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第 1课时物质的变化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醐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 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态的水无课堂讨论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2)胆矶研碎6块状的胆矶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研无胆研氧化钠;溶液和氢容液反应g:$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石灰反H石和盐酸:应-7澧清琲句灰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 产 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归纳总结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2)反应物的颜色、状 态、气味等(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2)反应现象(发光、放 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有几种物质生成(2)生成物的颜色、状 态、气味等知识拓展1 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如实验(1)、(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实验(3)、(4)现象只是物质的状态、形 状、大小发 生 改 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 热、变 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实例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 水 晒 盐、碘升华等铁 生 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 腐 败、酒、醋的酿造等本质区别(判断依据)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 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 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2 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 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板书设计课 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 1课时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二、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三、本质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成功之处本堂课实验较多,有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不足之处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 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 2 课时物质的性质鳍BIH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2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3 认识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之间的不同。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起“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投卷逮祸情境导入课堂展示水、铁 丝、食 盐、粉 笔、食 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 味、状态、硬 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纳总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颜 色、状 态、气 味、熔 点 沸 点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 度、导热性、导电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毒 性、氧化性、稳定 性、腐蚀性、酸 性、碱性等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氧气中:木条燃烧得更旺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课堂讨论1 如何正确地闻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气味?2 上述实验结论中哪些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归纳总结1 中的气体无色、无 味,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 来 的,属于化学性质。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问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讨 论 交 流 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 区别:(1)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 动 态 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 状 态。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 词 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铁条可以被弯曲(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2 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探究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提 出 问 题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讨 论 交 流 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石墨质软且呈深灰色,常用于制铅笔芯 等。板书设计第2课 时 物 质 的 性 质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2 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性质决定,反映物质用途教暮底恩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 作、总 结 归 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不足之处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BE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 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 .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2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1 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2 学会表述实验现象。鳍 遨a情境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 验、调 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步骤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探究点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讨论交流讨论相关的原因。归纳总结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实验后物质原来的颜色、气 味、状态等物质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发 光、放 热、产生沉淀和放出气体等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化学实验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 味、状 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 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点燃前观察蜡烛颜色、状 态、形状圆柱形,乳白色或红色等,有轻微气味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从蜡烛上切下一块蜡,放入水中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石蜡质地较软,密度比水 小,且难溶于水续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燃烧过程中(1)在空屋烛,t中,点燃蜡观察现象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燃烧火焰分三层:焰心 内焰 外焰(2)取一根平放在火后火柴梗,迅速焰中约12 s:取出/外焰厂 内 焰丫 焰 心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 之,里层几乎无变化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 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n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 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现象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课堂讨论1 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 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表达式的意义: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板书设计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白色(或其他颜色)固 体,质地较软,有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发 光,放 热,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另一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冒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复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变化前;变化过程中:变化后。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教 鳏 题成功之处本堂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不足之处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SB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 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学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情境导入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氧气,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合作探究探究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课 堂 讨 论 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的信息。探究实验实验内容装置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身n收集呼出 呼出的的气体 气体皿空气样品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2)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课堂讨论 收集呼出的气体时,为什么要让吸入肺内的空气在肺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实验现象越明显呢?(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燃着的一小木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木条燃烧火焰不变;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用燃若的小木 气的含量少条检验气体(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惠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变化;哈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归纳总结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在肺中停留时间越长,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板书设计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二氧化碳:呼出气体含量 吸入空气含量氧气:呼出气体含量 吸入空气含量水蒸气:呼出气体含量 吸入空气含量成功之处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假 设,认真查阅资料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探究过程中无穷的乐趣不足之处分组实验时有个别学生不服从小组长安排,体现不出小组的团队意识第 1 课时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实验安全规则。2 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3 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4 学会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2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发展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2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教学难点量筒读数的误差分析。鳍 逮a情境导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仪器(如图)和药品正等待着我们用来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奥秘。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提出问题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在取用时应注意什么?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归纳总结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i)“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 触、不 闻、不尝”。(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 m 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知 识 拓 展 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把瓶塞打开,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探究点二化学药品的取用提出问题1 取用固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2 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什么?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归纳总结1 -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状态所需仪器操作要点规范操作的原因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 斜、二 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一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块 状、颗粒状镜子“一 横、二 放、三慢竖”将试管(或容器)横 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或容器)慢慢地竖立起 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或容器)的底部防止试管底被砸破2.液体药品的取用O用量方法及仪器操作要点方法巧记少量滴加法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在容器正上方悬空竖直滴入,滴管使用时,不能横放或倒置,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洗净,但与滴瓶配套的滴管用后千万不要清洗,要专管专用“排 气、吸 液、竖 直、悬空”较多量倾倒法a.瓶塞倒放在桌面上;b.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C.标签要朝着手心;d.盖好瓶塞,放回原位)标签向外“塞倒放、口挨口、签向手、要放回”续表用量方法及仪器操作要点方法巧记一定量量取法量筒a.量 液 时,量 筒 放 平,倒入液体接近刻度时,再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液体至刻度线。b.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液体的体积。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小,若俯视读数,则读数偏大“一 选、二 平、三 忌 (“一选”即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以避免增大误差或多次量取;“二平”即量筒必须放平稳;读 数 时“视 线、刻度、凹液面最低处”一 线,并保持视线水平;“三忌即忌用量筒加热或量取热的液体;忌用量筒溶解、混合物质或作反应容器;忌用量筒长期盛放药品)板书设计课 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一、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 块状:镜 子。2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三、液体药品的取用1 滴加:胶头滴管。2倾倒:试 管。3 量取:量 筒。成功之处本堂课讲练结合,通过学生演练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此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引导全体学生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不足之处学生对滴管的使用,量筒的测量等操作较差,可能是时间紧,学生练习的力度还不够;个别学生操作不细心,不注意小细节,鼓励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初步学会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 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2初步养成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药品的加热、连接仪器、洗涤仪器的操作要领。教学难点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教暮速3情境导入在家做饭时,有的用液化气加热(如图),有的用电饭锅加热,有的用电磁炉加热,还有的用木棒、秸秆等物质加热在化学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给物质加热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加热提出问题1 酒精灯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给物质加热时又应注意什么呢?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 酒精灯使用时注意事项。(1)三查看:检查灯芯是否烧焦;酒精量不能少于1,4,不能多于2,3;实验后查看灯帽是否盖好。(2)三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3)一处理:酒精洒在桌面上着了火,用湿抹布来盖灭即可。2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1)给固体物质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免冷凝水或生成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先预热再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2)给液体物质加热:给试管里液体加热,将试管夹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大拇指不要掘在试管夹的短柄上,以防试管脱落;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勿朝向人。知识拓展1 若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擦干后再加热,以免容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2 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酒精灯灯芯,以免受热不均匀而破裂。3 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放置时要垫上石棉网以免烫坏实验台。探究点二仪器的连接提出问题正确连接实验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中连接仪器应注意哪些问题?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连接类型操作图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橡胶塞(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夕瓮y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续表连接类型操作图示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1先把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出现,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漏气知识拓展组装仪器一般按从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拆卸仪器时,一般先拆开各仪器间的连接导管,然后由右到左、由上到下依次拆卸。探究点三仪器的洗涤提出问题1 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是怎样的?2 若玻璃仪器上有难溶性的物质如何洗涤?3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 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倾倒废液一加热后的要等仪器冷却一用自来水荡洗一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一清水洗一放指定位置晾干。2 仪器洗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洗净的试管可倒置在试管架上,晾干备用。板书设计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1.物质的加热仪器:酒精灯构造使用注意事项给物质加热的方法2 .连接仪器装置仪器的连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 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洗净的标准成功之处本堂课主要讲练结合,学生大胆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怕脏或怕仪器破损,回避动手操作,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鳍BIH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 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 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2 进行在同一实验原理下,迁移性设计新实验方案的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2 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难点1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2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情境导入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空气与我们朝夕相伴,离开了空气我们不能生存,你熟悉它的组成吗?人类在探索空气成分的道路上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一起开始探究之旅吧!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可引导学生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讨 论 交 流 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的材料,讨论归纳。探究实验1 实验一(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实验原理】汞+氧气加热氧化汞。【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 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2 实验二:【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原理】氧化汞加热汞十氧气。【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3 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点:实验时间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探究点二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 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ft仪器:集气瓶、橡胶塞 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 杯、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药品:红 磷、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 后,打开弹簧夹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误差分析(1)导致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有: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装置漏气 等。(2)导致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的原因可能有: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插入集气瓶过慢,导致瓶中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弹簧夹没有夹紧等课堂讨论1 上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图吗?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注意事项红磷要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插入燃烧匙的速度要快;弹簧夹要夹紧;实验所用药品一般为红磷,不能用硫、木 炭、铁丝等物质代替(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气 体,而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加大;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探究点三纯净物和混合物提出问题物质按种类如何划分?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按 本积分数计算):成分氮气氧气稀有二氧化其他气体(N 2)(0 2)气体碳(CO 2)和杂质体积分数7 8%2 1%0.9 4%0.0 3%0.0 3%板书设计纯净物混合物概念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由多种物质组成特性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表示方法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如氮气(N 2)、二氧化碳(C O 2)等不能用固定的化学符号来表示举例氧气(0 2)、硫(S)、一氧化碳(C O)等空 气、稀有气体、海 水、糖水等联系混合物分离、提纯混合纯净物课 题 1 空气第 1 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的性质: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或不支持燃烧)。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按体积分数:氮气7 8%,氧气2 1%,稀有气体0.9 4%,二氧化碳0.0 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 3%。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2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教暮底恩成功之处本堂课通过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科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不足之处在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此实验是模拟科学家的实验,有部分学生进入误区第 2 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BE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了解氧气的用途以及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表格和讨论交流,归纳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的了解,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时要竖立环境保护意识。鳍 嵋情境导入每当看见那黑漆漆的烟从那粗大的烟囱内冒出时,每当看见汽车的尾气时,每当看见垃圾堆积如山时,你们是什么心情?请同学们看看外面的天空,我们如何去爱护它。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提出问题空气中各成分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归纳总结1 1氧 气。(1)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 水、登 山、航空等。(2)支持燃烧,可用于气焊、炼 钢、宇航等。2 氮 气。(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它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3)用途:用氮气作灯泡(经久耐用)或食品包装(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的填充气;液态氮气用于医疗手术(冷冻细胞,杀伤细胞,防止癌细胞扩散);用氮气制氮肥(人工固氮,工业制氨气):氮气+氢气催化剂,高 温、高压氨气。3 稀有气体。(1)物理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用途: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用氮气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不会发生爆炸。探究 点 二 保护空气提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我们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呢?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归纳。归纳总结1 空气的污染物: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2 污染源:化石燃料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3 危害:(1)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2)影响作物的生长;(3)破坏生态平衡;(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4.防治措施:(1)加强大气质量监测;(2)改善环境状况;(3)使用清洁能源;(4)积极植树 造 林 种草等。板书设计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保护空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2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3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霓虹灯。二、保护空气1 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2 危害:(1)影响人体健康和作物生长;(2)破坏生态平衡;(3)影响全球气候。3 防治措施:(1)加强大气质量监测;(2)改善环境状况;(3)使用清洁能源;(4)积极植树、造 林、种草等。殿甑恩成功之处本堂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保护空气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课题2氧气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 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3 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2通过对反应共同特点的归纳,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全面观察、记 录、准确描述与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暮速H情境导入抢答小游戏:教师提问,学生根据描述回答问题。(D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 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作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空气体积的2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氧气的性质。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1 -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 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为什么要带氧气袋?讨 论 交 流 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 L氧气;在压强为101 kPa时,氧气在一 183 C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一218 C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物质(颜色、状态)反应现象反应表达式注意事项硫(淡黄色固体)(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可在通风橱中进行碳(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课堂讨论1 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2 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3 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知识拓展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1)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 铁。(2)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 +-C即”多变一”o2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 性。3 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 酒、酿 醋、呼 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知识拓展1 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