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宋纪.docx
-
资源ID:88844734
资源大小:50.4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宋纪.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宋纪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B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C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D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太华殿”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起”字含义不同。B“帝常屏左右以待之”与“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左右”含义相同。C“徒立耳”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徒”含义不同。D“余亦以为然”与“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援引太祖开始修建城池街市时一定利用农闲时节来劝谏高宗大起宫室之事,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B魏高宗认为高允没有上书公开指责自己,以昭彰君主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正直,这不能不说是忠心。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和“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均从侧面表现出高允的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D以前司徒崔浩认为高允博学多才,是一代俊杰,只是缺乏一点点刚毅的风骨。对于崔司徒的看法游雅是表示赞同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2)及司徒得罪,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5魏高宗认为高允忠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是日,辽主谕诸军趋易州。癸卯,攻城。满城出师来援,为辽铁林军击退,指挥使被擒者五人。甲辰,辽师齐进,其东京骑将夏贞显之子仙寿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刘墀降于辽。守陴将士南走,辽主帅师邀之,无得免者。即以马质为刺史,赵质为兵马都监,迁易州军民于燕京,授仙寿高州刺史。乙巳,辽主登易州五花楼,抚谕士庶。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奏曰:“备边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唐受降城之类。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诚用老臣大僚,往来宣抚,赐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四曰边人自相攻击,中国之利也。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宜敕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持角,声言直取胜州,则契丹惧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诚宜收复,而边民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有得一级者赐之帛,得一马者还其价,得部帅者与之散官。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在内者,在省官吏,慎选举,信用大臣,禁止游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强而边用实矣。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惟陛下熟计之。”帝览奏,深加叹赏,宰相赵普尤器之。二月,下诏罪己。命河北东、西路招置营田,以陈恕等为营田使。(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有删节)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B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C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D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内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与下文的“癸卯、甲辰”都是古人用天干地支结合表示的日期。B辽,国名,是由古契丹国发展而来,曾与北宋并立,时常与中原发生争端。C中国,指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之“国”同义。D宰相是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通常和丞相同义。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州被辽军攻陷、刺史刘墀投降、防守城墙的将士向南逃走后,宋朝的文武群臣这才召开备边之策的朝会。B辽主攻宋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攻势凌厉,一方面又采用安抚手段,在攻陷之地君主亲自抚谕士庶。C王禹俑的对内措施主要针对朝廷,要省察官吏,谨选人才,信任大臣,禁止游荡、懒惰的行为作风等。D王禹俑的备边之策,强调内外两方面要同时用力,得到皇上和宰相的首肯,朝廷不久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2)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长,以离其心。10请你简评王禹俑的奏疏,阐明帝加叹赏、宰相尤器之的原由。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谓轼昔为中书舍人,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捃拾,且须省事。”轼曰:“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臣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B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C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D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或失当”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两句中“故事”意思相同。B嗣位,指继承君位,与“即位”“践阼”的意思有所不同,后者表示登上君位。C言事官,即谏官。宋代设置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司马光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D区区,诚恳深切之意。李密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区区”指自己的私情。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敦逸、黄庆基多次弹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词,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B吕大防指出,自古以来从没有以谤毁先帝的罪名惩处臣子的案例,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会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C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而太皇太后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辙的立场。D苏轼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他不只是为自己辩解:他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评之甚乎!(2)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15苏轼在为自己辩解的文辞中说自己“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请问两人的“长”和“短”分别是什么?答案1、A句意: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时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的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经建立很久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足以用来登高远眺。况且,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其所营立”为“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西堂”“温室”为两处并列室宇,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2CA正确。“起太华殿”中“起”动词,兴建、建造。句意:兴建太华殿。“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起”动词,起事、起兵。句意: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B正确。两个“左右”均指身旁侍候的近侍内臣。句意:高宗常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和他商谈。/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C两个“徒”均作副词,白白地,徒然,含义相同。句意:白白地站着。/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D正确。“余亦以为然”中“以为”是认为。句意:我也认为是这样。“以为轮,其曲中规”中“以为”是把作为。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3D“对于崔司徒的看法游雅是表示赞同的”错。司徒崔浩以前确实认为高允缺少一点刚毅的风骨,原文“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但直到崔浩犯了罪,只有高允一人“敷陈事理,申释是非”之事改变了游雅的看法,认为高允是一个拥有刚毅风骨的人。4(1)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礼遇他。(2)直到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声音凄苦两腿发抖,几乎说不出话来。5高允常于私室屏处劝谏,不想君王之恶昭彰在外;君王有过,高允当面劝谏;即使君王难以接受,高允亦不回避。高允一心为国,不求名利,辅佐国家几十年,仍为一介郎官。参考译文: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十二日),北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乖巧善变,他又游说高宗大肆兴筑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时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的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经建立很久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足以用来登高远眺。况且,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现在核算一下,要抽调民众差役二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得增加一倍,预期半年可以完工。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怎能尽数计算出呢?这是陛下您应该留心的事啊!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高允喜欢直言相谏,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时,他就立刻请求觐见。高宗常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和他商谈。有时,二人从早到晚相谈,甚至一连几天都不出来,各位大臣不知他们谈些什么。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高宗看完后对大臣们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亲有错,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之处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吗?至于说臣子侍奉君主,又何尝不是这样?君主有了什么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这是想要使君主的短处昭彰于世,显示他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一名忠君之臣所应该做的事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朕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能说是忠心吗?”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全都做了大官,被封为侯,部下们官至刺史、有二千石俸禄的人也有几十成百名了,可是,高允还仍然为著作郎,二十七年从来没有升过官。高宗对各大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持刀箭,站在朕旁边侍候,却不过是白白地站着,没有一个人劝谏过我一句话。而只是在看到我心情高兴时,要求赏赐一官半爵,现在,你们全都没有什么功劳,却做了王公。高允仅用一支笔辅佐治理国家几十年了,他的贡献不小,可他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赏赐给他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但高宗不同意。高宗很器重高允,平时经常称高允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曾经称赞汉代卓茂、刘宽的为人,心地狭窄的人不相信那是真的。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从未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知道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高允内心美好光明,外表温和柔顺,他说话时总是慢腾腾的,就好像不会表达一样。从前,司徒崔浩曾经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是一代俊杰,他所缺乏的,恐怕只是一点儿刚毅的风骨。我也认为是这样,直到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浑身发抖,声嘶力竭说不出话来。宗钦以下的官员,也都吓得爬在地上,汗流淡背,个个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一人站在那里详细陈说事件的经过,进一步阐述是非曲直,表达清晰而有条理,阐明的事理清楚有深度,且声音高亢、洪亮,连皇上听着都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为他捏着一把汗的,这种行为,不是刚毅的风骨又是什么呢?”6、D句意:如若军队兵士在外辛劳,游玩懒惰之人在内部耗损,民力一天天削弱,边疆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幸再遇上水旱灾害,那么贼寇不在国外而在国内就有了啊。“军运劳于外”与“游惰耗于内”是对称结构,分别断开;“人力”是“日削”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B。“人力日削”与“边用日多”是对称结构,“不幸”修饰下句“有水旱之灾”,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7C“中国”指中原。“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之“国”,指国家、朝廷;句意:不久蒙受朝廷恩典,任命我为洗马。8A“向南逃走后,宋朝的文武群臣这才召开备边之策的朝会”错误,根据原文,“诏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是日,辽主谕诸军趋易州”可见,备边之策商议大会召开时,辽军在北部正在奔袭易州,刺史刘墀投降、防守城墙的将士向南逃还没发生。9(1)如果国家有三十万士兵,那么每军为十万人,让他们能互相救援,并以成功来要求他们,对立功的人实施奖赏,对无功的人明确惩罚。(2)我听说契丹国妇人掌权,人心不服。应该拿出丰厚的财物,利诱他们的部落首领,来使他们异心。10王禹俑的奏疏指出了朝廷防备的薄弱之处,有很强的针对性;策略有高度,能从朝廷内外两大方面全面考虑,对外对内的措施又能从多方面阐述;措施具体,落实方便。参考译文:宋太宗端拱二年春天,正月,癸巳日,诏令文武群臣各自陈述戒备边境的策略。这天,辽国国君下令各军攻向易州。(十天后)癸卯日,攻打易州城。离此不远的满城派出军队来支援,被辽国铁林军击退,被擒获的指挥使有五人。第二天是甲辰日,辽国军队一同进军,东京骑将夏贞显的儿子夏仙寿为先锋,易州于是被攻破,刺史刘墀投降辽国。守城的将士向南逃跑,辽国国君卑领军队拦截他们,没有人能够有幸逃走。于是让马质当刺史,赵质做兵马都监,负责把易州军民迁往燕京,授予夏仙寿高州刺史之职。第三天乙巳日,辽朝君主登上易州五花楼,安抚晓谕士民百姓。右正言直史馆王禹偁上奏说“戒备边境的策略,在朝廷之外的官员,要任用贤人,在内要修养品德。在外,一是军中形势,祸患在于不能联合,将军的祸患在于没有兵权。请在边境要害之地布置三军来防备,就像唐朝接纳投降的城池一样。如果国家有三十万士兵,那么每军为十万人,让他们互相救援,以成功来要求他们,对立功的人实施奖赏,对无功的人明确惩罚。二是要侦察巡逻边境的事务,停用小人。小人虽有忠爱国君的名义却没有忠爱国君的实际能力,边疆被侵扰的情况不能全部禀明,边境百姓的悲伤痛苦不能全部上报。如果能任用老臣、大官,不断地去安抚,示以温和的面色,让百姓倾尽心情无所隐瞒,那么边境的防务大事也就成功了。三是派出间谍来离间敌人,依靠他们的矛盾来战胜他们。我听说契丹国妇人掌权,人心不服。应该拿出丰厚的财物,利诱他们的部长,来使他们异心。第四,让边境敌人互相攻击符合中原的利益。现在国家西面有赵保忠、折御卿,他们为国家的心腹,应该命令二人率领麟、府、银、夏、绥五州,拉开持角之势,并声称要直取胜州,那么契丹一定恐惧而北上防御。第五要颁布怜悯爱惜百姓的诏令,来使边境百姓感激。近年来朝廷在燕蓟一带抚慰百姓,讨伐罪人,因为本来那里就是我国的疆土,确实应该收复,然而边境百姓不了解您的意图,都认为我们贪图那里的土地,于是让契丹南下放牧。陛下应该颁下怜悯爱惜百姓的诏令,告晓边境百姓,获得一个首级的人赐给丝帛,获得一匹马的人赐还同等价值的钱财,擒获将帅的人赐给散官的官职。像这样的话,那么人民便会勇敢倍增,士兵齐心。在内,在于考查官吏,谨慎选举,信任大臣,禁止游玩懒惰之风。希望陛下少使人出家为僧尼,少兴建寺院道观,勉励好的风气,让其致力于农耕,那么就会民力强盛边疆费用充实。如若军队兵士在外辛劳,游玩懒惰之人在内部耗损,民力一天天削弱,边疆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幸再遇上水旱灾害,那么贼寇不在国外而在国内就有了啊。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这件事。”皇帝看完奏章,深表赞叹欣赏,宰相赵普尤其器重王禹俑。二月皇上下达自省、检讨自己过失的文书。下命令让河北东、西两路,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让陈恕等人做了营田使。11、D句意: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鲧,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始以”“终焉”两词领衔,构成对仗结构,分别在其前断开,排除BC。“已行之事”做“深悔”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12A“意思相同”错误,“故事或失当”中“故”的意思是所以,“事”的意思是事情。句意: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的意思是旧例,旧事。句意: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13B“自古以来从没有以谤毁先帝的罪名惩处臣子的案例”错,原文为“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吕大防只举了汉昭帝、宋真宗等皇帝的例子,不能说“从来没有”。选项以偏概全。14(1)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2)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15孔融的长处是抱负远大,短处是才干不足。嵇康的长处是富有才能,短处是见识短浅。参考译文: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辛卯日(5月28日),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董敦逸曾四次弹劾苏辙,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指责先帝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递交了奏折,吕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百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伤害了百姓,汉昭帝继位后,广泛采取众人的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毁谤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还想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想法极其不善良。如果不加以禁止,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的诏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鲧,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吕大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于是贬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用札子自我分辨说:“我凭着真挚诚恳的忠诚,自己认为没有辜负先帝。现在黄庆基却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我担心这种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形成风气),这种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这不只是为我自己辩解。”太皇太后吩咐苏辙说:“由于近来众人正互相收集攻击对方的材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苏轼说:“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因此遭遇被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嵇康,富有才能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我没有这两个人的长处却兼有古人之短处,如果不是陛下有最公正的心而践行宽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经到地下和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还有今天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