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哲学引论》期末复习资料.pdf
2 0 2 3年 春 哲学引论期末复习资料自觉自愿的。二是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特别提醒:请 考 生 带 上 哲学引论教 材 和 期末复习指导应 考,假如考选择题,就 在 期末复习指导中找,假如考辨析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就在下面材料中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o 一、辨 析 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1、哲学与科学:从历史发展上看,在古希腊,一般的或普遍的科学指的是哲学,而特殊的或具体的科学才是人们习惯意义上理解的科学,或者严格地说,是指自然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自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至于科学,则只能是以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是对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进行研究和结识的学问。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哲学和科学的这种特殊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联。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再到两者分享权利。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自然界和人的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这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科学问题几乎是引起哲学爱好的唯一对象。并且只要一有也许,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把科学重新纳入哲学的范围。一旦哲学家的这种企图由于科学家的抵制,或哲学基于自身的局限而对它欲涉足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的时候,总是有那样一些哲学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要么把哲学减少到只是为科学作方法论的辩护,以科学的语言代替哲学的语言的地步;要么拒绝一切对哲学的批评和非议,把这种批评和非议看作是对哲学的一种不能容忍的恶意诽谤和袭击。2、“家庭相似论”与“惯例论”在当代艺术哲学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哲学家走向不可知论,否认有所谓合用于一切形式的普遍的艺术定义。其中,“家族相似论 和 惯例论”是两种典型的属于不可知论的艺术定义,它们都否认有统一的关于艺术作品的定义,而认为一件东西之所以被称作艺术作品,或者是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或者是由于艺术家们的惯例所致。“家族相似”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特根斯坦在他的 哲学研究 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决不会都在某一点上表现出完全相同。在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这一概念以后,哲学家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们开始把它应用于对艺术定义的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家族相似:论所谓的实在,是指事物自身的真实存在性。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于现象的概念,尽管一些艺术作品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个可观测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这些哲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们有希望达成的最佳的情况,至多就是制定出关于某一艺术形式,如小说、交响乐、恐怖电影等的定义,绝对普遍的艺术定义是不存在的。惯例论是迄今为止仍极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定义,其重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美学家乔治 迪奇(G e o r g e D i c k i e)。他认为,某些东西之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由于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其观点归纳起来就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或团队有能力通过一种简朴的命名性行为,即可以采用把某些东西叫做“艺术”的形式,来把它们从某种人工制作的东西转变为艺术作品,就像我们在出版、展览和表演等行业中经常看到的那样。3、“观念论”和“实在论”“观念论”和“实在论”都属于现代结识论的重要形态。所谓观念论是指把观念作为结识对象加以研究的结识论理论。它事实上是一种研究关于结识者与结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地说,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而实在论则又是相对于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过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在结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体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4、“是”与“应当”。两者都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事实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鉴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5、“表现”与“表达”“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 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此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像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 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 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指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结识论中,它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在 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传递了自我的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被决定的。把决定论的观点推到极端,就成了宿命论。宿命论否认任何自由的存在,才有也许。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也许,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 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并且也可以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6、宇宙论与本体论宇 宙 论(Cosmolo g y)原指这样一类互相关联的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涉及整个世界。就其用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乂称 前本体论”,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则指“本 根 论 本体 论(Onto I ogy)作为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根据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本体具有“是论”、在 论 道 论 三种不同形态。在理论形态上,本体论是宇宙论的一种深化。7.决定论与宿命论它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8.是与在“是,与“在”是英文“b eing”的两种涵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在西方哲学看来,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者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前者的悬设目的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它导向了科学;后者的悬设目的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它导向了道德和审美。从“是”的角度来看“bein g”,就形成了“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从“在”的角度来看“be i n g,则形成了“在论”。“在论”是2 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 在 (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事物自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 超越 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所谓决定论,意味着认可普遍的因果联系,认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9.有与无“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其讨论应当说始于老子。表面看来,“有,所以,假如说必然真理是具有某种绝对普遍性的东西的话,那么,因果关系却并非如此,与“无”相称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非存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一方面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一方面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由于这种“缺失”和“缝隙 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 无 换 句 话 说,在这里有和无恰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此即“有无相生究其因素,从存在的等级来说,中国哲学所谓存在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即它没有处在两头的绝对存在(上帝和理念型相)和 绝 对 非 存 在(虚无),而只有处在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相称于西方哲学的中的现象界)。这样一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干达成人生的圆满境界。1 0 .必然真理与因果关系-一 般认为,必然真理之所以是必然真理,就在于它们是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而获得的。而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获得的真理,是在任何可以设想的情况下都成立的真理,否则它就是不也许的。按照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有关因果关系的陈述则是一种条件叙述。归根到底,它但是是描述一种已观测到的自然界规律性即“习惯”而已。因果关系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被证明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并且也可以在历史中它通常是和人类的经验习惯联系在一起的。11.理解与结识理解和结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线这外进行思想,而结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线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结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结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故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略事情自身,而结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假如说,对于“是”,我们可以结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结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略的。1 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认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切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少决定如何也许做到责任的需要和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假如说,找到它的概念上的起源。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限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那么,弱决定论则在此外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13.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就“身心关系”而言,总是涉及到这么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物理的方面,或者叫“物理事件,它表现为是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另一个是心理的方面,或者叫“心理事件”,它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有公开的可观测性和没有公开的可观测性,是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间的第一重要区别;心理事件之区别于物理事件的此外一个特点,是心理的东西不像物理的东西那样,能明确地测定它的空间位置。1 4 .为道与为学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 为道”与 为 学 为 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结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道和 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积极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是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为道”。15.自诚明与自明诚这两种观点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结识论路线。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所谓 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一方面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一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可以殊途而同归。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还表现为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2.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整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3.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或区别是什么?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涉及数学和各种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这里,所谓“诚 是指由尽性之学得到的道德,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干真正达成科 学 的 哲 学 在 这 个 意 义 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重要流派的哲学家,诸如,逻辑实 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的,这表白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结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从总的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性。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也许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4.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抱负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分析。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度析不难看出,平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抱负的人工语言,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假如说抱负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 的任务的话,平常语言学平常生活自身就蕴涵着真理。可见,平常语言应当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5.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重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用以“否认性、非中心、不拟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性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一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抱负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6.如何理解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哲学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重要作用。7 .为什么说“,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人们通过语言、通过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就是对面前的事物进行命名和分类,接着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平常语言”来达成“语言批判”的主线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名称对其所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这恰恰就是逻辑的功能,也是逻辑的力量所在。这种功能对思想自身的重要作用,就是使思想在思想交 方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流者那里变得清楚明白,互相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但无论是命名还是推理,直到语言中出现了系词“是“,事情才变得也许。这是困为,只有系词“是”才也许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平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这也就是说,“是 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线。8.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结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结识(知识)城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重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结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结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9.“是论”的意义是什么?从“是”的角度来研究“bei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1 0 .“在论”的意义是什么?从“在”的角度来研究“be i ng”,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 i ng),也就是主张“返回到事物自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11.“道论”的意义是什么?从“无”的角度来研究存在问题,就形成了本体论中的“道论”。(1)它拒绝所谓的绝对存在而只认可现实世界的存在,因而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这样一种“生态哲学 是有助于世界的可连续发展的;(2)它主张“有生于无”,因而养成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达观性格和逍遥山水的心态;(3)它主张“一切皆变”,因而无论道家还是佛家的哲学思想都贯穿了辩证法思维,等等。但道论过度强调存在的非存在特性,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缺少科学意识和避世主义、个人滑头主义的倾向。1 2.“自我”的特性有哪些?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1)“我”的不变性。(2)肉体的持存性。(3)经验的实在性。(4)“我”的私人性。1 3 .试述儒家结识论的内容。(1)“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结识的对象与也许性。即儒家的结识对象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然之天”,一是“道德之天”。(2)“自诚明”与“自明诚”:结识的方法与途径。即前者主张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而后者主张 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可以殊途而同归。“德性之知”与“实践理性”:知识的性质与限度。即在结识活动中,儒家特别强调“德性之知 的作用。14.什么是结果论?它涉及哪几种理论形式?其重要内容是什么?所谓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鉴定标准。它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前者相信,假如人们想要达成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假如我们想的。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它们都相信,假如道德不是以自己声称的方式而存在,道德最终将失去它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动力。1 5.什么是非结果论?它涉及哪几种理论形式?其重要内容是什么?所谓非结果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行为的道德性就远不是单纯从结果的方面就能讲清楚的,道德必须被置于一个比结果高得多的层面来理解。这就意味着,非结果论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着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一般认为,宗教的 圣谕论 与康德的“义务论”,是这方面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前者是指这样一种伦理学理论,即它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后者则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1 6.请谈谈在美学上“客观论”和“主观论”的重要区别。在关于美的性质的论述上,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主线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与客观论对立的要达成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可认为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 此外一种见解是主观论,它坚持,美从主线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答出其假如说,审美客观论在历史上是与理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审美主观论的理论基础就重要是得之于历史上的经验主义。自体谟以来,随着着经验主义越来越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审美主观论也越来越在美学家中流行。1 7.试述道家结识论的内容。(1)在“为道 与 为学”两种认知途径中,道家更强调前者。(2)为了“体道”,道家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两种神秘主义认知方式。在结识的性质和局限上,提出从“生有涯知无涯”到“言不尽意”,主张超越语言和结识的界线,直抵宇宙大道的自身。1 8.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文字教材介绍了三种当代艺术哲学中著名的艺术定义:(1)家庭相似论:是指艺术像一个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个可观测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品来看待,是由于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中任何两种即可)1 9.请谈谈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说.根据人之觉解的限度不同,冯友兰将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分为由低到高的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2 0.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所有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假如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所有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统”说则是其所有学说的理论归宿。三、分 析 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特别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规定在800字以上)第一题:存在与惊讶存在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世界存在着,山川鸟兽存在着,你和我存在着。存在似乎是明明白白的。世界万物存在着,这话在我们听来平淡无奇。然而,存在并非永远这 样平淡无奇。一个饱受折磨万念俱灭的人,偶尔登上一座山丘,山川和蓝天在他眼(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平常情感影响,与一切 前次第展开,他忽然为一件基本领实震惊:这世界存在着。世界原可以不存在的一一但居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着。“T。be o r n o t t。be”“存在还是不存在”刹那间成为问题。哪个有灵性的孩子不曾有一次为这同一事实震惊并感到迷惑?原可以主线没有世界,原可以主线没有我这个人。而一个活生生的我居然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死的思想于是一道涌现。难道一颗活跃的心灵竟会忽然停止,再不清醒,再不清醒,再不面对这碧树白云?也许,父母朋友会记着我。但整个人类最后也要归于乌有。人们喜欢把希腊称作人类的童年。各个文明之始,当然都是童年。但相比之下,希腊人似乎更天真好奇,更富蓬勃的生机。居然有一个世界存在,居然有存在这个问题,震惊着希腊人;使童稚的文明充满惶惑。惶惑不一定是多疑。希腊人并不怀疑存在是事实,是第一位的事实。但他们把事实感受变为问题,并投入他们的心智来接受问题的挑战。存在会变化吗?假如认可了变化,岂不就认可了消逝与虚无?在存在之外,尚有什么?可以说“(还)有(虚)无”吗?这是语言的矛盾还是事实的矛盾?有没有摆脱了无的有?有没有超过变化的存在?火?理念型相?能量?思想?神明?到底谁是永恒?总之,存在问题一方面是一个活生生的问题,这引起了希腊人的无限惊愕。在把握、进一步、了解这一惊愕的过程中,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原初解释.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通过这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问题的见解。问 题1:我们把古代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叫做“宇宙论”,它第一次系统地对自然或存在自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对于存在的见解各有什么特点?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吗?问题2:教材把对存在的本质的研究(即“本体论”)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是论”、“在论”和“道论”。从个人感受来说,你赞同其中的哪种形式?理由是什么?第一题答题思绪:1 .古希腊宇宙论又称自然哲学,它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了四种立场:伊奥尼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水、“无定”、气、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多(数),爱利来学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一(是者),元素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根、种子、原子)。初期自然哲学家的奉献是巨大的:一方面,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无疑启动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另一方面,他们研究的哲学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是者”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再次,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辨特点,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辨特点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思维传统。一一摘自陈嘉映著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又可叫做“本根论”,它有气论、太极阴阳论、五行论和缘起论等形态。一方面,最大的 特 点 就 是 强 调“变化”,这 在 各 派 学 说 中 都 有 着 十 分 清 楚 的 表 现,而古 灵 的 精 神 家 园 寻 找 安 身 立 命 之 所。与 这 两 种本 体 论 形 态 不 同,属 于 中国哲学传统的“道希腊宇宙论是明显存在一个“不变”的 层 面 的;另一方面,由于强调“变化”,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再次,由于强调“变化”中国古代宇宙论也不认可在这 个 世 界 之 外 有 什 么 此 外 的“发明者 或者人格神,而是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 是 一 种 难 得 的 无 神 论 传 统。但 中 国 古 代 宇 宙 论 的 缺 失 也 在 这 里。正 由 于 强 调“一切皆变“,而 不 像 古 希 腊 宇 宙 论 那 样 认 可 存 在 一 个“不变”的 层 面,所以中 国 古 代 宇 宙 论也就缺少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这 是 这 类 宇 宙 论 的 最 大 缺 陷。2 .所 谓 本 体 论(On t。1。g y),即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 学问。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这是从“是“、”在、无 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教材上称之为“是论”、“在论”和“道 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也是本体论之 为 本 体 论 的 最 重 要、最 核 心 的 内 容。由于“是论”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 的,逻 辑 必 然性就成了“是论”所演绎 的 哲 学 原 理 体 系 的 真 理 性 的 依 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 的 概 念 论 哲 学 也 成 了 西 方 哲 学 上 的 一 个 悠 久 的 传 统。从“在”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是”的 角度来理解“存 在(B e in g)的 内涵,就 是 所 谓“在 论”。“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它 的 作 用 事 实 上 有 两 个:一 是 重 新 清 理 存 在 的 地 基,以“在 者”超 越“是者”,这对 于 建 立 更 加 完 整 的 经 验 性 知 识 体 系 具 有 某 种 间 接 的 范 导 作 用;二 是 面 对 当 前 科 技 异论”并 不 认 为 存 在 优 先 于 非 存 在,它 认 为 存 在 是 一 种“惚 恍”的存在,是“非 有 非 无”的,是既“空,叹”不真空,,的 是 一 切皆变 的。3.陈 述 自 己 喜 欢 的 某 种 本 体 论 形 态 并 阐 述 理 由(略)。第二题:人 但 是 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法 国 哲 学 家 帕 斯 卡 说:“人 只 但 是 是 一 根 芦 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 思 想 的 芦 苇。用 不 着 整 个 宇 宙 都 拿 起 武 器 才 干 毁 灭 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 了。然 而,纵 使 宇 宙 毁 灭 了 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由于他知 道 自 己 要 死 亡,以及宇宙对他 所 具 有 的 优 势,而 宇 宙 对 此 却 是 一 无 所 知。因而我们所 有 的 尊 严 就 在 于 思 想。”中国哲学 家 冯 友 兰 说:“宇 宙 间 若 没 有 鸟 或 蜂 蚁,但 是 是 没 有 鸟 或 蜂 蚁。但宇宙间若没有人,则 宇 宙 间 即 没 有 解,没 有 觉,至 少 是 没 有 较 高 限 度 的 觉 解。宇宙间若没有人,则 宇 宙 只 是 一 个 混 沌。朱子引某人诗云:,天不生仲尼,万 古 常 如 夜。此以孔子为人的代表,即所谓 人 之 至 者 我 们 可 以 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问 题1 :根据上面两段话,谈 谈 思 想 对 于 一 个 人 的 重 要 性 究 竟 在 哪 里?问 题2:结合教材对哲学价值的描述,谈 谈 哲 学 是 如 何 促 进 人 的 思 想 发 展 的?化 的 严 酷 现 实,重 新 强 调 精 神 价 值 和 艺 术 的 作 用,以“在者之在 超越 是者之是”,为心第二题答题思绪:1 .无论是帕斯卡还是冯友兰的话,都说明了,对一个人来说,如以物质性的存在(肉体)漠和野蛮生活的熏陶,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他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他和其他动物、和自然界相比,他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只有人的思想才使得人变得高贵起来。那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就是人的“觉解这从人类发明的哲学这门富有思想探索性的学问上就能看得出来。在哲学研究领域,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通过进一步探讨那些支配人们思想的先决条件,研究、阐发和揭示潜臧于人们的平常用语之中、影响着人们对这些用语的使用,并进而渗透到人们的结论中、左右着人们的信仰和行动的初始的假定条件。比如说,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谋求科学的全体统一等等。2.哲学除了对科学具有上述促进作用外,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也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重要作用。哲学通过对人类思想的促进,同时也就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也提高了人类自身的尊严。第三题:失而复得的人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起了他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推测他很也许是那个消失的孩子。那对在家门口停住了脚(也许由于别人止住了脚步)。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忽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踌躇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父母则由于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了一场。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便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 选 自 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性?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问 题 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第三题答题思绪:1.自我的特性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从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分析故事中的父母和失踪儿子的相认通过。父母找到了那人(细节被省略了,而我不想凭空捏造),觉得还认得他。但那人通过荒2 .由此我们可,以接着分析自我的本质问题。按照教材的介绍,支持自我存在的理由可以归结如下咱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拟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之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连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自我当然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自我必然是存在的,那些反对自我存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3.但 是,我们也可以接着分析:通过了那么数年的分离之后,这个失踪的人还能和他的父母建立本来的那种密切关系吗?他的“自我”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会不会接着回到荒漠中去呢?在“他毫不踌躇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的时候,可不可以说是先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的一种交会?但这种交会又能延续多长时间?同学们不妨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第四题:“考试不能作弊”在某种意义上,“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怎么认定这种行为的非道德性呢?这里有两种思绪,虽然结论是同样的,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一种思绪是说:老师假如发现我作弊的话,他将判我的这门课程的成绩为零分;或者,假如这种行为蔓延开来的话,那么,考试最终就会变得形同虚设,以 另一种思绪是说:“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假如你违反了“考试不能作弊”这样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的话,你事实上是在对大多数人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并且在理论上被证明是合法的这种基本的道德原则进行挑战,而这既是不道德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因此,即使没有一个人事实上作弊,作弊这种行为也仍然是错误的。问 题1:在对“考试不能作弊”这个道德原则所做的分析中,以上两种思绪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道德理论?各自的利弊是什么?问 题2:你批准以上的哪种思绪?理由是什么?第四题答题思绪:1.第一种思绪代表的是其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第二种思绪代表的是义务论的道德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各有利弊。同学们可以先讲清楚何谓功利主义,何谓义务论,然后再对比它们的利弊长短。2 .简述自己支持哪一种理论并说明理由(略)。请注意:回答问题时定要结合“考试不能作弊 这个道德准则来进行叙述,同时以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亲身体验为最佳。第五题:苏格拉底的困境致主线起不到考试本来应当起到的作用。所以,考试不能作弊。假设你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履行你所确认的职责,寻求做对你的同胞有益的事情;又假设,你的很多同胞都不喜欢你和你所做的一切,甚至把你当作是危害社会的人,尽管事实上他们并不能证明这一点;进一步假设,你被一个与你同等地位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所控告、审判,并被判处了死刑,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你有理由认为是相称不公正的方式进行的。最后,假设你正在监狱里等待处以死刑,你的朋友为你安排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逃往国外,并且保证他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贿赂,在你逃跑时绝不会有危险。假如你逃跑了,你就能活下来,你妻子和孩子的处境就会好些,你的朋友也可以再见到你。人们普遍认为你应当逃走。那么,你是否应当运用这个机会呢?摘自弗兰克纳著 伦理学 这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假如你面临苏格拉底的困境,你会怎么办?试从伦理学的角度,从正反两种也许性,分析一下自己采用某种行动的理由。问 题1:你决心运用这个机会逃走。那么,理由是什么?问题2:你决定放弃这个机会,甘愿赴死。那么,理由又是什么?第五题答题思绪:1 .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明自己逃跑的理由。请注意:以上两个问题都要I可答,要考虑两种也许性;回答问题时定要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和亲身体验,也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伟人的故事;同时要善于运用文字教材所介绍的道德理论。不能脱离书本自由发挥。2.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义务论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甘愿赴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