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16.docx
-
资源ID:8894506
资源大小:18.8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16.docx
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材简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热是可以传递的,传递方式有三种。而本节课是让学生具体认识其中的一种热传递方式:热对流。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由于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聚焦板块,展示的是水沸腾的图片,这是利用每个学生烧开水的经历,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开始,聚焦在“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与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相同吗?”问题上。探索板块,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整个探究活动也因此显得生动有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讨板块,包括二个研讨问题。 研讨问题 1: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热的? 这里需要学生以图形和符号形式展示试管中水的传热方式。 研讨问题 2: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 需要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热对流是使热量由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拓展板块,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已经知道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他们不清楚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热量在水是怎样传递到各个部分的。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在感温粉末或红墨水的帮助下,观察、了解到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发现热对流的应用。 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 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能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难点解释“热对流”的形成原因。【教学准备】学生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铁架台、试管架、感温粉末、红墨水、 清水、湿布、护目镜、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水沸腾的视频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我们常常把一壶水烧开,你知道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吗?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做出猜测。师生交流后,完善猜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烧开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做过水的沸腾实验了,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是学生还不了解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热在金属中传递方式,他们可能会把这个认识迁移到热在水中传递上,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焦“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这个问题。二、探索: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预设20分钟)(一)加热试管里的水。材料准备:试管、感温粉末、清水、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架、护目镜、湿布1.想象一下,在一根细长的试管中加入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给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上面的水是否也会热起来?学生猜测热在试管中的传递方式,然后用箭头表示出来。2.教师介绍加热装置,学生说说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再次熟悉和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学生提出,既然金属上面可以涂感温油墨观察,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是否有助于观察?师生交流: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能有助于观察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4.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热的传递实验记录一加热的物体试管里的水加热的位置底端中间感温粉末颜色感温粉末运动5.提问: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递热的?师生交流:水受热后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二)加热烧杯里的水。材料准备:大烧杯、清水、红墨水、滴管、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护目镜、湿布1.提出问题:在一只大烧杯内注入约二分之一容量的清水,如果在烧杯底部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学生猜测热在烧杯中是的传递方式,并画出热传递的示意图。2.根据出示的示意图,学生了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用滴管吸取红墨水,伸入到水下待加热的地方,挤出2 滴红墨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底部一侧加热。3.学生开展探究实验,观察加热后的水是怎么流动的,以及水中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热的传递实验记录二加热的物体烧杯里的水加热的位置底部中间水中的颜色红墨水的运动4.师生交流:冷水受热后向上方流动,上方的冷水向下方流动,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设计意图水是无色透明的,在实验前需要重点探讨“怎样观察清楚水中热的传递”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上节课借助的感温油墨,教师适时提出感温粉末或者红墨水的使用。在实验中,学生还观察到水会流动,这与上节课的金属传递热的情况有所不同,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记录好。三、研讨。(预设8分钟)1.根据实验现象和观察记录,师生交流:热是怎样传递到水的各个部分的?师生小结:(1)水受热后向上方运动。(2)上方冷水向下方运动。(3)水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使热量由热水传递到冷水,整个容器的水都变热。小结并板书:热对流。2.“开水养小金鱼”实验(1)教师出示一根放着小金鱼的圆底烧瓶,提问:如果给圆底烧瓶加热,小金鱼会怎么样?学生猜测。(2)教师演示“开水养小金鱼”实验:在圆底烧瓶的上端加热,水开了在圆底烧瓶底部的鱼还在游来游去。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给圆底烧瓶上端的水加热时,水开了鱼还在游来游去? (3)师生交流:当热水在上方,冷水在下方时,不容易产生对流。尽管试管口的水很热,可是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小金鱼还在游来游去。设计意图因为水是流体,会流动,所以跟金属中的热传递不一样。在研讨中,根据热的传递方向和水的运动的情况,师生研讨小结出三点情况,学生达成共识后,明白了水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并通过“开水养小金鱼”活动,通过思维的碰撞,更加明确热水和冷水的运动方向,从而更明白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四、拓展。(预设8分钟)1.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过这样的热对流现象吗?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见闻,接着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家里煮汤圆或馄饨时,在加热过程中汤圆或馄饨的运动情况。2.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冬天,我们在房间里用取暖器时,房间里哪里的空气先热起来?房间里上部空气的温度和下部空气的温度哪里更高?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逐步达到全部变热的?将我们的推测在示意图上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证实我们的推测。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生活中煮汤圆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中的传热方式为热对流。探究学习可以继续迁移到各种流体,如,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也会流动,在使用空调或取暖器时,热是怎样在空气中传递的?学生除了假设和推测,还可以交流如何证实这些推测。【教学后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