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校园暴力案件是否用法律约束 .docx
-
资源ID:88844952
资源大小:32.69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校园暴力案件是否用法律约束 .docx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校园暴力案件是否用法律约束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近年来,频频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抑制校园暴力事件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多位“两会”代表和委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对校园暴力案件进行严惩。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未成年人不适宜过早用法律约束。文题详解关于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社会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具体关注,及如何解决校园暴力事件。这三个角度相互关联,只有探讨弄清校园暴力产生的深层原因,才能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及其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但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其重点又并非落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方面。这则材料更多地是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抑制校园暴力事件,该不该用法律进行严惩。可见,只谈原因,容易泛泛而谈,不能切中肯綮谈及实质问题。那么究竟是否需要严惩呢?这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思考及写作方向。一是立法之事迫在眉睫,需要进行严惩;二是认为立法为时过早,不应对未成年人过早用刑法约束。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这两种观点的交锋在于时间问题,认为立法为时过早并不等于排斥立法。其次,是立法和其他办法之间的关系,立法是否是最佳的手段,写作中可以各抒己见。再次,本段材料中明确指出要“尽快出台”的是“反校园暴力法”,可见,代表和委员们的建议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特殊人群和特殊问题,探讨的是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是否需要为之单独立法,因而在写作中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不能随意扩大范围。最后,本次写作并不需要商讨具体的法条,那不是材料的指向,也不是写作的重点。对严惩的程度问题,同样没有大力探讨的必要。立法只是一种手段,要真正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还可以深入追究社会的責任、学校的责任以及家庭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讲,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它并非独立于整个社会环境之外,校园中产生的一切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因此脱离社会种种孤立地谈校园暴力,缺乏准确性和深刻性。以下立意仅供参考:1.反校园暴力法的出台迫在眉睫,只有先立法,才能有法可依。2.立法的目的并不是严惩,而是提供约束和底线,避免“不教而诛”。3.反校园暴力法的出台十分有必要,但立法不代表一定要严惩,而是讲究合理和有序。4.只有切实提高全社会的人口素质,解决好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5.教育重点的失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目前的校园暴力问题有密切关系。范文展示怕的法律与爱的教育一考生如何抑制校园暴力问题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多位“两会”代表表示:希望我国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对校园暴力案件进行严惩。对于这个问题,代表们的解决方案的关键词是“法律”和“严惩”。乍一看似乎是情理之中,但我对此心存疑虑:遇到问题即高呼法律与惩罚,这是合理之策吗?呼吁立法和严惩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希望用高压铁丝网来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铁丝网有用吗?有用的。当电压高到一定程度,人们是会惧怕的。但引起惧怕并不是给出一项措施的根本原因与目的。对于校园暴力问题,我们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表面目的是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但深层目的是希望改变这些青少年暴戾的心,使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具有更健全的人格。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青少年未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暴力所代表的野蛮人皆有之,潜藏于弗洛伊德所言的“本我”的层面。一个成熟而健全的人,应当学会运用理性去控制自身的破坏欲和野蛮的情绪,而不能任由其摆布。这种成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严刑峻法带来的威慑能达到这个效果吗?不能。林森浩的案件清晰地表明了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严重后果。他的少言寡语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一点他并不知道。理性与良知,和冲动情绪是什么关系,我想他可能也不知道。这种与外在世界交往时的茫然,严刑巨法能够弥补吗?不能。通过以上对校园暴力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能看到,犯罪者的心理状况与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更健全人格之间存在着落差。对于青少年,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社会安定为由,放一个法律在此作为解决方案,对于他们的人格完善治标不治本。我想,能弥补这些落差的,不是法律,而是教育。法律是底线,而教育是希望和未来。法律是你不能做什么,教育是你做什么才能是更好的人。法當然是要立的,毕竟人人都在法律体系内但教育无疑是比法律更重要的事。处理这种问题,法律应当作为一种制度保障存在,而不应当作为主体的解决方案。我忽然有些担心提出用法律来严惩的人是不是因为教育比立法更复杂,需要的时间更长远?但愿不是这样。我希望议政者们别怕难走的路,现在国人更缺的不是怕的法律,而是爱的教育。点评本文从文章标题开始,先以一组对比表明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态度:承认法律的必要性,否认了立法作为解决手段的唯一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不断追寻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最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法律不应当为主体的解决方案,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需要爱的教育。该文紧扣材料,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惩治还是塑造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并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多位“两会”代表表示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来约束未成年人,对校园暴力进行严惩。我并不反对出台反校园暴力法,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缺失。法律是一个社会容忍一个人的最后底线。事实上,很多暴力制造者并不是不知道制造暴力是違法的,是不正确的,但这样的事仍在不断发生,故设立这样一条警戒线的预防意义并不大。即使制定了规范健全的法律,若不能知法守法,对年轻气盛的未成年人的约束力也不大,仅仅是在惩处时有章可循而已。所以法律只是张网,可以防止人跌入深渊却无法杜绝失足的情形。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教育,才能让人知道为什么,才能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地警醒,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以及对自己的伤害,最终约束自己改变自己。我相信这样的自我约束要比做错事要受处罚的法律约束有效、稳定得多。而现在,教育更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外在的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却逐渐忽视了对人格、品行的塑造,忽视了对人性本质的探求,忽视了生活的主体人本身。别说思想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即使是步入成年的大学生也屡有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如“复旦投毒案”“北大弑母案”等。你可以认为他们是一时冲动,但不能否认,这些事件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因为不能正确了解与评估自己,所以无法冷静地控制自己。外在教育的缺失我们无法改变,但一定不能忽视自我教育。复旦大学投毒者林森浩在狱中看完多部文学著作之后一改之前的冷漠,而是诚恳地道歉,热泪盈眶,由此可见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因为教育,他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发现了人生命的宝贵,也发现了在自己世界之外的他人。如果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够受到对人本身的教育,认识到人本身的可贵,而不仅仅认为人是个活的“物体”,这些暴力事件还会发生并不断扩大吗?他们还会为一点儿小事而大打出手吗?恐怕自我反省与道歉还来不及呢!对可以教化、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塑造比惩治更加重要。法律可以让人不沉底,而要使人重见天日,则必须要靠教育。点评文章思路清晰,优点明显。文章共10段,第1-5段是引述材料、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法律固然重要,但关键在教育。第6-9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段落是逐层深入地分析的,思路非常清晰:首先谈教育比法律有效且稳定;接着指出今天的教育之弊:重知识,轻品行,实际上也是指出真正的教育应是怎样的;再举大学校园伤害案为例,证明教育问题影响之深之远之烈;然后从外在教育讲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为文章的结论,简洁有力,并且回答了标题的问题:塑造比惩治更加重要。本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1-5段有些零散,可以整合一下;第6-9段的论述有些地方不够充分,比如文中提到“对人性本质的探求”“忽视了生活主体人本身”等等,都只是一带而过,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重要。教育的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教书,一是育人,前者是教知识、教技能、教本领,后者就是所谓教“人本身”,就是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人。本文作者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没能说清楚、说充分,也没有明确地辩证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