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互联网价值体系构造.docx
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互联网价值体系构造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互联网价值体系的构造中国交易商协会区块链培训班上的授课发言陈玉京 一、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场景层面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优势充当领跑者近几年中小银行转型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但是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以传统金融的思路无法破解的,比如向投资银行的转型。传统信贷思维是依赖于物质资产抵押和大企业担保的,投行思维则是注重于企业和所在行业本身的成长性(这种企业基本上都是轻物质资产的,人力资源和商业模式是它们最重要的“资产”),两种思维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以至于现在很多银行的投行部门陷入了业务审批无人敢负责、业务量始终上不去的困境。再如向数字银行的转型,现在只是把传统银行的一些产品搬到了网上,但是线上运营的特点和线下并没有很好地对接起来。很多互联网创业企业必须经过的烧钱模式是传统银行无法接受的,而真正能发挥银行优势的新模式又找不到,以至于很多银行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数字银行等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并没有创造出多大的效益,甚至在领导眼中成了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部门,陷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困境。事实上,银行有别于普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越性(众多的网点资源、民众长期信任的支撑、金融同业的相互支持等)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不积极想办法利用这些优越性的话,普通互联网金融企业就会后来居上,银行倒成了“追赶者”和数据资源的劣势方,这是很可怕的。中小银行必须利用区块链金融产生的难得的机遇,迅速调整思维,占领旅游、养老、医疗、社区消费以及其他和民生相关的领域。投资银行和数字银行的困境,说到底都是因为对数据的记录、整合、分析和应用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而这些正是区块链金融的强项。目前,以线上生活场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科技正在不断深化,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在经营“长尾”客户的同时,顺手把原来属于传统银行的大量中产者客户也吸引了过去。截至2017年一季度,微众银行旗下产品微粒贷累计发放额3000亿元,累计用户数突破了2000万人,距离微众银行开业时间一年零三个月。虽然80%的资金是合作银行提供的,但是这个数目还是惊人。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的普及更是快速,无现金社会触手可及,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这些金融科技的前沿阵地,已经被BATJ等占领,下一步还将有滴滴、摩拜等加入进来,传统银行的支付、存款、小额信用贷款、小企业贷款等很大一部分份额失去,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传统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挑战的同时,还面对着诸多宏观经济背景带来的难题,比如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被扭曲的利率市场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和金融企业去杠杆、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和租金上涨给其他投资带来的负效应明显、人口红利(1559岁人口数量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到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等等。这些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银行有必要思考并寻找新的战略突破点。区块链金融的出现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突破点,策略得当,利用得好的话,有可能会带来新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应用场景及其相关数据的争夺及反争夺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头戏。我们认为,银行业机构应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进展,而且要视野开阔、抱团作战,努力建立区块链金融的良好生态,从而建立有利于银行业长远发展的市场空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目前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大格局的变化和智能产业的突飞猛进,正面临一个难得的转型、融合和发展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数字化,可用经济学家钟伟最近的一次发言中提到的思想来说明:钟伟概括了即将把人类带到智能时代的四项技术: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他认为中国有老三化(城市化、货币化、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未来中国将进入后工业化、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的阶段,老三样(金融、地产和传统工业)已经很难有超额利润了,未来对于传统工业的改造、对于消费升级、对于新型城市化,都要用ABCD的技术手段,这些以ABCD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引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特别是,消费类企业及其产品及传统工业的改造、消费升级、新型城市化,特别是及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休养都密切相关,以ABCD为代表的智能产业为龙头,引导消费类企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研究宣传机构等共同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努力做好整合、提升、重构的实工夫,将有可能促使消费类企业出现一次新的变革,出现数字化、跃升式演进发展。我们认为,上述ABCD四项技术的定位是有层次性的,其中区块链对信用体系的重塑使之可能成为传统金融的变革者甚至颠覆者,进而进一步促进金融及产业的融合,因此B是龙头中的龙头;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对工业制造和某些服务行业的流程做出最大限度的改造,因此A是龙头中的中坚力量;而C、D是纯技术的、基础性的东西,将对信息、数据的储存、挖掘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A、B提供更好的信息、数据支撑。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在智能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工业4.0和服务业升级改造中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它对信用和金融服务体系的重构既是这次升级改造的重要基础,也是这次升级改造必然要产生的重要结果。也就是说,中国消费类企业利用传统资源和优势“+区块链”将大放异彩,成为数字化、跃升式演进发展的动力源泉。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应特别关注消费类企业“+区块链”,如:从打造四个体系发力,着眼建立新的区块链产业和金融生态系统。一、打造食品烟酒、衣着、传统工艺品、艺术品等各类消费品中的名优特产品,以及住房和办公休养用房的区块链溯源和消费体系;二、打造及老百姓住宿、出行、休闲、娱乐相关的名优特产品区块链个性化设计体系;二、打造及老百姓住宿、出行、休闲、娱乐相关的名优特产品物联网为基础的区块链征信体系;三、打造及老百姓住宿、出行、休闲、娱乐相关的房地产资产登记、使用权转让为基础的区块链旅游养老服务体系;在上述四个体系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时,适时推出以城乡闲置房产资源和个体的区块链信用积累为基础的数字资产(如“颐养币”),打通四个体系,进一步促进四个体系的建设。在上述四个体系的信息、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相关产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使四个体系的建设更上一层楼。数字资产(如“颐养币”)的发行技术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申请国家养老体系(包括退伍军人体系)支持注入新的资产,同时号召全社会以捐赠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式补充“颐养币”。二、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市场层面区块链将加快创造性劳动和开放性网络的深度联接个体亲缘格局的不断提升是创造性劳动得以可能的前提,同时,当代创造性劳动的涌现也在不断丰富着个体亲缘格局的内涵。曾几何时,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性才能是极少数人拥有的,因为绝大多数创造总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少数知识精英灵光闪现是创造性劳动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开放性网络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促使知识成了普罗大众拥有的普遍权利,正因为如此,创造性劳动在近年来快速增长,它和开放性网络的深度联接使个体特别是中产者的亲缘格局拓展出巨大的空间。也就是说,以创造性劳动和开放性网络为基础、以个体亲缘格局提升为目标的,新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像“病毒”传播一样大大拓展开来。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数据)的流通,从而促进了信息(数据)的资产化,其特点主要在于:一是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竭尽所能公开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数据);二是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使得信息(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三是互联网的群蜂意志拥有自我调节机制。而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可回溯、不可更改和全过程记录的特征,对于行为个体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我看来,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于金融领域,其实质就是对个体无序聚集而成的群体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出个性化金融服务和普遍性金融服务的要点,从而开发出适应于特定人群和大众人群的金融产品。区块链技术对于来自相关各个方面(如个体的购物、交通、通信、医疗、养老护理等)大数据的整合,将有助于对个体思想观念、历史经验、行为习惯、财富传承状况及生存目标意愿等进行分析和归类,便于金融机构设计精细化的产品,金融机构对基于中产者大数据的信用也增强了信心。而及此同时,中产者对于金融资源的取得及利用,直接有助于其亲缘格局的提升。这些造就的都是正向激励的革命性后果。区块链技术有可能使我们得到一种认知现实经济和市场基本属性的新的思维方式,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开放性网络价值属性的技术。区块链金融市场正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各国金融、咨询、创投机构等正在密切注视着这一市场的培育和进展。区块链技术是金融科技深化的急先锋,但区块链金融市场的培育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其难点在于突破选择。我认为,初始阶段区块链金融市场的培育应选择这样的市场: 市场空间足够大; 目前金融机构渗入程度较低; 市场主体参及者众多; 相关企业积极给予配合,联盟意愿强; 政府关注和支持。 比如养老领域,由于缺乏整体性的经济分析,缺乏对产业链上各个主体经济行为的深入理解,也就对社会相关的资源利用不完全,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判定和整合这些资源,所以尽管大家都看着未来至少二三十年内养老产业空间十分巨大,却没有多少资本愿意进入。资本进入的困难导致了养老机构及其服务的稀缺性明显,如果不解决好发展的瓶颈问题,势必在未来十年以后出现供需矛盾严重失衡的局面。在如此尴尬和矛盾的局面中突围,必须要有崭新的养老金融思路。我认为,现在正是区块链金融进入该领域的一个难得的良机,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空间,多么庞大的潜在金融消费人群啊!如果按照我关于“颐养币”(去年北大原富发表时用的是“养老币”名称)的思路来展开,即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和民生相关的若干消费金融领域,可能会有助于打通养老金融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和信息分割,促进医疗和养老结合、旅游文化和养老结合、地产物业和养老结合等行业融合局面的形成。事实上,区块链金融市场的拓展是离不开数字资产或数字货币运行的,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必然是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灵魂。这一点毋庸讳言。现代商业社会给世人带来了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那些时不时就冒出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凯恩斯通论曾经深刻分析过的人们对于流动性资产的偏好似乎越来越强了。除了必要的住房和吃喝以外,无休止地置办不动产和汽车等大件动产看来是快要过气(OUT)的行为。在个体的亲缘格局中,拥有一定的物质资产是必要的,但过重的物质资产就成了负累,特别是对于创造力旺盛的年轻人来说,轻物质资产、重精神和数字数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创造未来价值并着力提升亲缘格局的扩展性(比如结交更多志趣相同的朋友、寻找到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创业空间)更是理智的行为。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共享(分享)经济模式会有更多的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有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态势:未来各国央行的管控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在法定货币依然占主导的情况下,人们有可能会越来越看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行的数字货币或数字资产。未来可共享(分享)的资产会很多很多,比如城市办公和空置的住房、乡间小屋、养老康复和娱乐休闲设施等,数字货币或资产运行于这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有可能会成为民间合意的选择。试想,如果各国央行垄断了区块链数字资产的发行,那民间创造共享(分享)经济模式的动力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呢?更何况,从世界范围看,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竞争将可能会导致新的经济金融格局的产生,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些国家弯道超车的情况。我国作为已经形成的数字经济大国当然不能主动退出这场竞争,对于数字资产或货币的研究及其在市场中的应用不仅要抓紧,而且要努力引导并激活民间的力量才对。三、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哲学层面人类新的共识机制和信用机制有望形成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术语,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但取得某种共识以维系社会关系或实现社会治理的机制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人类社会历史上有若干共识机制,比如“礼”和道德评价、强力维持的社会制度、资本和财富的计量等。作为对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回应,去年以来我在北大原富、央行中国支付清算等电子刊物中提出了“亲缘格局”这一哲学术语(专著也已经写出,将出版),我把它当作人人皆有的、而且在人及人之间的共通性很强的价值表征,乃至于可认为它很久以来就是共识机制的一种,即取得亲缘格局的共识以维系社会关系或实现社会治理的机制,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亲缘格局”虽然人人皆有,但我更倾向于从经济金融角度来看待它,认为它是为中产者量身定做的,因为他们着眼于资产的未来,着眼于家庭稳定和家族传承,所以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加需要维护亲缘、放大格局,仅仅从字面上意思也可以看出中产者及亲缘格局确实有不解之“亲缘”。亲缘格局中包含着人、物、事、理。每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我”,时刻遭遇着“我”的世界中的人、物,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是实体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其关系之维持以及其中维持之道就是事、理。从现象学的观点看,人、物、事、理在“我”的视域里可以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彼此之间的“亲缘”使它们中的一部分在“我”的格局里不断地积淀下来,使个体的亲缘格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演化或提升,因此,亲缘格局是及“我”相关的人、物、事、理,在“我”生命延续的时间里,不断反身重构而及“我”共同组成的具有层次和境界的结构,即能够赋予“我”的生命以意义或价值的人、物、事、理所构成的格局。每个人终有一死,所以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在有限中满足,有的在有限中追求无限,这就使得亲缘格局在存在过程中具有变动不居的性质,但是在某一时间段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亲缘格局最大的特征是人人皆有,而且不光是人活着的时候有,死后也可能有。人活着的时候日生日成的亲缘格局,如果死后仍然对其他人的亲缘格局有影响,就继续维持着它的存在。亲缘格局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模糊性,它不光是对“他者”是模糊的,对“我”本身也是模糊的,因此,说明亲缘格局是如何导致共识达成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靠亲缘格局是可以达成某种共识的。比如中国古老乡村社会的宗亲关系是“我”的亲缘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凭宗亲的亲缘就可以实现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的互相帮助,而在这些“红白喜事”中宗亲族人的参及度又及主角及其家人的亲缘格局(财富、威望、人脉、名节等)有关。我们以往只是笼统地说亲缘格局的某些生成因素(财富、威望、人脉、名节等)使人们之间产生了某种共识,但到底哪些是主导的因素,其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无从得知。21世纪初迅猛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帮助实现亲缘格局的评估,进而实现亲缘格局共识机制的明朗化。也就是说,这些技术的应用将给区块链对数据的整合应用如虎添翼。我们设想,区块链整合的数据是交互生成的,系统内所有经济、社会场景的相关方都参及其中,而且全过程记录的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原始特性(不可更改、可追溯)得到了保障。区块链数据可以由个体私钥掌握(可以自主择时交付、定向交付自己的信息数据),是对个体贡献可以进行奖励的,经济、社会的主体在交付自己信息的过程也是不断建构自己信用的过程。因为区块链数据的以上特性,对“我”及“他者”的亲缘格局的评估将会具有比较大的可信度,因而使我们可以汇集海量的关于人们亲缘格局的数据,进一步提炼出亲缘格局的生成因素,从而研究清楚亲缘格局共识机制的形成机理及具体过程,这些对于社会治理新机制以及经济金融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在互联网化、大数据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社会里,中产者的亲缘格局本身就是数字资产,一种已经可以进行量化的信用资产,可以随信用的增加而不断增值的资产。从凯恩斯所说的“信用状态”来分析,就是中产者的个人信用以及他们所在企业、机构的信用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家和金融机构依靠法律或政权的强力而取得或实施的信用将会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大数据和区块链主导的分配模式将逐步取代利益相关者之间依靠法律契约或政权强力分配金融资源及其收益的模式。如果真能逐步推进这样的分配模式,则马克思的理想(每一个个体都消除了异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有可能在数字世界中实现,即“宙合”资本运动之道(“宙合”一词来自于管子,我把它借用来表示个体亲缘格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总和,这是中国思想传统一以贯之的思维,即任何价值表征、语言内涵都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才有意义)有可能将大行于世。四、西方经济金融理论颠覆者(马克思、凯恩斯到明斯基)及数字货币革命的必然趋势最近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到了“明斯基时刻”,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对明斯基经济金融理论的关注,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海曼·明斯基对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的思想在其195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就已经有过阐述,之后的四十年研究生涯一直专注于这个论题。他发展的是凯恩斯的主旨,而一直对所谓凯恩斯主义特别是打着新古典综合旗子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表示质疑。他的理论是“投资的融资理论和经济周期的投资理论”。强调现代投资是昂贵的,必须获得财务融资,融资导致了结构脆弱性。在经济上升期,获得利润的企业和银行变得更加乐观,财务结构的风险加大。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在金融机构间不断变着花样玩着互相抬轿的游戏,更巧妙地应对监管当局的规则及管理制度。随着经济不断升温,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抑制风险,由于企业大量依赖短期融资,借款者面临高昂的负债成本。投机头寸和庞氏头寸越来越充斥市场,金融资产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直到金融体系崩溃的那一时刻(即所谓“明斯基时刻”)的到来。我们认为,从马克思、凯恩斯到明斯基对金融资源分配及其后果的探讨,都是基于他们对人性、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制度的清醒认识,他们的理论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马克思和凯恩斯理论上的关联,我在中国支付清算的一篇文章中已经阐述过了。我现在要强调的是他们的理论和我的亲缘格局论的关联。资本主义传统体系的优越性是显然的,它运行了五六百年时间,造成了现代经济发达和物质繁荣的局面,但是从马克思以来对它的批判力量在不断增长,当代学者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强了,比如英国前央行行长默文·金写的金融炼金术的终结、明斯基写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托马斯·皮克迪写的21世纪资本论等等。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语言做一些改造和延伸。1、由于资本家人数少,他们榨取的剩余价值不是用于消费,可以认为全社会的消费主要是工人完成的,也就是:C=C。+W(C。是前期消费延续到即期的部分,W是即期工资)2、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都用于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也就是:I=I。+(I。是前期投资延续到即期的部分,是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的思想,C和I是很难实现平衡的,因为(C。+W)基本不变,维持在最低水平,而( I。+)则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群众的贫困和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凯恩斯提出的资本边际效率、动物精神、信用状态等,对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说得清楚,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且其理论扩展性很好,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能从凯恩斯引伸出自己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和“动物精神”展示了资本家对风险的认识和自觉把控,“信用状态”分析了资产拥有者主动负债的资格和即期、预期的市场环境,这些都是金融资源分配中必须考虑的复杂内容。他主张食利阶层应逐渐消失,表明了他关于金融资源的分配应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观点。凯恩斯长期战斗在经济金融一线,对金融市场特别是投融资的实际操作非常熟悉,他的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明确把货币作为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并把它纳入到具有流动性溢价的自有资产的范围中。他用资产预期总收益Q-C+L 参见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Q-C是资产的准租金减去存有成本,L作为自有资产的流动性溢价。这一简明的表述讲明了企业现金流、资产预期收益和负债成本以及资本化过程,特别是对流动性溢价L的描述说明了金融经济环境中资产价格变动的生动性和复杂性比如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萎靡,房地产“去库存”不仅不降价,反而在若干一、二线城市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涨价,涌现出一批新的“地王”,简单分析就是拥有金融资源的那些单位不在乎负债的成本C,他们把房地产的流动性溢价L看得很重。流动性溢价对投机行为的分析很到位,从而也更好地说明了人们攫取金融资源的主动和贪婪。凯恩斯的通论说清楚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且主要在于投资需求的不足。普遍低迷的投资环境会造成资产抵押价值的不断下降。凯恩斯开出了国家资源介入的药方,但是他没有看到或者不敢明确指出的是:国家机构是由具体的个人和小集团组成的,他们的利益诉求使得金融资源会以国家信用的名义被滥用,导致了金融资源更加不透明不公平的分配。其结果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虽然发达国家都打着凯恩斯主义的旗号干预经济,金融危机更加频繁地发生,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实际上,明斯基的药方(如央行主动操作、政府提供就业机会等)的效力也非常有限。在马克思、凯恩斯和明斯基的基础上,我们要利用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对西方经济金融理论进行改造,比如基于亲缘格局论的数字资产的提出,就是要改变西方传统理论中“见物不见人”的重大缺陷,从“人”的价值推出其他一切事物(包括商品、资本、货币)的价值。数字资产对应的是中产者一生的整体价值,不同于以往经济学关于人的生命周期中挣钱的波峰波谷理论,人的一生都在创造和数字资产对应的价值。如果和亲缘格局论强调的家族传承观念结合起来,则数字资产更是和人的代际传承的财富(价值)相对应。也即,上文中马克思理论模型中的C和I变成了这样:C=C。+W+i*K(V1,V2,V3,.)(C。是前期消费延续到即期的部分,W是即期工资,i是即期利率,V1、V2、V3等是各种在亲缘格局中的价值表征,整合在数字资产K内)I+K。(V1,V2,V3,.)=I。+K(V1,V2,V3,.)(I。是前期投资延续到即期的部分,是剩余价值,V1、V2、V3等是各种在亲缘格局中的价值表征,整合在数字资产K。和K内)上面这个模型实现的结果是:各种在亲缘格局中的价值整合起来的数字资产,将有力地解决中产者的消费、投资缺乏金融资源以及C及I的平衡问题。数字资产(数字货币)的全面推出,必然伴随哲学思想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必须奠基于哲学思想的改变。当然,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价值体系的构造也是必要的,有一个技术、哲学及金融互相推进、互相融合的过程。在数字货币体系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有可能在三五十年内会出现原有的央行主导的货币体系及数字货币体系共存的现象。自古以来货币是国之重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各国央行不会轻易放弃发钞权,这是显然的。但是我们可以设想这种一种情况:央行成为数字货币发行的管理者;若干占有数字优势的机构可以成为数字货币的发钞行;现有的中小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取证(价值发现和评估)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和盈利模式建立在“抢人”(利用各种商业和非商业渠道,发现和评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如马克思所言,“凡是在货币本身不是共同体的地方,货币必然使共同体瓦解。马克思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数字货币产生的革命性作用也将是如此!区块链技术走向价值互联网的趋势已经显现,智能时代将打造人的价值共同体,在这个价值共同体基础上的数字货币终将导致原有货币共同体的瓦解。1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