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文言文知识整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88842832       资源大小:222.09KB        全文页数:7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言文知识整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九年级下 文言文1.鱼我所欲也(编者:孟子及其弟子)2.唐雎不辱使命(作者:刘向)3.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4.曹刿论战(编者:左丘明)5.邹忌讽齐王纳谏(编者:刘向)6.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7.出师表(作者:诸葛亮)鱼我所欲也孟子一、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性善论”“民贵君轻”等观点。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二、原文及译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1也;死亦我所恶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3有所不避4也。如使5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7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8耳。一箪食,一豆9羹10,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11,行道之人弗受;蹴12尔而与之,乞人不屑13也。万钟14则不辨15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16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8?乡为身死而不受1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20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21。【注释】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恶(wù):讨厌,憎恨。3患:祸患,灾难。4辟:同“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7是心:这种心。8丧:丧失。9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10羹(g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11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12蹴(cù):踩踏。13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接受。14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5辩:同“辨”,辨别。16何加:有什么益处。17奉:侍奉。1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19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20已:停止。21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义,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具有,(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所追求的有胜过于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首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所以,人们所追求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的,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活下去,没得到就饿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接受的。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就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他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三、字词整理(一)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二)古今异义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代词,这种(古义);判断动词(今义) 一豆羹: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古义);豆类植物(今义) 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古义);增多(今义)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古义);已经(今义)(三)一词多义而: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为: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介词,为了。(wéi)动词,做,接受。得:得之则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yú)”,语气词。呼尔而与之:动词,给。(四)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用作动词,同“德”,感恩,感激。(五)文言句式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万钟于我何加焉:倒装句,“何”作宾语,前置。所欲有甚于生者:倒装句“于生”,介词结构,后置。四、文章内容梳理1.文章结构图2.鱼我所欲也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3.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辩礼义而贪图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4.在今天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在当今这个时代,“舍生取义”所涵盖的内容则变得更加宽泛。所以,“生”应该不仅仅指我们宝贵的生命,其实也在寓意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义”则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它所指的“道义”“仁义”“正义”等诸方面,几乎可以囊括我们为人处世中的各个道德层面。“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今天仍值得提倡,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五、真题精选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此之谓失其本心: (6)呼尔而与之: (7)今为宫室之美: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看看下面的选项,说说这句话是出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哪篇文章?( )A孟子选读一 B孟子选读二 C孟子选读三 D孟子选读四3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不得志,独行其道5. 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6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答案】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患: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3)同“向”,先前,从前。(4)停止。(5)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6)盛气凌人的样子。(7)为了。2.B3.(1)(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2)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的,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3)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接受的。(4)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4.BC 5.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事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屈原投江;苏武牧羊。 【提示】事例还可以有文天祥丹心报国;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白求恩同志为了挽救受伤的红军战士,在手术台上日夜工作,最后也累倒在了手术台前;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等等。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一、文学常识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稿,西汉刘向编订。全书分为12国策,共33篇,所记史实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重点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犀利流畅,语言生动活泼,刻画人物具体逼真,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原文及译文秦王1使人谓安陵君2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3安陵,安陵君其4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5,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6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8五百里哉?”秦王怫然9怒,谓唐雎曰:“公10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11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12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13,以头抢14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15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16;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17;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1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19,与臣而将四矣20。若士必21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22,今日是也。”挺23剑而起。秦王色挠24,长跪而谢之25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26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27以有先生也。”【注释】1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2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3易:交换。4其:表示祈使语气。5加惠:施与恩惠。6错意:在意。错,同“措”。7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8岂直:哪里只是。9怫(fú)然:愤怒的样子。10公:对人的敬称。11伏尸:横尸在地。12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13免冠徒跣(xin):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14抢(qing):碰,撞。15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16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无望阖闾hé l)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17聂政之刺韩傀(gi)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中子同韩傀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18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同“苍”。19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详。20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21必:一定。22镐(go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23挺:拔。24色挠:面露胆怯之色。25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26谕:明白。27徒:只,仅仅【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回答说:“承蒙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好得很;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手里接受了这块封地,愿意有始有终地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仅凭方圆五十里的一小块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才不在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思,这是小看我吧!”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封地,只想守住它,即使是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秦王异常愤怒,对唐雎说:“先生可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起怒来,就要使上百万人人头落地,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呢?”秦王说:“平民发起怒来,只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当初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唐雎,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立刻就有二人尸首倒地,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都要穿上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唐雎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秦王面露胆怯之色,赶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那里会到这个地步!我现在明白了:那韩、魏灭亡了,可是安陵凭方圆五十里土地还能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三、字词整理(一)通假字秦王不说:同“悦”,高兴。故不错意也:同“措”。仓鹰击于殿上:同“苍”。(二)古今异义词唐雎不辱使命:使,出使;命,任务(古义);重大的任务(今义)。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古义);允许(今义)。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如此(古义);转折连词(今义)。非若是也:这样,如此(古义);判断动词(今义)。岂直五百里哉:只是(古义);不弯曲(今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古义);常用于“夫人”“大夫”“丈夫”等(今义)。休祲降于天:吉祥(古义);休息(今义)。长跪而谢之曰:道歉(古义);感谢(今义)。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古义);徒弟(今义)。(三)一词多义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怒:秦王怫然怒:动词,生气,发怒。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徒: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夫: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 以: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把,凭。以君为长者:介词,因为亦: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副词,表强调。亦免冠徒跣:副词,不过。(四)词类活用且秦灭韩亡魏:使动用法,使灭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伏尸百万:使动用法,使倒下。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五)文言句式非若是也:判断句,“非也”表示否定判断。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前分句用“也”表肯定判断,后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受地于先王:倒装句,“于先王”,介词结构,后置。四、文章内容梳理1.文章结构图2.文章主要内容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3.文章主旨本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4.怎么理解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并请唐雎“坐”。这并不代表秦王屈服了,这只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不会善罢甘休。 5.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勇于牺牲。 秦王: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6.从本文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在与人交往谈话时,要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对于小人,要用小人的方式来对待,对于君子要用君子的方式来对待。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应不畏强暴、敢于斗争。面对别人的要挟、淫威,要有勇有谋,针锋相对。为维护国家利益,应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五、真题精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布衣之怒: (2)以头抢地耳: (3)长跪而谢之日: (4)寡人谕矣: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且秦灭韩亡魏 马无故亡而入胡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闻寡人之耳者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臣未尝闻也 尝趋百里外 B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先生坐 满坐寂然4.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5.请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7.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8.列举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案】1. (1)平民 (2)撞 (3)道歉 (4)明白,懂得2.A【解析】A项,介词,从;B项,灭亡,使灭亡/逃跑,逃亡;C项,听说/使听到;D项,因为/连词,表目的。3.A4.B B5.(1)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思,这是小看我吧!(2)平民发起怒来,只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6.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7.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8. 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出国,令楚国自取其辱;蔺相如,出使秦国,在秦国宫殿上揭穿秦王的阴谋,据理力争,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文学常识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本文是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二、原文及译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1书以观,每假借2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3。录毕,走4送之,不敢稍逾约5。以是6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8名人与游,尝趋百9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0。先达德隆望尊11,门人弟子填12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4,俯身倾耳以请15;或遇其叱咄16,色愈恭,礼愈至17,不敢出一言以复18;俟19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20,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1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2而不知。至舍23,四支僵劲24不能动,媵人25持汤沃灌2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28,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29,戴朱缨30宝饰之帽,腰31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2,烨然33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4处其间,略无慕艳35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37,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38,而承天子之宠光39,缀40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41,四海亦谬称其氏名42,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43,县官44日有廪稍45之供,父母岁有裘葛46之遗47,无冻馁48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4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50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51甚称其贤。余朝京师52,生以乡人子谒53余,撰长书以为贽54,辞甚畅达。与之论辨55,言和而色夷56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57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58者,岂知予者哉?【注释】1致:得到。2假借:借。3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录书。4走:跑。5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6以是:因此。7既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8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9趋:快步走。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着。叩:请教。11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望,声望,名望。隆:高。12填,挤满。13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稍,略微。辞色,言语和脸色。14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提出。质,询问。15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16叱咄:训斥,呵责。17至:周到。18复:这里指辩解,反驳。19俟:等待。20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1穷冬:隆冬。22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3舍:这里指客舍。24四肢僵劲:四肢僵硬。支:通“肢”,肢体。25媵(yìng)人:侍婢,这里指旅社中的仆役。26持汤沃灌: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沃,浇。27和:暖。2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给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29被绮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被,通“披”,穿着。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30缨:系帽的带子。31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32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33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34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旧。35慕艳:羡慕。3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中,内心。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37耄(mào)老:年老。38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39宠光:恩宠光耀。40缀:跟随。41日侍坐备顾问: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42谬称其氏名: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这是自谦的说法。43太学: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44县官:这里指朝廷。45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46裘葛:秋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47遗(wèi)给予,赠送。48馁(ni)饥饿。49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50假诸人:即“假之于人”,向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51流辈:同辈。52朝京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上。53谒(yè):拜见。54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55论辨:议论辩驳。 辨同“辩”。56言和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平易。57诋:诋毁。58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如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录。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之后,更加羡慕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与自己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伺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深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鲁,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我经常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风大学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华丽的丝绸衣服,头戴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旧袍子破衣衫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就大概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做了官,承蒙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在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的人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现在的太学生们就学于太学,朝廷每天都有米粮的供应,父母每年还有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担忧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往来奔波的劳顿了;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解答、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一样亲手抄录,向人家借书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那里是别人的过错呢!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两年,同辈人都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后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都很顺畅通达。跟他探讨辩论问题,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自己述说小时候用心学习很刻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去探望他的双亲,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是我的本意啊;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遭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炫耀,难道是了解我吗?三、重点字词(一)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与之论辨:同“辩”。(二)古今异义词走送之:跑(古义);两只脚交替向前移动(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这,此(古义);判断动词(今义)。尝趋百里外:快步走(古义);表趋向(今义)。主人日再食:两次(古义);再一次(今义)。(三)一词多义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道: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至: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非天质之卑:名词,本质,资质。(四)词类活用手自笔录:名

    注意事项

    本文(文言文知识整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九****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