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pdf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一、选 择 题(3分X 12=36分)1.下列四个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文 B.峰 C.中 D.学2.计算aa2的结果是()A.a3 B.a2 C.3a D.2a23.4ABC 中,NA=30,NB=60,则N C=()A.30 B.60 C.90 D.1104.点M(-3,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3,-2)B.(-3,-2)C.(3,2)D.(-3,2)5.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或1 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5 B.6 C.11 D.166.在4 A B D和4 D E F中,己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A B D丝Z D E F,则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NE=/B,BC=EF B.BC=EF,DF=AC C.ZE=ZB,/A=/D D./A=ND,BC=EF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3,另一边长为7,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13 B.17 C.13 或 17 D.48.正n边型每个内角的大小都为108,则n的 值 为()A.5 B.6 C.7 D.8在 A B C中,A D平分NBAC且与BC相交于点D,NB=40,ZBAD=30,则N C的度数是A.70 B.80 C.1OO0 D.110A B AA第9题 第10题 第1 1题10.如图,在aABC 中,ZC=90,AD 平分N B A C,若 AB=9“C E 7第1 2题 第1 5题 第16题,C D=2,则4 A B D的面积是()9 9A.-B.9 C.18 D-2 411.如图,在A B C 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AB=AC=6,BC=4,则4 B C E的周长是()A.8 B.10 C.12 D.1612.如图,C 为线段A E上一动点(不与点A、E 重合),在 A、E 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CDE,AD与 BE交于点。,AD与 BC交于点P,BE与 CD交于点Q,连 接 P Q,以下四个结论:AD=BE;PQAE;0 C 平分/AOE OD=QD,其中恒成立的结论有()A.l B.2 C.3 D.4二、填 空 题(3 分X5=15分)13.已知 2m=3,2。=5,那么 2m+n+1=.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外角和的3 倍 多 180。,则它的边数是.15.如图,NAOP=NBOP=15,PCOA,PDJ_OA,若 PC=8,贝 I PD=.16.如图,将等边三角形ABC折叠,使得点B 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D 处,折痕为EF,O 为折痕EF上的一动点,若 AD=1,A C=3,则OCD周长的最小值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17.如右图,图案是由斜边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拼接而成,依规律,第 9 个图案中的三角形与第一个图案中 八/X X的三角形能够全等的共有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个。乙 /7 /Z 三、解 答 题(共 69分)第 个 和个 第 3个18.(9 分)计算:(1)X,X5+(-2x2)2 .x2+(-2x2)3(2)(-3x2y)2 .(-|xyz)|xz2(3)5a2b,(-3b)2+(-ab),(-6ab)219.(8 分)如 图,点 A,E,F,C 在同一直线上,ADBC,AD=CB,AE=CF。求证:/B=/D。20.(10分)解答下面两个小题:(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 倍,求这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7,一边长为5,求它的另外两边的长。21.(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5,3),B(2,4),C(1,1).(1)请画出 A B C 关于y 轴对称的A iBiJ;(2)求ZABC的面积;(3)在 x 轴上找出点P,使 PA+PC最小,并直接写出P 点的坐标。22.(10 分)如 图,在ABC 中,AB=AC,CE 平分/ACB,EC=EA.(1)求N A 的度数;(2)若 B D 1.A C,垂足为D,BD交 EC于点F,求/E F B 的度数。23.(1 0 分)如 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 D 在 BC上,点 E 在 AB上,CD=BE,AD,CE相交于M。(1)求证:ZCM D=60。(2)点 F 在直线 CE 上,且/CFB=30,AM=5,CM=3,求 CF 的长。24.(12 分)如 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0,b),K|a+4|+(b-4)2=0(1)求 a、b 的值;(2)如图1,C 为 y 轴负半轴上一点,连接CA,过点C 作 C D LC A,使 CD=CA,连 接 B D,求证:NCBD=45。(3)如图2,有一等腰RtZSBMN,ZBMN=90,连接PM、P O,试探究PM和 P。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