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王国》教学设计.docx
昆虫王国教学设计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下面是我给大家共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昆虫王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昆虫的外形、色调、名称、习性等方面的学问。 2、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学习爱好和爱惜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能依据昆虫不同的特点画出不同昆虫的作品。 2、学生评价时描述的多角度。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到入新课 1、老师手拿一只蜻蜓模型玩具,在教室里“飞”一圈。 在大自然里,只要你留意视察,你就会发觉许很多多漂亮的小虫。他们有的在空中轻舞飞扬,有的在草丛中悠然的漫步;有的在地洞里忙着搬家,有的却在树叶上沐浴阳光?下面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异的昆虫世界,去看看多姿多彩的小昆虫。 2、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的影片。老师扳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你们看了这些漂亮的昆虫,你最喜爱那一种昆虫?为什么喜爱呢? 1、学生分别描述一下自己喜爱的昆虫,并说一说喜爱的缘由。 2、老师归纳板书:形态、颜色、习性。让学生明白了解的要点。 老师这里有许多昆虫,它们立刻就要来到你们中间了。请你们相互说一说这种昆虫,探讨完后每组选一名同学来介绍它。 3、老师发给每组学生昆虫的图片,学生分组探讨如何来介绍这种昆虫?选一位同学来介绍。 4、学生介绍完那一种昆虫,老师就在实物投影仪上就出现这一种昆虫形象(绘画作品)。请学生看是怎样表现昆虫的特征的。 5、出示作品,看看画家们是怎样表现的。 三、表现 1、老师演示画出昆虫。一边画一边讲故事情节。 2、学生分小组进行绘画,老师巡察指导。 其次课时 一、 学生说说上堂课的学习内容给你什么收获,谈谈体会。 二、小组活动,相互说说自己所画昆虫的特征 三、学生活动,把画画完整 四、小观摩活动,学生下位相互沟通,相互沟通自己想象,体会乐趣。 五、评价: 同学们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小昆虫,你们看,它们正在开联欢会呢。去观赏一下,他们是谁?美在哪里? 1、将学生的作品剪出,贴在展台上,学生分组观赏参观。 2、老师随意拿一只“昆虫”放在投影仪上,同学们说一说哪些地方好看。作者自己说一说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们收获很大,你将如何处理你的小昆虫呢?是送给好挚友,还是放在家作小摆设,或就扔掉呢? 3、引导学生将作品保管好。 教学后记: 昆虫王国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相识昆虫的特点,初步相识昆虫的概念; 2.培育学生的归纳概括实力和演绎推理实力; 3.培育学生仔细细心的科学看法,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 教学打算: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蝴蝶等昆虫。 学具打算: 1.每人捉一些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 2.每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捉虫子,都带来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捉虫子的任务;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生带来一部分虫子,既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提高学生的探讨爱好,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再看看桌子上摆的是什么?猜猜看,这堂课我们要探讨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虫子) 3.这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1.你桌面上有哪些虫子? (让学生说出各自带的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识程度,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一次捉虫子的情景以及回想这些虫子的生活习性的情形,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探讨打好基础。)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依次出示各种小虫。 (通过放大的虫子逼真好玩,既可以让学生全面相识,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新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细致视察你桌面上的虫子,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视察得最细致,发觉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大量虫子的视察,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方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找出虫子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视察探究。 (这一过程在于为学生供应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间放长一些给学生以视察的“自由”,探讨的“自由”,相互沟通的“自由”。在视察完自己组的虫子之后,可以到其他组去视察虫子,进行沟通活动。为学生供应多方位、多角度的视察机会,让学生更详细地感知虫子的外部特征。) 3.汇报视察结果。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知 1.指导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 提出问题:假如让你给这些虫子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信任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2.显示学生的分类结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把同类的虫子依次分别集中在一起。) 3.视察昆虫。 (1)提出问题:若按足分类,几对足的昆虫最多?(三对)那现在我们就单独探讨三对足的虫子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 (2)探讨上面的问题,汇报。在学生基本上说出昆虫形态的相同点后讲解:三对足的虫子在外形上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板书课题:昆虫。)自然界中的昆虫许多,有100万多种。 (3)探讨:请你依据我们探讨的这些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推想全部的昆虫有什么特征?要求学生做好视察记录。 (引导学生按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推想。由于有了上面的视察基础,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它们都属于昆虫,由此可以推想:全部的昆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是昆虫。) 4.指导学生分辨昆虫。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中的9种小动物。(借助电脑的“光、音、色、像、大、动”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主动参加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图中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要求学生按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为了简洁,可以只依据三对足这个最重要的共同特征进行推断。) 四、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 1.读报道,电脑显示,介绍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及分布状况。(目的是让学生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昆虫的探讨爱好。) 2.对昆虫的开发和利用。(养蜜蜂产蜜等) 3.课后延长:你们还想知道昆虫的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从网上阅读或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找到答案。 昆虫王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别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放大镜耐性细致地视察昆虫的特别构造和本事,发觉昆虫王国的更多隐私;知道运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视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获得更多昆虫学问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探究昆虫世界的爱好。 教学打算: 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 1.对话:我们曾经视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 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常看得并不是很清晰,今日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视察它们的特别构造,或许会发觉昆虫世界的很多隐私。 二、视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老师供应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视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视察,再用放大镜视察,边视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沟通自己的发觉。蝴蝶的翅 沟通自己对蝴蝶翅的视察与发觉。 老师利用多媒体素材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漂亮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还有许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漂亮的光线”。 昆虫的复眼 沟通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视察与发觉。 老师利用多媒体素材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1.21.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28万个小眼,家蝇有4千个小眼。昆虫的复眼虽然由很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2米远,苍蝇只能看到4070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 沟通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视察与发觉。 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300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呼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1万1.7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7005000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 沟通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视察与发觉。 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找寻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获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老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视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 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相识。在课外,我们还可以接着去视察昆虫,努力发觉昆虫更多的隐私。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视察昆虫世界的隐私 1.谈话:我们前面视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假如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状况下视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颂声中去视察,肯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并且还会发觉更多的隐私。 2.阅读教材上的视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3.制定视察安排,包括视察的内容、地点、方法。4.沟通视察安排。 5.老师提出视察要求,包括环境爱护和平安留意事项。 学问链接:动物的复眼简介 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它由多数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有角膜、晶椎、色素细胞、视网膜细胞、视杆等结构,是一个独立的感光单位。轴突从视网膜细胞向后伸出,穿过基膜汇合成视神经。一些节肢动物的复眼中含有色素细胞,光线强时色素细胞延长,只有直射的光线可以射到视杆,为视神经所感受,斜射的光线被色素细胞汲取,不能被视神经感受。这样每个小眼只能形成一个像点,众多小眼形成的像点拼合成一幅图像。光线弱时,色素细胞收缩,这样通过每个小眼射入的光线,除直射的光线到达视杆,光线还可通过折射进入其他小眼,使旁边每个小眼内的视杆都可以感受相邻几个小眼折射的光线。这样在光线微弱时,物体也能成像。家蝇的复眼由4000个小眼组成,蝶、蛾类的复眼有28000个小眼。小眼面的大小,不但在不同种的昆虫中不同,而且同一个复眼中不同部位的小眼面也可不同,如雄性牛虻,复眼背面的小眼面较大;有些毛蚊(Biblio),其前后部的小眼面的大小也不同,可划分为两个区域。这些改变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等有关。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很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2米,苍蝇只能看到4070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应。捕食性昆虫对移动物体反应实力更加快速灵敏。昆虫与人类一样,可以辨别不同的颜色,但与人类感受的波长不同。昆虫能感受到的波长范围为240(紫外光)700(黄、橙色)毫微米。蜜蜂不能区分橙红色与绿色;荨麻蛱蝶看不见绿色和黄绿色。一般昆虫不能感受红色。 昆虫王国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昆虫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的其次课时。 本章主要从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环境来探讨动物类群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爱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本节是本章最终一课时,主要讲解并描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无脊椎动物昆虫以及昆虫所属的节肢动物和能够跨越多种环境的两栖动物。昆虫是生物圈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而且分布广泛。其中蚊、蝇、蝗虫等生物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尤其是人类的关系极为亲密。本节学问较为零散,但是很多学问都为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说本节课有着承上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照课程标准,现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阐明昆虫与空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技能目标: (1)通过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视察与思索”,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分析比较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1)确立爱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不猎杀蜻蜓,青蛙等有益动物。 (2)通过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概述昆虫、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难点:(1)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视察与思索” (2)阐明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 (3)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难点应包含于教学目标,目标要全面详细完整,重难点要简练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关于探究试验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小组探讨方式设计探究和完成试验的实力,以及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并把自学内容表达出来的实力。初中生已经起先形成人文情怀,并起先形成主子翁精神,已经起先关注社会问题,在本节课刚好进行环保理念教化,效果立竿见影。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实力有限,对学问的驾驭也不肯定牢靠(去掉),设计试验并加以实施有肯定难度,老师要在探究试验中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指导的作 用。 从学生现有学问水平、心理特征、求知欲望等方面分析,尽量避开口语化。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将应用生物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问答型教学、学导型教学和探究性教学三种方法并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五、教学策略与建议 本节是本章最终一课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相识到动物都有与各自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并且通过第一课时空中飞行的动物鸟的学习也了解了鸟类的特征和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所以讲到本节课,一切水到渠成,没有特殊难以理解的内容,只是本章的学问较为零散,而且很多内容都为日后学习做了铺垫。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深化挖掘学问的内部联系的同时还要把握好讲授的尺度。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由鸟引虫 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首先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接下来由鸟类是脊椎动物中会飞行的生物,提到无脊椎动物中也有可以飞行的生物,引出本课课题:昆虫。由一句简洁的话语开篇既可以使学生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为本堂学习昆虫和鸟适于飞行生活的共同点做了铺垫。 2、学习新知,相识昆虫 先请同学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昆虫名称,再由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并介绍其中一些个体,比如可以危害西瓜,南瓜等瓜类植物的有害昆虫黄守瓜等。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引导学习的进一步深化。紧随其后,出示蜘蛛和蝎子的图片,抛出问题:它们是昆虫么?在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之际进行引导:要想推断一种生物是不是昆虫首先要知道昆虫的特征。顺当引入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昆虫的特征.结合一段多媒体影片,学生得出昆虫的特点:三对足两对翅,身体分为头胸腹,体表有外骨骼。并以视察昆虫的代表蝗虫的模型,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1):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当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材24页的视察与思索时,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加深对昆虫翅的形态结构学习,指出每种翅的名称和特点是对昆虫进一步分类的重要依据。这种对动物分类学问的预处理,为突破本课难点(2)阐明昆虫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做出铺垫。在点拨过程中,还可以请学生思索蜻蜓的翅痣对蜻蜓飞行的作用以及给人类的启示:人们最初独创飞机时,发觉飞机在高速飞行时,机翼会因为振颤而断裂。后来科学家探讨蜻蜓的翅痣,发觉这不起眼的翅痣,能够在蜻蜓快速飞行时,防止翅膀因为振颤而断裂。后来人们仿照蜻蜓的翅痣,在飞机的机翼上添加了平衡重锤,从而保障了飞行的平安。这个启示说明昆虫和人类生活关系亲密,初步达成情感目标。它还扩大了学生的学问储备,为今后学习本册第三章其次节“动物与仿生”做了良好铺垫。 在学生驾驭昆虫的翅的特征之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短片翅和足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比较得出昆虫的翅和鸟翼的结构在飞行上存在有哪些共同点。由此突破本课难点(2)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了解了昆虫的特征,这时学生可以很简单推断出蜘蛛和蝎子不是昆虫,那么他们是哪类动物呢?自然过渡到本节另一个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 3、接着深化,理清调理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进行学导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对比图片,得出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有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完成教学重点(1)。并通过比照蝗虫的图片推断出昆虫也符合这些特点,得出结论:昆虫也属于节肢动物。此外虾蟹等甲壳动物也符合节肢动物的特点,所以他们也是节肢动物。此时关于节肢动物、昆虫、甲壳动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易发生混淆。所以我将其设置为本节课难点(2)。同学间可以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用组织结构图,维恩图等多种形式表示出三者之间的包含关系。激励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将本章学到的全部动物类别都体现在关系图中。这些关系图直观简洁的表现出了动物的分类关系,进而突破了难点(2)并且为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章“依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打下良好基础。 4、回顾总结,引出两栖动物 结束了节肢动物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本章在水中、陆地上和空中三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学习。学过之后,我们会发觉,有许多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是局限在单一领域中。比如海龟生活在水中,可是要到陆地上产卵。这类动物许多,此时学生可以自由举例,举例中肯定会提到青蛙,并且可以说出青蛙是两栖动物。但是许多学生误以为鳄鱼、海龟也是两栖动物,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们还不清晰两栖动物的概念。而老师订正学生的错误学问会比传授一个新学问更坎坷。所以我把两栖动物的特点既设为本节重点,又设为本节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打算一段视频介绍两栖动物,又从网上下载多种两栖动物的图片并配以介绍,还请学生就呼吸器官、生活习性等关键点与爬行动物进行比较,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两栖动物的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内容,我们在八年级下册还会有讲解并描述,因此,在这里学生只需概述两栖动物的特点并能举例即可。通过学习,学生相识到两栖动物中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还有一些是我国珍稀爱护动物,由此达成本课情感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 教学程序的四个环节标题须要完善 结合基本功竞赛的教材分析整体修改一下,后面加教学反思或设计体会。 昆虫王国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形成对昆虫身体构造特征的相识: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多数昆虫有翅膀。 2、指导学生视察各种虫子,通过比较、分类,发觉昆虫这一类虫子的特征,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类实力和抽象出昆虫特征的实力。 3、培育学生仔细的科学看法,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之情。 教学打算: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进入21世纪,你们知道21世纪什么最流行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感爱好的电脑和网络导入,能给学生加深印象,抓住学生的心;二是结合本节课的形式网络课,以便后面开展教学。) 2、今日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网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脑出示课件网站) 3、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上的是什么内容了吗? (出示课题:昆虫) (此设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二、探讨创设情景 (一)提出问题: 九年制义教材人教版自然第八册昆虫教学设计 1、我们的身边有哪些虫子? (让学生说出各种虫子的名称,增加对虫子的熟识程度,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力、想像力,并为下一步的探讨打好基础。) 2、老师出示一段昆虫的视频。 (通过昆虫的视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新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引导探究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课件上出示的几种虫子,他们具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视察得最细致,发觉的特点最多。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虫子的视察,找出每一只虫子的特点,这样一来,既给学生一个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动脑筋想方法,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找出虫子的特点,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汇报视察结果。 三、归纳形成科学认知 1、指导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 提出问题:假如让你给这些虫子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信任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2、请学生说说分类结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 3、视察昆虫。 (1)提出问题:若按足分类,几对足的昆虫最多?(三对)那现在我们就单独探讨三对足的虫子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蚂蚁、蝴蝶、蜻蜓、天牛四种昆虫) (2)在学生基本上说出昆虫形态的相同点后用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结构的视频,再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蚂蚁、蝴蝶、蜻蜓、 九年制义教材人教版自然第八册昆虫教学设计 天牛的外形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昆虫。 (3)探讨:请你依据我们探讨的这些昆虫外形的共同特征,推想全部的昆虫有什么特征?请在电脑上完成思索1的题目,请先完成的学生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引导学生按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进行推想。由于有了上面的视察基础,学生很快就可以推想:全部的昆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凡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都不是昆虫。) 4、指导学生分辨昆虫。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思索2中的9种小动物。 (借助电脑的“光、音、色、像、大、动”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主动参加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图中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要求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作业,然后通过学生演示展示给其他学生看。为了简洁,可以只依据三对足这个最重要的共同特征进行推断。) 四、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 1、让学生自由的阅读网站,看看自己感爱好的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昆虫的探讨爱好。) 2、请学生说说你通过这个网站知道了些什么和昆虫有关的学问。 (通过学生演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一些和昆虫有关的学问) 3、课后延长:你们还想知道昆虫的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从网上阅读或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找到答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