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共8页).docx

    • 资源ID:8919358       资源大小:25.9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共8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第一章            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有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学科特点:(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2)综合性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   (3)相关性复杂系统,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决定关系)(4)尺度性(地域性)大中小三种尺度(5)动态性历史、现代、未来(6)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1.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公元前十八世纪中期):描述性地理学古典地理学时期的自然地理研究(十八世纪中期十九世纪中期):解释性地理学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十九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理论体系形成未来发展趋势: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功能结构、动态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2.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自然综合体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整体,一个要素会影响其他的要素,一个部分会影响其他的部分。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2)自然地理系统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此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但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一结构会发生崩溃,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简单来说,耗散结构就是消耗物质能量,维持自身生长。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2.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三个部分: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成分: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地貌、生物、水文、气候、土壤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2.3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来实现的。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形式: 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 海陆间的热量交换、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形式:第一能流食物链、第二能流分解链、第三能流能量链2.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能量转化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基础,物质循环是能量转化得以实现的载体。物质循环的四种方式: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包括: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水分循环包括:大循环、小循环地质循环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构造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3.1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不断复杂化,从一种质的状态进入另一种新质的状态,新的形态总是不断代替旧的形态。3.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而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或称节律性、节奏性、韵律性。节律性包括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周期性节律:我们把这种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旋回性节律:是指地理现象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度不定,或者是按不等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典型的旋回性节律有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阶段性节律:生命活动受生物自身特性作用所形成的节律制约,同时生物界的进化也表现为阶段性的突变。按节律的性质分为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化节律。3.3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在人为干扰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的性质。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过来又影响系统输入的现象。系统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如果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放大,进一步偏离原始状态,称为正反馈。负反馈:如果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原始状态,称为负反馈。二者关系:P603.4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演化方向:自然地理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成为越来越复杂的耗散结构。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质,并将最终造成其结构与特征的根本改变。3.5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演化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自然地理系统到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地域组合规律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异。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分布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地域分异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全大陆/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如地形地势),小尺度(如坡向)4.1.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1)海陆分异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2)热力分带性太阳辐射【地带性分异】 4.1.2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1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按其形成因素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1)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2)经度省性:又称干湿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大陆内部则干燥少雨。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实际表现的地带性分异,并非纯粹的纬度地带性,而是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的影响,所以称为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的分异图式: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纬度;干湿;斜向)2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分为表层纬向自然带(地带性)和底层自然区域(非地带性)(1)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七个自然带)(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4.1.3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区域性分异包括三种: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1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纯粹非地带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即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更加直观。如: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2  省性分异: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强调非地带性。3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强调地带性。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1.4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1  由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2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3.垂直带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根本前提: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垂直带谱 :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又称垂直结构关系:垂直带受纬度地带与经度省性的影响4  隐域性区域:反映以非地带性特征(隐域性)为主的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4.1.5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1  地方性分异因素: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人为活动2  地方性分异规律:包括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1)系列性: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有规律的依次更替的现象。(2)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3)坡向性:坡向分异对局地分异有重要影响。4.1.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  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的关系)2  水平地带和垂直带性的关系 3  高原地带性分异规律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地域组合:根据不同低级自然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联系,合并成高级自然单位的现象。1  局部水平的组合性:单元景观自然区2  地带水平的组合性:自然区自然地带(大气候相同)3  区域水平的组合性:地带段自然地域(热量、水分)第五章  综合自然区划5.1.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自然区划:广义(部门&综合)、狭义(综合)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元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1 三个必要条件: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完整毗连的空间;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2  既是划分又是合并3  区划单位:地域上连接的;唯一的;等级越高越复杂类型单位:未必连续;可重复的;等级越高越抽象4  基本特点:统一性和空间不可分割性;地域现象;系统方法;划分或合并;区划和类型的原则5.2.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  原则:一般性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区域共轭性原则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带性&非地带性)(2)主导因素原则(地带性or非地带性)总原则:从源、从众、从主2  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3  界限性质:过渡性和模糊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等级性和尺度性类型:较明显(非地带性);较模糊(地带性);镶嵌状5.3.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地理规律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运用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将地域加以划分合并,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1  双列系统按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列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  地带性区划单位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特点:地带性因素;平亢地上典型;有非地带性的破坏;空间变化不可逆;南北对称;界限模糊自然带:依据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八带自然地带:气候标志+土壤、植被界限(平亢地)亚地带:显域性的植被亚型、土壤亚地带次亚地带:最低一级2)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分为:大区地区亚地区州特点:非地带性因素;内部有地带性单元;斑块状;中纬度明显;界限明显大区:大地构造-地貌单元(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地区:地质地貌基础(大地构造二级单位)亚地区:地质地貌基础(大地构造三级单位)自然州:次亚地区2  单列系统按照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首先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然后通过有机联系的叠置和对比分析建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单位(自上而下):带段国地带段省亚地带段州次亚地带段区带段:自然带+大区国:带段+地区地带段:国+自然地带省:地带段+亚地区3  单列系统与双列系统的关系:双列系统利于分析,单列系统是综合考虑。两者并非相互排斥的,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签好是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5.4.        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1  概念:地理学的综合概念(综合+区域+类型)景观是省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相邻景观区别。类型学派(景观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不做区划单位)/区域学派(将景观作为区划的最小单位) 2  特点:具有最以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属性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域下限单位的界限相吻合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因此可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相对土地分级单位,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3  同一性: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 第六章、土地类型学6.1土地的科学概念土地的概念: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性质:自然综合性、空间尺度性、动态演替性、利用价值性、社会经济性、永续利用性6.2土地分级概念: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中国的土地分级系统:地块、地段、地方三级系统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 限区土地单元 地方土地系统6.3土地分类全国土地类型分为三个级别: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6.5土地分等概念: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中国土地评价系统:分为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等五级制第七章、土地变化科学LUCC: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7.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概念:二者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土地利用是指有目的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土地覆被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活动。7.3土地持续利用研究土地可持续性的五个评价标准:土地生产性、土地安全性或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持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第九章、景观生态学9.2景观生态学景观结构:景观空间组织形式或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单元:斑块、廊道、基质斑块:与周围坏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坏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质:景观中最广泛且具有高度连接性的部分第十章、人类与自然地理坏境10.5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内涵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 2016/11/16明月神教 整理 & 仅供参考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共8页).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