重点,彻底清理存量垃圾和卫生死角死面,在农村大院设置垃圾箱、垃圾桶,引导村民将垃圾集中投放,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3%;制定农户保洁标准,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抽调专人采取暗访方式实行每月督查考核,并在全区大会上由区委主要领导对得分前三名的单位颁发红旗,后三位的单位发放灰旗。如石会镇中元村聘请人员对公共区域集中清扫;杉岭乡利用广播发布卫生评比预通知,并对卫生差的农户实行广播通报,促进了村民卫生习惯养成。(二)抓文化惠民利民工程,乡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区已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文化中心(文化站)30个,村(社区)农家书屋21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示范中心20个,文化中心户65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14个,村(社区)农体工程193个,广播、电视、互联网实现全覆盖。认真挖掘、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整理出版了黔江方言俚语黔江民间故事黔江民俗礼仪黔江民族文史等书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市级14个。深入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讲座、送展览、送春联”下乡,每年举办摆手舞、龙狮舞、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各乡镇街道结合乡村旅游经常开展文化活动,如濯水镇将后河古戏传承创新常年演出;水市乡每年举办“云上水市”文化节系列活动;小南海镇桥梁村建起农村幸福院;新华乡举办端午节包粽子比赛;中元村成立文艺宣传队,新建“群众文化大舞台”等。(三)抓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乡村陈规陋习逐步扭转。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各类邪教组织和非法传教活动露头就打,“法轮功”“门徒会”等非法活动基本销声匿迹;对带有欺诈性质的“保健品”“日用品”下乡推销活动,予以及时制止和打击;对打牌赌博等不良习俗,强化教育引导。二是强力整治违规整酒,制定出台黔江区治理请客送礼风规定关于规范村(居)民操办喜庆事宜的通知,划红线、出真招、树新风,不准借生育子女、升学参军、乔迁新居、生日寿宴、开业庆典、调动升迁等事由请客送礼,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同时加强宣传和督查,在武陵都市报、黔江广播电视台、“清风黔江”等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辟治理请客送礼风专栏,公开举报电话,对群众举报做到报必接、接必查、查必果,并公开通报曝光形成震慑,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四)抓基层文明细胞创建,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广泛开展“新乡贤”“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评选表彰活动,坚持群众评、评群众,在群众身边树立典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9个,获评“重庆市最美家庭”4户、“重庆好人”28人,入围“中国好人”候选人1人,评选区级文明家庭150户,“黔江好人”109人。如石会镇中元村采取村民评议的方式,将评选的星级文明户进行挂牌表彰;黄溪镇评选新乡贤24人,并设置“乡贤榜”集中宣传;杉岭乡设置新乡贤“好家训好家风”宣传点,让乡贤主动参与政策宣传、纠纷调解、产业发展帮扶等。二、乡风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我区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村容村貌有待改善。除集镇和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外,农村面上建房无规划,传统的吊脚楼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布局凌乱、五颜六色的一幢幢砖混房屋,缺乏自然美感。绝大多数村(社区)无公厕,撤并村改厕效果差,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且多摆放在公路沿线,加之乡镇财力不足,垃圾处理的运行情况较差。一些农民群众习惯于垃圾乱扔、柴草乱堆、污水乱倒,“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二)乡村文化设施相对薄弱。个别乡镇文化站被挪作他用;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均是依托村委会而建,农家书屋的图书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电子阅览室配备很少,少数图书室甚至长期闲置。村史馆、村规民约墙、家规家训墙、善德义举榜等宣传专栏设置不够,村民普遍喜欢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多。乡村电影放映不再受欢迎,但对村民影响较大的广播却存在故障多、成本高、维护难等问题,通响率不高。(三)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乏力。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干部普遍兼任其他工作,村(社区)均是由村干部兼任图书管理员,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不具备组建专业文艺队伍的条件。部分乡镇和村(社区)很少开展趣味性、互动性强的民族文化活动。一些农民群众“白天忙田头、晚上靠床头”,主要文化生活就是看电视,农闲时打牌赌钱较为普遍。农村新生代对唱山歌、喊号子、板凳龙、龙狮舞等传统民俗文化不感兴趣,文化传承保护难度大。(四)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农村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性群众组织不完善,村规民约多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流于形式。虽然违规整酒得到遏制,但满月酒、生日宴、乔迁宴等违规整酒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人情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农村婚丧事宜送人情从前些年的50元、100元上涨到200元以上,一般家庭年均人情债支出至少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少数地方办丧事讲排场,停丧10余日才出殡,期间鞭炮轰鸣,纸钱冥币随意抛洒,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与厚养薄葬的美德背道而驰。封建迷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升迁嫁娶、破土动工都要看风水。(五)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外流。全区常年约有11.9万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占农村总人口的36%以上。未外出的妇女中,约占20%的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读,真正留守农村的多为儿童、老人。由于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离家外出,造成农村“空心化”,使乡风文明建设缺少主力军。(六)思想认识还有误区。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乡风文明是软指标,不是硬任务,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对乡风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号召的多、落实的少。有的党员干部从观念上、行动上没有带头转变,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文明乡村样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努力使全区“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用乡风文明的成效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增光添彩。(一)通过教育触动,让正确导向立起来。一是加强乡风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一样重视、一起布置、一并检查、一同落实。二是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行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红岩精神、黔江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围绕“德馨乡贤”评选活动,发动群众广泛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文明村民等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积极推进家风家训建设,通过开展亮家风晒家训、谈家训立家规以及家风家训征集、家风家训故事会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以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好乡风好民风。(二)抓好环境推动,让乡村风貌靓起来。一是加强新建农房规划管控,全面推广农房户型图集,注重保护土家苗寨特色风貌,突出自然、人文、产业、建筑、民俗等方面特点,让民俗风情、田园风光永驻乡间。二是聚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按照“户集、村收、乡运、区域处理”模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延伸农村卫生保洁区域范围,将“三边三底三界三线”(村边、路边、田边,河底、湾底、沟底,区界、镇界、村界,铁路、公路、河流)纳入整治范围,确保到2023年行政村有效治理率全覆盖。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保到2023年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每个村(社区)至少建设1座公厕。四是深化“靓化家园”志愿服务,以“文明在行动、黔江更洁净”活动为载体,让群众自觉成为美丽乡村的志愿者、建设者、受益者,共同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三)依托载体促动,让典型示范带起来。一是以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制定完善全区文明细胞创建实施方案,切实抓好以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细胞创建工程,力争三年时间全区文明细胞比例达50%以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院落、进家庭。二是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集中打造阿蓬江一江两岸美丽乡村示范带,将沿阿蓬江一线的小南海、中塘、舟白、正阳、冯家、濯水、阿蓬江等乡镇、街道的文明村串联起来,搞好规划编制,突出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农耕文化、乡土气息,着力打造一条集文明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乡风文明最美风景线。三是集中打造武陵山区最美文明村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巩固发展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加大对舟白古石城遗址、濯水古镇和草圭堂、小南海十三寨、黄溪张氏庭院、五里陈家大院等历史文化村落、民居祠堂和特色街巷的保护开发力度,促进特色建筑的修复、特色村庄的保护、特色风貌的延续,努力培育23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魅力乡村。(四)出台规矩制动,让新风正气树起来。一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担任理事会成员,制定完善理事规范工作制度,依靠群众管群众,实现自我管理。二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充分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把修订村规民约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扩大影响的过程,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群众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三是强力推进移风易俗,制定操办婚丧事宜指导标准,要求婚事新办,积极倡导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等节俭方式,做到仪式从简、规模从小、时间从短,不大办宴席、不铺张浪费、不借机敛财;提倡丧事简办,从区殡仪馆做起,简化治丧仪式,规范停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两夜三天入土为安,特别是城区应禁止燃放鞭炮、抛洒纸钱冥币、烧灵屋等严重扰民和污染环境行为。提倡理性人情消费,要求不送、不收或少收非亲人员的礼金、礼品,建议规定婚丧事宜送人情的上限,除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外,其他关系送人情一次不超过100元。同时,大力整治赌博、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强力扫黑除恶,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良好风尚立起来。(五)依靠阵地拉动,让文体活动多起来。一是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抓好乡风家风馆、村史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完善设施功能,配备和更新图书、电脑、音箱、广播等设备。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基层文化中心人员在岗不在职等问题,对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进行培训辅导。发挥基层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的带头作用,鼓励发展农村演出队、文化中心户,每个乡镇培育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三是经常性开展农村文体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以小型、多样、分散为特色,广泛开展农民运动会、农特产品展示会、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挖掘、保护具有土家苗寨特色的跳摆手舞、开女儿会、吹帅氏莽号、练向氏武术、玩龙灯狮舞等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六)健全机制联动,让上下齐心抓起来。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运行规范的管理服务体制,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乡村自筹、企事业单位帮扶、社会各界共同出资等方式为辅,多渠道保障乡风文明的经费投入。三是建立区、乡、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图书室的借阅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四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加以细化、量化,将考核结果作为年末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方面的振兴。乡风文明是评判乡村共同体进步开化与否的标准,是乡村振兴水平和程度的外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的提出过程与内涵在党的文献中,将“乡风”和“文明”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始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5次提及“乡风文明”并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2年)中也是5次提及“乡风文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是人类进入高级阶段的一种进步的样态。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或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涉及了文化、法制、风俗、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乡风文明不等同于乡村文明,因为乡村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而乡风只是乡村社会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乡风文明包含于乡村文明。正如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的,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时代孕育着文明,文明表征着时代。任何一个时代,不同样态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乡村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建设,根在铸魂与强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个目标要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分别规约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具体体现、思想基础、环境要求和体制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依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阐述了这五个新的目标要求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都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其中,最根本的或永恒不变的就是灵魂,即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集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和乡风文明的集萃地。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床和根脉,乡风文明则是积极的、向善的、放大了的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放大了的文化,各个乡村、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是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也创造了多样文明。胡适在1926年发表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也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则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流失以及对乡村文化价值认知上的偏差是导致乡风文明坍塌的主要原因。振兴乡村文化是重塑乡风文明的内生动力和必由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内核。乡村文明是包括乡村经济文明、乡村政治文明、乡村生态文明在内的一个系统。在乡村文明系统的构成中更具核心意义,对乡村文明的诸多构成维度、因素具有统摄意义的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一个乡村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乡村面对各种文明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抽离了乡风文明的乡村注定是有缺憾的贫困村。乡风文明的缺失,会使一个乡村缺乏前行的定力、韧性、激情与从容,要么跌倒在经济落后的困境中不能自立,要么昧于世界文明潮流甘于自闭,要么茫然四顾迷失自我不知所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2022年)都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也愈发强烈,不仅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乡风文明或乡村文化的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乡村的和谐稳定和振兴崛起,更是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保障。只有培育好文明乡风,才能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振兴。2005年8月12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也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乡风文明建设的方法指导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重点在守魂、寻根、亲民、革新等方面下功夫。守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2014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在这个意义上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宁波象山县为例,象山县茅洋乡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乡村文明“墙体画”工程,全市首个乡村德治馆在于2023年4月在象山溪里方村开馆,集中展示该村从明代到近代30余位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开辟文化道德讲堂,召开道德评议会,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为主体组建家庭联盟会等新举措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寻根: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比如,象山县就非常注重挖掘家风家训、推广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建设文化礼堂、提升产业文化。高塘岛乡孝贤湾村在文化礼堂给60周岁生日的老人提早送礼物,弘扬孝贤文化;晓塘乡月楼村举办“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展示慈善孝亲、和睦相处的新气象和新风尚;泗洲头镇横埕村国学讲堂举行“传家训,树家风”活动,让后辈接受精神洗礼亲民:既要亲近老百姓也要走进生活。建设乡风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亲近乡村百姓、走进乡村生活。我们应该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立业、治家、处世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和谐老百姓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氛围。当然,也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闯红灯、不说粗话脏话等具体行为抓起,长抓不懈,抓出实效。比如,象山县涂茨镇黄沙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孝在心、善在行”黄沙好媳妇孝善行活动,在亲近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最美家庭”、“孝老爱亲”家庭、“敬业爱岗”家庭、“教子有方”家庭、“品质生活”家庭、“热心公益”家庭)、“最美文明驾驶人”、“最美庭院”等举措显现了象山乡风文明建设的亲民爱民为民情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和睦、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乡风文明”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摈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所创新,并积极吸收城市文化乃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对于我们当下轰轰烈烈开展的“秀美乡村”建设来说,乡村之美不仅仅是青山绿水等外延之美,更是让未来乡村充满无形魅力、吸引力和助推力的“乡风文明”的内涵之美。所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基层一线不断推向纵深,从而为农村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困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10月份,我们对全镇14个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重点集中在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风文明方面的作用发挥、政策宣传效果、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移风易俗现状、农村垃圾处理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一是基层党组织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基层党组织软弱,特别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导致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心骨。通过跟乡镇、村组干部随机走访,发现在一些村中,村民不愿意听村干部招呼,开个座谈会都难。对于一位称职的村干部来说,要有能把群众组织起来,劳作之余搞个活动开个会,活跃农村文化,宣传政策的能力。当下,因脱贫攻坚之需,我县的县乡干部已经沉到基层,有些同志担任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但在常态化开展宣讲方面,磨合还不够,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绕不开的话题。二是村规民约执行情况不理想。从顶层设计层面看,我镇的14个行政村绝大多数都已经制定了村规民约,有的地方还专门召开了村民培训会推动执行。有些村的村规民约已经上墙和印发到户,但存在的共性问题就是执行难的问题。谁来执行?如何激励?如何构建村民普遍认同且自觉践行的道德约束机制?这些微观层面的问题,尚需探究解决路径。三是移风易俗效果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宣传教育、专项整治、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方式,我镇广大农村风气习俗改观很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但在局部区域,赌博败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酗酒成习等现象,依然存在,乡风文明建设阻力不小,党的执政基础在移风易俗层面存在的风险客观存在。四是环卫意识比较欠缺。在农村文明素质不理想的村中,村民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乡风文明水平不高的具体表现。调研中发现,农村垃圾的去处大约有三种:稍好一些的收集后运到填埋场处理;其次是集中焚烧;最糟糕的则是趁无人监管之际倾倒于交通便利的荒地。总体上看,垃圾处理无疑是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建议一是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增强乡风文明的感召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人,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思想支撑,迫切需要通过思想强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时代新农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从环境治理转向行为引导,进入思想引领。各村都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时代传习所”,传习阵地整合现有的农村基层阵地,形成固定的传习场所,不搞重复建设。传习内容要突出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一锅煮。传习运行要坚持常态化、机制化,形成群众约定俗成的习惯,变成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不搞运动式。传习形式要紧贴群众需求,做到“找准切入点,把人拉进来;增强吸引力,把人留下来;触动共鸣点,让心住下来”,实现建一个成一个,不搞形式主义。传习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遵循当地风俗习惯,鼓励探索创新,不搞一刀切。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二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筑牢乡风文明的底色。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持续改善环境、优化社会秩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会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信赖,我们要矢志不渝的抓人居环境美起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的有形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无形相互促进。一是抓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巩固提升,在现有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二是抓农村设施环境的“七改三网”,继续推进“厕所革命”,要求2023年底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村庄道路硬化在村村通基础上逐步实现户户通、全面推进公益墓地建设等;三是抓庭院建设,以“百里生态风光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引导农民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实现环境治理由村庄公共环境向家庭环境延伸,深化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三是打好农村治理组合拳,巩固乡风文明的成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孤立的就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要放到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推进。一是与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引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让农村生态环境、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等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与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相融合,善于依托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力推广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转化为制度成果,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三是与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融合,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引导各地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之“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不断提高乡风文明水平,事关“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依法治镇”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虽然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但乡风文明建设注定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又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在乡村生活中总能找到城市现代文明因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精神价值和人生意义。在乡间地头,感受大自然的熏陶,使人精神明亮,让精神生活更有魅力。感受人文,能安抚心灵,民俗和民间文化能丰富温情人生体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重视基层党建,加大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突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注意保护活化文化遗产,挖掘提炼村居历史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活动;还要强化核心价值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彩色周末、农民讲习等等活动丰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