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pdf
-
资源ID:88942322
资源大小:1.40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pdf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一、文体特点1.内涵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所 谓“即事”,就是针对眼前事,即事诗是将“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迁或贬谪、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的诗歌,笼而统之地称为“即事感怀诗”。此 处 的“即”有两个意思,一 是“立即”,就是马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事诗是灵感突发之作,所遇到什么事,立即产生了对此事的想法,诉诸笔下而成诗;二 是“就”,表顺承,就是前有要求,然后就有相应的动作,所以,即事诗还有另外的一个“家族”一一应制诗。所谓应制,就是应别人要求而创作诗文,如皇亲国戚的要求,还有宴饮、征伐、唱和、赠答等所有应命性创作的诗文。2.标志诗歌中包含叙事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而生发的感慨之情。标题往往有“即事”“抒怀”等词。3.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的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侧面描写的运用;白描与细节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借事抒情,委婉抒情。二、鉴赏要点1.即事诗中的“事”即事诗是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是对身边可见和具体可感事件的细致描述,那么,作为诗歌中心的事件就在整首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要理解此类诗歌,第一要务就是理解诗中之事。其一,生活琐事。凡是古人或者说古代文人能做的事,都可入诗,所以,吟咏田园、写真山水、拂琴下棋、谈玄参禅、焚香品茶、行旅远游、交游寄友,这类诗中的事五花八门,无事不在。其二,时序常事。一天之中,时辰循环,日夜轮转,晨雾,熹光,生活日常,特别是傍晚的夕阳落山、孤舟停岸、夜猿叫啸、闲潭月影、灯烛明灭、寂夜渔歌,夜晚的夜读、夜泊、夜宿、夜游、夜值、夜梦等事更是常见。止 匕 外,四时代序,阴阳交替,对恒常不变的规律突然多了诸多感悟,如一年肇始的万物萌动,冰雪消融,踏青郊游,花落水流;夏日的蝉鸣暑燥,乌鹊绕枝,虫鸟喧鸣,风雷雨暴;秋日的梧桐叶落,桂子初露,病中思人,观月赏菊;冬季的万物萧瑟,寒霜凛冽,白雪映日,红泥火炉,寒梅独开其三,现实感怀。世事如何,始终牵动着诗人最敏感的表达欲望。看民生疾苦,忧战祸纷扰,述历史古事,感身世浮沉,叹盛世不再其四,应制应答。上文提及,即事诗有灵感即事,还有应制应答即事。应制应答之事并非偶发偶得之事。应制唱和,是古代文人的日常,有时也是无奈。此类诗歌,务必了解应制或应答的任务,即诗人为啥事应制,应答或呼应了朋友或同僚的什么事情。2.即事诗中的“情”即事中的所抒之情,依然包括四个维度。即指向现实,指向个体的精神满足,指向禅宗或指向生活哲理。常见的有:(1)强烈的现实批判。如批评政治,表达民情,抒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2)指向个人际遇。或感时伤物,或自叹自艾,或表达对宁静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表达疾病缠身的痛苦;或表达羁旅思乡的愁绪好像无所不可。(3)指向日常理趣。此类诗本就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事入诗,所以要表达的未必就一定是情与志,也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对日常生活的纯理性的思考,如诙谐自嘲或偶得感悟。(4)指向他人。特别是酬赠与应答,以及一些梦醒之作。多表达对他人的关心祝福、怀念和同情,当然也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操。三、鉴赏步骤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即事感怀诗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的一种诗歌,在怀亲、送友、思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迁或贬谪、科考、郊游、天气变化之际,引发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诗歌一般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要鉴赏好此类诗歌,必须精准把握诗歌所写的事件,找到作者感怀的根基。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皆因环境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使然。人与环境协调,则喜;反之则忧。一言以蔽之,诗因事而言志。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事情明了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感怀。那么感什么怀呢?或思乡或送别,或理想或抱负,或功名仕途,或山水隐逸,或个人之念,或家国之思。诗人总会通过一些技巧表达出来。下面我们以几首诗为例为大家详细讲解。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解析:所即之事一一送友人,所感之情一一,惜别。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描摹并再现了瞬间的动态情景,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的 题都城南庄: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再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即事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脱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由于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杜甫的七律 客至: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陪。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颔联两句利用互文修辞,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 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乐有了着落。后 句 的“今始开”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客至”之情至颈联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愉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四、鉴赏方法(-)“四径”理出诗歌所即之事1.从诗歌标题提炼标题有动词的,一般事件就是以这个动词为核心的。如 秋思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闺怨 望江南 游山西村2.从诗前小序提炼如 姜 夔 扬州慢,苏 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歌的序言会交待事件。3.从注解提炼注 解 在 介 绍 背 景 或 者 作 家 时,会 交 待 事 件。4.从诗歌正文提炼分 析 诗 歌 正 文,通常按照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去把握诗歌所写之事,所 抒 之 情。绝 句 一 般 每 句 对 应,律 诗 一 般 每 联 对 应。比 如 登 鹳 雀 楼 白日依山尽(起),黄 河 入 海 流(承)。欲 穷 千 里 目(转),更 上 一 层 楼(合)。全篇写登楼所见所 感。起 于 时 间,承 于 空 间,如 此 阔 大 的 背 景 下,似 乎 再 难 往 下 写,但诗人笔锋一 转,写 他 由 此 而 悟 出 的 哲 理,实 在 高 妙。事 件:登 楼。感 怀:抒 发 人 生 哲 理。律 诗 也 是 如 此,四 联 依 次 起 承 转 合。当 然,词 曲 的 写 作 思 路 与 诗 歌 大 同 小 异。一 般 来 说,高 考 词 曲 为 双 调 两 片,上 片 一 般 写 景 叙 事,下 片 一 般 议 论 抒 情。上片最后一句和下片第一句都有过度作用。事 件 一 般 由 上 片 归 纳。即 事 感 怀 诗 所 即 之 事,从 时 间 轴 上 看,有 过 去,有 现 在,也 有 将 来;从空间轴 上 看,有 此 地,有 远 方。从 个 人 和 他 人 关 系 上 看,有 亲 情,有 爱 情,有 友 情;从 个 人 和 国 家 上 看,有 个 人 之 念,有 家 国 之 思 仔 细 理 清 诗 歌 文 脉,稍加概括,事 件 就 呼 之 欲 出 了。(二)“五 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 般 来 说,纳 入 高 考 试 卷 的 古 典 诗 词,熟 悉 的 作 家 交 待 背 景,不熟悉的作家一 般 对 作 者 作 简 明 介 绍,再 交 待 背 景。如 此 通 过 知 人 论 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 数 了。2.抓意象意境叙 事 诗 一 般 也 离 不 开 写 景,写 景 自 然 离 不 开 意 象。所 谓 意 象,就是作者将主观 情 感 融 入 了 的 客 观 的 物 象,写 进 诗 歌 的 景、物 就 成 了 意 象。比 如“孤 舟”“孤雁”“鹅 鸽”“杜 鹃”“西 风”“南 浦”“明 月”多 个 景、物 也 就 能 构 建 意 境 了。意 境 就 是 烙 印 上 诗 人 主 观 感 情 的 画 面。通 过 这 些 意 境 的 重 构,自然可以捕捉作者的 所 感 之 怀。比如 贺 铸 青 玉 案 中“一 川 烟 草,满 城 风 絮,梅 子 黄 时 雨”。这三个意象组 成 一 个 整 体,艺 术 地 回 答 了“试 问 闲 愁 都 几 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 是 形 成 了 一 个 感 人 的 艺 术 境 界:闲 愁 像 无 边 无 际 的 如 烟 青 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 飞 絮,若 凄 清 迷 茫 的 黄 梅 时 雨。作 者 所 感 之 怀 也 就 明 确 了:无 边 闲 愁。3.抓典故典 故 就 是 典 型 的 传 统 经 典 故 事,甚 至 流 传 广 泛 的 奇 闻 逸 事。这些典故是众所周 知 的,典 故 表 现 出 来 的 情 感 趋 向 和 价 值 取 向,就 是 作 者 所 感 之 怀。如“凭 谁 问,廉 颇 老 矣,尚能饭否?”最 后 作 者 以 廉 颇 自 比,这 个 典 用 得 很 贴 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一样,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4.抓议论抒情诗歌往往在叙事写景后会画龙点睛,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是最直接表达作者所感之怀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5.抓结构思路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同样可以从诗歌的结构思路来入手,分析作者所感之怀。大多数诗歌都是先叙事写景,再议论抒情,当然也有先议论抒情,再写景叙事的,比如刘禹锡 秋词。当然触景生情与即事感怀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从结构思路把握诗人之感怀。五、即时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上面所讲及提示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阑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处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及政治失意的落寞和世态炎凉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后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解析】1.即事中的景与事题目告诉我们,此为即事诗。所以第一步,先找出诗中之事与诗中之景(再次提醒:古诗中没有单一之景,景与物,景与人,景与情,一直是交叉融合的)。开头两句写景。小雨丝丝,落花狼藉,写暮春衰败之景。但诗中之景又非纯写景,与人无法完全分开。一是连绵的小雨好像要网住春天,拟人手法,网春之人应是诗人自己,同时,暮春黄昏,看残花遍地,“黄昏”一词,既写时间,也写事情,这不就诗人一个人从早到晚看着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看着残花一片片落着的寞寞与无聊吗?后两句写事,一是典故,有注释,说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意为自己被免之后,曾经的车水马龙如今门可罗雀;二是写自己的动作,在宿鸟声中,独孤地把门掩上。所有的动作都与心情相关,这个动作中有两个小细节,“宿”鸟,指归家之鸟,倦鸟归家,意味天色已晚;另一个细节就“掩门”,既 有“掩”的动作,意味着门是一直开着的,开到天色已晚倦鸟归家,为啥开着呢,等人。只是从早到晚,一直无人来访。2.即事中的情分析完了景与事(或者说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追问此诗要表达的感情。首先是指向个人际遇。注释告诉我们,作 者“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所以感情是怨愤的;指向现实,最后两句典故告诉我们,一朝得势,则门车水马龙,一朝被免,则门可罗雀,这是讽刺当时人的趋炎附势啊,自然也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综上,由诗的景,到诗的事,再到诗的人,逐层追问,可以比较完整地理解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