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全册.pdf

    • 资源ID:88918146       资源大小:16.13M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全册.pdf

    盘 觊.曙教案内 容1图形的变换2因数与倍数345长方体和正方体67分数的意义和性质8101112分数加减法1314统计15数学广角16总复习人教课标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其中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对重要一些。在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中,要通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观察、探究、推理,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因数与倍数较为抽象,要注意加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数部分的内容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要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培养数感。统计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数学广角通过找次品,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数学比较感兴趣,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平面图形绘制能力较强,但在抽象概括能力、理解概念、判断能力上存在不足。本册教材涉及计算、推理、判断、抽象思维等方面较多,知识结构的网络特征十分显著,因此我准备多以实物、投影、课件为辅助,系统全面地进行学法指导,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力度和密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深刻体会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做到“乐学善思”,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轴对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教学准备:投影仪、主题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图形的旋转变换、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看这些物体和图案,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图案,说说它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出示主题图)学生到投影前叙述说明。二.教学实践1.整体认识轴对称观察教材第3页的图。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2.学 习 例 1 观 察“松树”和“小草”观察下图,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沿虚线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况?帮助学生明白:这条虚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量一量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看看有什么发现?尝试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那就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四.课堂作业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轴对称图形。课后小记:Xlk IBI 1 .clO Im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画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对称美。教学重难点:找出图形关键点的对称点。教学准备:方格纸,剪刀教学过程:一.画轴对称图形1.图中画了什么?完整吗?2.借助我们学习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二.练习完成教材第4页 的“做一做”。L判断,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看看剪出的是什么图案。2.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向全班展示。3.尝试对折四次,看看剪出的是什么图案。.课堂小结谁能说一说画新寸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课后小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旋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o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理魇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难点: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教学准备:方格纸,“俄罗斯方块”游戏,钟表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你 们 玩 过“俄罗斯方块”吗?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指名试玩)大家发现没有,他在玩这个游戏时,最常用的操作是什么?请大家用手示范一下怎样进行旋转?师:你们在做旋转手势时为什么有的向左旋转,有的向右旋转?刚才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反复提到一个词一一旋转,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旋转”。(板书课题:旋转)二 .教学实践1.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呢?(指名回答)师用课件出示几种旋转现象,然后说:我们借助生活中最常见的钟表来进行研究吧。2.学 习 例 3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师出示钟表实物,问:请大家观察钟表的指针,描 述 指 针 从 1 2 到“1”是怎样旋转的。师演示指针从“1”到“3 ,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师演示指针从“3 到 6,让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是如何旋转的。明确旋转要素引导学生得出下面几个要素最重要:点、方向、度 数(师板书)3.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图1图2图3请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是如何旋转的。思考:你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小组讨论,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各组派代表进行阐述概括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三.绘制图形L 教 学 例 4理解题意,说一说你想怎样画。独立完成作品交流,总结画法。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成的O四.课堂作业请你利用旋转,在下面的方格纸中设计一朵小花。五.课堂小结请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课后小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图形变化创造美,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教学准备:彩纸、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欣赏投影出示主题图小组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同时欣赏图形变换后给人们带来的美。.设计小组合作,设计图案三.展示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应用了哪些技巧。2.师生共同评价。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 的 第1-4题。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小记: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过程与方法: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难点: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准备:投影仪、主题图教学过程:导入1.填空在1 6,9,3 4,3 1,0,6.6,,这些数中,自然数有(),整数有()o2.计算3.0.9=1 0 L 4=4 7+9=7+5=2吩 7=2无 3=3.引导学生分类除尽除不尽不能整除整除3.0.9=41 0 0 伞=2 54 7+27+5=1.42&4-乃 也2 5 4-3=-1二.教学实践1.理解“整除”的意义如果用叶b表示两个数相除,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说a能 被b整除?帮助学生明确:a能 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2.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师: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 是b的倍数,b就 是a的因数。师帮助学生明白:“a叫 做b的倍数,b叫 做a的因数”是 在a能 被b整除的条件下说的。如果在整数乘法中,a x X 那 么a b都 是c的因数,c既 是a的倍数,也 是b的倍数。学生自学教材第1 2页的内容,师巡视指导。引发思考: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 2的因数有2&a 4,想一想,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2?(引导学生明白1和1 2都 是1 2的因数,1 2是1和它本身的倍数)你能完整地说出1 2的因数有哪些吗?(1、2.3.教学例1板书例题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方法认识集合图(用投影显示)三.巩固练习完 成“做一做”。四.课堂作业1.填空3 6是4的()数;5是2 5的()数2.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1 8和 3 1 2 0和 6 0 4.5和 1.53 .2 4的因数有哪些?3 5的因数呢?4.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123456789 1 03 6 6 03 6的因数区 4&1 03 3和71 1 1 2 1 5 1 6 1 8 2 0 2 4 3 06 0的因数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方法,通过学习后的观察思考,我们还知道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L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我们在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 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如果数a 能被数b整除,a 就 是 b 的倍数,b 就 是 a 的因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课后小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求一个数的倍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求二个数的倍数的方法。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1 0 的因数有哪些?4 2 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二.教学实践L 教学例2板书例题先独立寻找2 的倍数,然后小组交流,看 看 2 的倍数有多少个?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 以 2 的自然数倍也是无限的。学习用集合图表示2 的倍数。2 .练一练完成“做一做”。思考: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倍数?能不能单独说1 5 是倍数,3 是因数?为什么?3 .自学“你知道吗”三 课堂作业:说一说下面各组数中,淮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3 6 和 9 2 8和 4 7 和 4 9 5 和 4 02 .判断 3 是因数,9是倍数。()8是 1 6 的因数。()4.2 是 0.6 的倍数。()1 1 的因数只有1 和 1 L ()3 6 0 0 是 4 最大的倍数。()3.填表因数倍 数(写 5 个)631 752 776 01 1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明白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我们还知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1 的倍数。板书设计:求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例2课后小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2 5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掌 握 2.5 的倍数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运 向 2.5 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难点:发现并掌握2.5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 导入1复习因数、倍数的音义。2 .根据前面学习的知演判断下面几个数是不是2 或 5 的倍数。3 2 4 5 2 93 6 80 3 7 7 2 3 1 1 0 0 03 .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出并板书课题:2.5 的倍数的特征二.教学实践L 创设情境哪些同学去过电影院看电影?(生举手)谁能说一说,你去过的那个电影院,座位是如何排列的?(请学生在纸上画出简图)2.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我们在站队时;学号是单号的同学从前门出去,双号的同学从后门出去,请从后门出去的同学站起来。(站起的学生报自己的学号,师板书)这些数里面哪些是2的倍数?这 些2的倍数看上去比较乱,其实它们却有一个规律,请各个小组合作,看能否找出这个规律O小组探讨,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各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是。2 4 6 8的数都是2的倍数。(师板书)根据这个规律,谁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验证?(指名回答)3.学习奇数、偶数的概念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引出并板书奇数、偶数的概念)师:如果把自然数看作一个集合,从是不是2的倍数这个角度分类,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得出并板书:自然数学生举例验证4.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请写出8-10个5的倍数。分组探索: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得出并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举例验证5.探索同时是2.5的倍数的特征小组合作,写出几个既是2,又 是5的倍数的自然数。自主探索出:个位上是0的数,既 是2的倍数,又 是5的倍数。三.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四.课堂小结通过与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合作,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第13题。板书设计:2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的数都是2 的倍数。自然数中,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做 偶 数(0 也是偶数),不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个位上是0或 5 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的数,既是2 的倍数,又是5 的倍数。课后小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掌 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运 由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难点:发现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一 导入1.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2.复习整除的意义。3.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324 165 345 2460 986二.教学实践L探 索3的倍数的特征写出10个3的倍数,并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根据学生的猜测,举例验证是否正确。分小组合作,探 索3的倍数的特征。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各小组汇报成果,举例验证是否正确。如果有小组发现规律,直接板书。如果没有小组发现规律,请学生说一个数,老师来判断是否能 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看看老师为什么做得又快又准。2.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出示数字卡片38X改变一个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改变两个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3.拓展思维根据乘法分配律,分 析2453,732是不是3的倍数。三.课堂小结对比今天和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悟?四.课堂作业练习三第4 6 7题。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课后小记:第五课时教学内容:2 3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3 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与方法:能熟练应用2 5.3 的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同时显2.3 的倍数的数的特点。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举例说明: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同时是2 5 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二.教学实施1.探索同时是2,5.3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步思考,在投影上显示以下问题 同 时 是 2 5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同 时 是 2.3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同 时 是 5.3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同 时 是 2.3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小组探讨,发现特征,并学会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并板书:个位上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同时是2.5.3 的倍数。举例验证。2.拓展指名说出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判断是不是3 的倍数,是不是2.3 的倍数。9 的倍数的特征指导学生由3 的倍数的特征联想、迁移到9 的倍数的特征,并举例验证。三.课堂练习L 按要求写数6 15 0 2 3 14 4 5 0 2 6 8 115 2 16 是 2 的倍数的有:是 3 的倍数的有:是 5 的倍数的有:同时是2.3 的倍数的有:同时是2 5 的倍数的有:同时是又 3 的倍数的有:同时是2.3 的倍数的有:2.请写出3 个 是 9 的倍数的数。四.课 堂 小 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第8-10 题板书设计:2.3 的倍数的特征2、5、3 的倍数的特征 第六课时 9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认真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难点:理 解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请大家回忆一下: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二.教学实施L 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把 1-2 0 的因数一个个地列出来。(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桌互相看一看,是否都写正确了。小组研讨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数分为三类:只有一个因数的(1)有两个因数的(2 3.入11、13.1又19)有两个以上因数的(4 6&A 1Q 12.14 1、16 1&2Q观察比较有两个因数的这些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有两个以上因数的这些数,它们的因数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 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举例。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帮助学生明白:1只有一个因数,它既不是质数(质数有两个因数,一个是L 一个是非1的其它数),也不是合数(合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2.给自然数分类想一想按照是不是2 的倍数,我们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那么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说一说如何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什么?3.教学例1学生独立完成分组讨论,看看是否自己找出了所有的质数,组内其他同学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出 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同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4.分解质因数简单介绍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强调只有合数才能分解质因数。三.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1、2 5题。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4题。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课后小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长方体的特征。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准备:投影仪、长方体框架、各种长方体实物、12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每 4根长度一样)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箱、建筑用的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3,出示反例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教师趁势说明:要判断一个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1、观察并填表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1)长方体有 个面。(4)长方体有_ _ _ _ _ _ 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区 ri*ri 1 JV 4 o(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以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2 .教学例2用细木条核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1)长方体的1 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3 .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3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三.课堂练习9成 第2项:的“做一做”。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3题。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长课后小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迁移、比较,认识并理解正方体的棱长。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正方体的特征。难点:进一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准备:投影仪、正方体框架、各种正方体实物、1 2根长短一样的小棒。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粉笔盒、骰 子 等,它们的形状都是正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正方体实物。2.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正方体实物?二.教学实施L)认识正方体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二)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1)长方体有 个面,6个面都是 也可能2个 相 对 的 面 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 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_ _ _ _ _,长方体有 个顶点。(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 也叫),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 面 的 面 积 都,1 2条棱的长度都_ _ _ _ _ _。2判断。(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 2条 棱 和8个顶点。()(2)有 6 个面、1 2 条棱、8 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5)相 对 的 4 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人练 习 五 第 2 4 5 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正方体,研究了正方体所具有的特征,还知道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五.课堂作业练 习 五 第 69 题。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课后小记: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建立表面标的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一.导 入投影出示练习。1、说一说下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分别指出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前面的面积。单位:厘米)学生算完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还可以请同学说一说各长方体后面的面积是多少。2 算.算同桌互相说出每个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算出各长方体左面的面积是多少。.教学实施1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边观察边回答下面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长方体有哪些面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化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有三组)请同学们沿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下面这幅展开图。面,并回答下列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下面的正方体展开图。同上左 下 右1刖6)观察长方体展开图,看一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老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2 .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那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D 板 书 例 L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3)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口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辅导学生。(5)集体交流反馈。老师根据学生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表面积W 个面的面积和0.7X 0.4-+0.7X 0.440 5x 0.44Q 5x 0.440 7X 0.54Q 7x 0.5=0.2&W.2 8+0.2+0.2-FO.3 540.3 5=1.6 6 的方法二:长方体表面积三h、下两面面积山、后两面面积进、右两面面积Q 7X 0.5X 240 7X Q 4X 240 5X Q 4X 2=O 7 0 5640 4=1.6 6(fl)方法三:长方体表面积=化面面积疯面面积佐面面积)X 20 7x Q 5+0.7X 0.4-H).5X 0.4 x 2=Q 3 HQ 2&4O 2)X 2=Q 8 3x 2=L 6 6(n)答:至 少 要 用 1.6 6平方米的硬纸板。比较三种方法。提问:上面三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顾三种计算方法的不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引导学生理解:第三种方法简便些。)小结。通过上面的计算,你认为求长方体表面积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老师提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三.课堂练习完成例题后的“做一做”。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五.课堂作业练 习 六 第 1、3题。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例 1面积的意义课后小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总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应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我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投影长方体图。教学过程:一 导入老师投影出示下图。回答:请你指出它的表面积是什么?(6个面的总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长 X宽 张 X高+宽 X高)X 3请你们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一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同学们都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 个面的面积之和,也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它的六个面义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实施1 .明确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请学生拿出正方体纸盒。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说一说: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先计算出一个面的面积,再 乘 以 6 )2 .教 学 例 2(1)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提问:这个正方体礼品盒的边长是多少?(1.2出)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就是求什么?就是求这个正方体礼品盒的表面积)(3)尝试自己解答。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学生甲:我是先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 乘 61.2 x 1.2 x 6=&6 4 画)学生乙:我跟学生甲的思路一样,也是先求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 乘 6,但列式时略有不同。1.2 2X 仁8.6 4(ri)老师了解其他同学的列式情况,然后请同学们比较两种写法。引导学生明确:同学们所说的这两种写法都是对的,第一步都要先算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第二步再 算 出 正 方 体 6 个面的面积。学生乙的写法比较简便。3.动手操作。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纸盒。思考:要计算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测量自己的正方体纸盒的边长,再计算它的表面积。集体交流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4.老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 它 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几个面的面积之和,需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D老师板书: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 长 3 d n 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学生读题 理解题音。6)提问:“.缸 的 上 赢 有 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请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三.课堂练习练 习 六 第 2,4题。四.课堂小结谈谈你今天的收获。五.课堂作业练 习 六 第 5-9题。板书设计: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 2课后小记: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过程与方法: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 步 建 立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教学准备:“乌鸦喝水”课 件(或挂图),形状不同的长方体两个)。教学过程:一.导 入口答:屋、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二.教学实施1.认识体积。(1)激趣引入。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谁能看着课件上的画面给大家讲一讲?(老 师 播 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或贴出挂图,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Q)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老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住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并思考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2.揭示体积。老师:请同学们先把书包从书桌里拿出来,在书桌里摸一摸,再把两本书放进书桌,摸一摸,最后再把书包放到书桌里,再摸一摸。提问:刚才三次把手放到书桌里摸一摸,你体会到什么?(同桌互说)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书桌里的空间变了吗?役有)为 什 么 3 次摸的感觉会不一样呢?因为书和书包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老师讲述: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了,书包把书桌里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师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出示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图片)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明白: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3.体积单位老师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问:除了观察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师巡视指导,并让各组汇报成果。认识体积单位利用正方体告诉学生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猜一猜: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有多大?通过自学教材相关内容,验证自己的猜想。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哪 些 接 近 1立方分米?师:1立方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预测,然后师拿米尺在教室墙角进行比划,并让一些学生上前看看能容纳多少人)三.课堂练习完 成“做一做”,体验体积单位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差别。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共同研究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谈谈学习中的收获?五.课堂作业练 习 七 第1、2 4题。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 m,、d m r r)课后小记:第六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长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难点: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准备:1立方厘米的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一么叫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比 划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二、导入新课:1 导入: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用 将 它 切 成1立 方 厘 米 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计算出物体的体积虽然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手中学具的体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它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2、新课:(!)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体积每排个数 排数层数44 1184 212 44 32(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体积=每排个数X排数X层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 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3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体积=长义宽义高,字母公式:V=a b h)三、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 7 厘米,宽 4 厘米,高 3 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引导学生得出: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V=aaa=a,读作a的立方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 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4 看表计算:长宽高体积1 2 m5 m4 m1 .5 d m0.8 d m0.5 d m8 c m4.5 m3 c m正方体棱长体积0.9m2 4 dm1.6cm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 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你觉得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体积=长又宽乂高公式:V=a b h课后小记: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正 方 体 体 积=棱 长 X 棱 长 X 棱长V=a a a=a 读 作 a 的立方第七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研究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推察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其他公式。难点:逆向思维解决几何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字母公式呢长方体的体积=长乂宽X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二、新授: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长方体的体积=长 乂 宽X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干 T-底面积 底面积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喉面积X高(Vfh)三、巩固练习: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 4 平方厘米,高 是 5 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s h 2 4 X 5=1 2 0 立方厘米)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 5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全册.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