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pdf
2022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整理 的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求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2、通过师生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尝试自己归纳计算法则,初步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有关的分数除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分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引入计算也可以如此有趣!1、初步感悟: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齐声:中秋节!)对,中秋节!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能和六1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一定是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据我所知,昨天和今天来自南京市各个区的多位数学老师到咱们学校借班上课,我只是其中的一个。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天共有多少老师来上课?(学生议论纷纷;师:多了,少了,差不多了)这样吧,老师提供一条信息:我来自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众多老师中只有我一人是咱们区的老师,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下能知道共有多少位老师到你们学校上课吗?(学生们迅速回答出有1 4位老师。)2、创设情境:前面提到中秋节,这可是我们中国人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风俗?(生:吃月饼;晚上合家吃团圆饭;赏月;吃石榴)其实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大家并不在意晚上那顿丰盛的晚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人们的心,对吗?那首歌唱得多好呀: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不,陈宇的爸爸也匆匆往家赶请看屏幕。出示例题:陈宇的爸爸在郊区工作,中秋节要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从单位骑摩托车到家要1 小时,骑了 18千米时发现用了小时,爸爸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反思与探索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过于理性、抽象、过于繁难或简单、脱离生活的数学课都会令其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虽然他们已经习惯于面对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就能解决问题。但常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组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逐渐拉开与数学的距离。其实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的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枯燥的计算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学生从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有教师对他们的一份尊重与信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开头设计的猜一猜环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却并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提供一条信息,我一人,占这次上课教师人数的,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学生可以用整数方法解答,同时这一个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分数除法的算理,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埋下伏笔。而利用中秋节巧妙引入例题,既合情合理又自然有趣,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了X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1、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2、引导估算:(在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后)出示完整的线段图提问:这个线段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看图,估计一下1小时行多少千米?怎么能看出来?说出你的想法。1小时行?千米小时行?千米小时行1 8千米(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从图中能看出,全长是1 8千米的三倍多一点,估计爸爸1小时大约行五、六十千米。)3、探求算法:这只是估计,究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具体算一算,算过后可以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4、交流分析:1、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有以下几种算法:a、1 8 3 1 0 =6 0 (千米)先 求1份即小时行的,再 求1 0份;b、1 8 0.3 =6 0 (千米)把小时化成小数0.3小时;c、1 8 (1 0 3)=6 0 (千米)先求总长是已经行的路程的几倍;d、1 8=1 8=6 0 (千米)利用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直接乘除数的倒数。2、让学生充分阐释前几种算法的算理。3、教师重点引导方法d的证明与理解。指出:同学们阐述了用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错。而这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1 8 =1 8=6 0 (千米)你是又根据什么来列式的?(板书:速度=路程时间)与昨天学习的知识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追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转化成乘法来做?A利用线段图说明算理:学生先看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从图上看,1 小时是小时的三倍多一些,1 小时行路程的也是1 8 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体说是倍。)接着出示:线 段 图(屏显:三 个 18千米闪动。)1 小时行?千米小时行?千米18千 米 18千 米 18千米B用其他方法验证算理:谁能用其他方法验证?用方法a、18310和方法c、18(103)说明。师随即板书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18(103)=18=60(千米)5、对比说明:同学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实际上这也是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那么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好?,谁能证明自己的方法更简便,说出其它算法的不简便?(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注意设置矛盾)6、归纳算法: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们能归纳一下吗?反思与探索在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但计算方法的得出决不应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也不应是机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上。会计算并不难,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才是难点。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每个学生的表达,爸 爸1小时行?千米学生面对这个具体的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算法,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板书,积极鼓励,适时引导: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个答案,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究竟每种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种方法更合适?1 8 =1 8=6 0 (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备的哪些优点?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应用中提升我们喜欢做这样的练习!(在完成两组基本练习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下面的一组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你能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估一估,再算一算。)(1)妈妈想为中秋节的晚餐添一道菜螃蟹,她在农贸市场选中的一种螃蟹,用9 0元可以买千克,妈妈带了 1 2 0元,够不够买1千克?(学生们估算后又通过计算得出1 2 0元不够买1千克。但很快就有学生说:老师,妈妈可以只买1 2 0元的螃蟹呀;还有学生说:妈妈可以还价说不定就够买1千克呢!)(2)为迎接2 0 xx年十运会,张伯伯所在的工艺品厂赶制一批纪念品,张伯伯用小时做了 2 0件,想想他1小时能做完3 0件吗?(3)国庆长假期间陈晨要去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三口开汽车从家出发,小时行驶了 5 0千米,已知陈晨家到爷爷家有1 0 0千米的距离,他 们1小时能到达吗?(有学生这么估算:1小时的就是1小时的一大半时间行了 5 0千米,剩下的时间肯定行不完另一个5 0千米的。接着有人反驳:如果剩下的时候里他们加速,也 许1小时就可以到达爷爷家。又有人补充:那可要注意安全呀!)反思与探索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思考和应用。我们的数学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拓展练习中提升对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才能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看着学生们主动而开心地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轻松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感觉真的很欣慰。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 数学课程标准 提倡的基本理念。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一-比较-一抽象-概括”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协调互动,形成了民主、融洽、开放的课堂氛围。1、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了数学的亲切,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课堂的学习活动主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在原有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从而保证了学生充足的动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3、解决问题策略上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各小组的学生探讨用不同的方法求汽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结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被打开,于是想出了许多种的解决方法,实在让我感到欣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4、能在正确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实施“猜想-一验证”,从而让学生又一次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和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意识和能力。5、重视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解决问题。本课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形式多样,学生练习有兴趣,练习效果好。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3这是一节普通的计算课,为的是以平常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研究怎样体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认为,一节课,无论它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华丽也好,朴实也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的技能必须得传授下去。这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课内和课后的学生反馈可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2、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获得?就是过程与方法的实施。这需要老师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活动。我把例题的数据改 成,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切入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从旧知迁移、转化到新知的可能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最优化。这节课学生在一系巩固练习中充分体会到分数除以整数的最优计算方法是转化成乘这个分数的倒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并不是单独存在,它其实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更不能简单地以为它代表着德育教育。本节课,学生有困惑、有惊喜、有自豪、他们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喜悦,这才是数学课的魅力所在。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4 分除以整数,这课时其实上的相当失败。这一节课最主要就是要学生经历总结规律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含义,难点是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复习导入,分数乘法,说出各数的倒数。这一部分存在的问题时,分数乘法的练习量有点过大,在说出各数的倒数,我重点放在如何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在教科书上出示的例题中,通过把4/5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几分之几?我给学生准备好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我已经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5份。学生很容易就能表示出4/5,也列出算式,4/5除以2。但是在折纸部分,存在两个问题,同桌小组合作折纸,有点流于形式,同桌之间交流较少。折纸结束后,我给学生留的说一说的时间比较少,我应该让学生多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纸的?通过折纸过程,如何写计算过程?我引导的太多,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引导学生理解4/5除 以2,就是把4/5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相当于4/5的1/2.在这一部分,我认为应该在导入部分,增添,说一说5/6乘以6/1的意义。这样学生再通过折纸就可以容易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算理。这也是设计中最失败的部分,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意义,其实有一些淡忘了。通过三次折纸,观察两个算式,总结计算方法。其实在归纳总结这一部分,我发现其实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发现一些规律和计算方法的。我对于这一部分,通常是在少部分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先让学生齐读,再找出关键信息去理解规律,再通过举列子巩固找到的规律或者计算方法。这一课时时间也没有把握好,导致后面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够。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言简意赅的说自己的问题是,引导太多,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预设中,应该更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时候还是要多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后续我会在练习讲解的时候,再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思维过程中建立表象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分一分、画一画,理解4/5和1/2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结果2/5是怎样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 2/5的表象,既可以表示4个1/5平均分成2份,也可表示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经为后面算理的概括,提供了第一手、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出现“如 果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让学生用上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4/5 +3。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让学生真正地从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其实也在渗透着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方法上的比较只是为了在方法上的取舍。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堂作业的反馈,本人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一、除号变成乘号,但除数没有变成它的倒数。二、分子和整数直接约分,计算。三、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它的倒数,然后约分计算。要针对以上错误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6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本节课为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先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习。从整数除法迁移到分数除法,在例题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时,我创设了折纸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我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操作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让学生折纸,在折纸时学生出现两种折纸的方法。一种竖着折,即平均分成两份;一种横着着,即转化为求这张纸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在共同交流的同时,我有意识的选择竖着折的这种先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分子除以2;再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再请学生上前讲,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我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在用不同方法解决了问题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说明理由。然后出现除数3的这种,按第一种方法做,行不通;按第二种方法能够顺利解决。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学生感知第二种方法是最优的选择。虽然本节课学生明白了意义,知道了算理,达成了目标,但本课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以及学生展评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总结方法及优化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时,让学生具体说说错误的原因,不要急于进行下一阶段内容。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7 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学习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基础保障,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交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整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上台展示,自我总结,发现方法,其中必要的操作是比不可少的。本节课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将实验中的图与式子对应起来,通过图形,学生直观感知了“4/5 +2”可以表 示 为“4/5里有4个1/5,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5,从而理解计算方法。同时也直观感知了 4/5 +2就是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以理解为求4/5的1/2是多少,即4/5 X 1/2,真正理解“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由于理解算理,学生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法则,课堂上表现在学生顺利完成4/5+3 的计算。整节课,孩子们情绪比较激动,课堂纪律不太好,讲解的过程缺乏详细,只会照板书读下来,对于质疑环节,孩子们不太会提问,这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加以锻炼。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8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突出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在重点的学习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难点教学时通过图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透彻地理解算理,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诱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 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然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猜测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再集体验证计算方法;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直观认识中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从而学生领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意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维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高。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在情境中笔算、解决问题、思维拓展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不仅在计算中巩固并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且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整堂课我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中发现知识;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计算,使学生在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认识中解决问题,领悟知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当学生总结出算理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强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9我所执教的 分数除以整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3 0 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单位,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计算。关键: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此外,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还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倒数的知识,商不变性质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必须找到学生思维的起点,找到知识的来源。由此我制定了适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法的设计思路知识落实点:1、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的尝试,体验解决问题,多样性。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情感渗透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一一发现一一验证一一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意识。计算教学,把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样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机械模仿练习,但当我们给以一定的情境时,使问题生活化,用生活中的经历来学习数学,来理解推导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程改革理念在计算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0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 新课程标准要 求 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生活化”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2、解题方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 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 5 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 种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第 5 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习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3、师生交流“情感化”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2)优 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n出示这样一组信息:出示:一只小鸟小时飞行12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吗?(师生一起画出线段图)求小鸟1小时飞行多少千米,算式怎么列?这是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1、12+怎样计算呢?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方法:(1)12=120.2(这是转化成整数除以小数进行计算。)你还能否根据线段图发现不同的解法呢?(2)12X5(这是根据线段图理解的。)为什么乘5?能在图中解释一下吗?(3)12+1X5(说出这种做法的同学是班上一个比较认真的孩子,看的出她很动脑子,但是解释的并不是很清楚。)(4)(12*5)+(X5)=60(这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的。)师:从计算上面来看似乎第二种算法最简单!这时有学生举手说:我认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除以他的倒数!(我看的出来他在课前已经看过书了。)师:对,你真聪明,大家从刚才的第二种方法也能看出来,12 二1 2 X 5,那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在来看例题。教学反思:课堂的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从书本例题开始讨论,而是从一个除数是几分之一的简单例子推想出结论,在让孩子们来考虑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们能真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让学生们的思维有一个缓冲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整数除以分数的一般计算方法中。以这样的教学,我相信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2 分数除以整数 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结合我的科研课题 在小学教学中探究方式的研究 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在我们组共同后于周一第五节课,我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教学任务。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三种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本节课欠缺的地方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仍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板书不够工整。在以后的教学中,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定有成效。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 3我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创设的情景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学生的自主探究。首先,我用画图示意:把 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了 1 0份,然后取其中的9份,问得到的是多少米?学生回答了 9 /1 0米 和 0 .9米 2种答案,接着我出示问题:把一条9 /1 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开始画图或演算。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能把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后还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生 1:9/103 =93/1 0 =3/10(米)生 2 :91 0 =0.9 0.9 3=0.3(米)生 3:9/103 =91 0 1/3 =3/10(米)生 4:9/103 =91 0 3/1=3/10(米)生 5:9/103 =2 71 0 27/109=3/10(米)师生共同分析每一种解答方法,师:谁能说明方法一的理由?生1:9/1 0表示有9段,所以把9除以3,得到每一份是3 段,也就是3/10;生 2 :为什么1 0不要去除以3 呢?生 3:因为1 0表示的是整体;生4:因为1 0表示的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 1 0份,我们在平均分成3 份时,整体还是被平均分成1 0份的,所以分母不变。(同学们在讲解的时候,老师随着画出了示意图。)随着图示的演示,同学们都表示能理解这种方法。师:谁能解释第二种方法?生:因为我们没有学过分数的除法,但我们学过小数的除法,所以我把9/1 0化为小数,这样我就会做了。师:很棒,你们已经能通过恰当的转化利用我们学会了的内容来解决还不会的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师:能解释第三种方法吗?除法怎么会变为乘法的呢?生1 :我们在把除法变为乘法的时候,同时把3 变为了它的倒数。生 2 :为什么9 /1 0就不变呢?你的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呢?李响:因为把9 /1。米平均分成3 份,每一份就是三分之一。生还是不很明白,黄钺虎:因为把9 /1 0米平均分成3 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9/10的 1/3,9/10的 1/3 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9/101/3,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这个乘法算式的含义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这样转换。(在同学讲述的时候,老师在线段图上示意,帮助学生理解。)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转换过程中,哪些是要变的?哪些是不能变的?生:除法变成了乘法,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而被除数是不能变的,只要照写就可以了。师:谁能解释第四种方法?大家都说是巧合,是凑出来的。我示意同学们让这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这位同学说,他看到平均分成3 份就去乘以3,结果发现不对,因为从图上看出结果应该是3/1 0,后来想到2 7/1 0 只有除以9 才可以等于3/1 0,所以就除以9 了。(学生受到分数乘法的负迁移影响,这种迁移又和图形上的理解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了?学生采用了杜撰的方法。)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这名同学懂得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师:第 5 种方法我们今天不解释,等我们学完了后面的知识再来研究这个方法。我还没来得及往下讲,文盛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你看7/1 3 3,用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就行不通了。老师和学生一道验证,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分子除以3 得到了一个无限小数,第一种方法确实行不通;那第二重方法呢?同学们在实际计算中,又发现了 7/1 3 也不能化为有限小数,因此大家都同意文盛同学的看法,这个题只有用第三种方法来解决最合适,老师示意同学们用第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在同学们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李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当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可以得到一个整数时,第一种方法简单;当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结果不是整数时,第三种方法简单。师:你们真的了不起,不仅学会了方法,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反思:首先我深入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从苏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细致地理解了转化和把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联系起来的教学思路,因此,我联想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分数的认识和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由于我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分数乘法运算的理解,因此我认为我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联系起来。同时,我又看到了一篇教学反思上,写到学生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解决,我认为也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它的出现说明了学生学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想到这里,我决定对教材的情境加以修改,因为教材中出现的6/7是不好转化为小数的,它将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我还看到了 一位老师借助分毛线的实物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但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要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度了,因此,我想通过线段图又和实物紧密联系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线段,并演示得到了 9/1 0米的过程,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唤醒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储备了的知识,由于我的精心设计学生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通过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每一种计算方法和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而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对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用实例说明优与劣的原因所在,让大家心服口服,还有的则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我觉得他们是了不起的。就算是学困生也都借助图形语言理解了问题的答案,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正确的,但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找到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所以我感觉这样的课堂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在收获。而我所做的就是对问题的设计和对细节的引发思考。当然,我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是不是每个问题都给所有的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肯怕是没有实现的;还有,学生出现的第5种方法,我没有及时给学生明确的答复,他们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不会不理解甚至还会在练习中采用呢?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14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一文支持一种观点:没有人能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数学课上老师”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而学生依旧是“剪不清,理还乱”,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尝试另一种途径: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有这样一课 分数除以整数,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推导过程中,教科书以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也许是线段图总是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对它没有太大兴趣。在教学中,我插入了一个操作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自己发现总结法则,尝试着象数学家一样去不断发现探索,结合计算机课件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得到提高。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这三张纸都平均分成3份,其中两份涂上阴影,(1)把第一张纸的2/3,平均分成二份,怎样折,每份是原来这张纸的多少?你能列出算式,并根据折纸求出答案吗?(2)用折纸的方法求出2/3 d i v i d e;4、2/3 d iv id e;6的答案。(3)在折纸操作中,你发现除法算式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在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议的基础上,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个法则不是教师讲解的,不是书本提示的,而是同学们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借用已有经验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看来每位学生都有成为数学家的天份,就看教师能否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符号的内涵。同样也是“做数学”,我校张秋菊老师的一节“角的度量”课,更让我体会到“做”的重要。她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呈现方式,在“做”数学中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本节课原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告诉学生什么是角,再教给学生如何测量角度的大小,最后告诉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旧教材老师教知识,教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张教师转变了教材的呈现,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学习的方法,知识的生成。张老师在教学从“用扇子折角”开始,带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生成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的这种现实情境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上的现实。面对着情境中已生成的数学问题,老师并不忙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一次次折角中知道9 0 d e g;4 5 d e g;3 0 d e g;1 5 d e g;角。再试着折一个角,学生在求解遇到了困难,此时用电教媒体来解决角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求解的过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体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