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pdf
2023天津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针 对 训 练客观题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张翥醉胆望秋寒,星斗阑干。小窗人影月明间。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行路自来难,长铁休弹。黄尘到底漉儒冠。一片白鸥湖上水,闲了渔竿。注 张翥:前期隐居扬州,5 0多岁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升至翰林学士承旨。沈:弄脏。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走州的一项是()A.首句“寒”字不仅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寒,而且奠定了全词情景的基调。B.“星斗”和“小窗”二句紧扣“望”字,俯仰结合,写出月夜登楼所见之景。C.煞尾二句作者看到了一幅和谐静谧的现实画面:湖水澄澈,白鸥栖息,渔竿闲置。D.本词上阕重在描写所望之景,下阕重在感悟抒怀,景与情紧密关联。答 案C主观题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出嘉峪关 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坦斜压陇云低。天山嚏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靖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注 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林则徐:184()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被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 高峻的天山群峰耸拔,似同脚下的严关比肩而立,横亘的瀚海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了一幅阔大雄浑的画面。鉴赏诗歌的语言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沏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 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 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 诗眼分别是“引”和“衔”。“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归石湖范成大晓雾朝瞰甘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注 朝瞰(tun):初升的太阳。绢(gan):稍微带红的黑色。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 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茏、蝉声的清脆喧鸣;两句运用对比,表现了今夕变化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喜爱,让人回味无穷。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 高适峭壁连嵯崛,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五十多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答案 思乡之愁,诗人年老仕宦,独行赴任,悦目的山色终难完全排解愁思;游子的寂寞,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人共“玩芳菲”,表达出诗人孤寂之感。五年高考1.(2021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 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 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3 分)答 案(D C(2)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3)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2.(2 0 2 0 天津,1 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纪村事 唐 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 分)(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 分)答 案(D B(2)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3)(示例D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示例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3.(2 01 9 天津,1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 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纳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久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 此诗作于公元7 6 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蛾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 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 分)答 案(D 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20 18 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 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 分)答 案(D 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5.(2 0 1 7 天津,1 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 宋 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徒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 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 分)答 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 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6.(2 0 1 6 天津,1 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 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 自 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 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 分)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 分)答 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营造空旷的意境;流露出超然心态。(2)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7.(2 0 1 5 天津,1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 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睹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 0 8 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 案(1)尘 土 涤 净 紫 烟 渐 散 雨 过 日 丽 红 花 沾 雨 柳 色 葱 翠 对 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 柳 拂 。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8.(2 0 1 4天津,1 4,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 春 宋 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 宋 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 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 案(1)花 瓣 飘 落 柳 絮 飘 飞 春 风 将 尽 子 规 啼 叫(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9.(2 0 1 3天津,1 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鹏鹄天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白芭新袍人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鹤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 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芭(z h t o:用白色芭麻织成的布。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芝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 分)(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 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 分)答 案(1)轻微、新鲜、清爽等。(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十年高考诗1.(2 0 2 2 全国甲,1 4 1 5,9 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 诗 中 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 案(DA(2)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鸟进行侧面描写,通 过 对 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解 析(1)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误。欧诗属于咏物诗。文 诗 虽 以“画眉禽”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从诗人的角度,写自己听到鸟叫声及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的感受,没有直接将画眉鸟作为吟咏的对象,并非咏物诗。(2)欧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的叫声婉转动听,无论怎样变化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山花万紫千红,绿树高低起伏,它们时而雀跃在开满娓紫嫣红的山花枝头,时而飞到高低起伏的树枝上,仿佛在相互比试高低。后两句抒情:听到画眉动人的啼鸣才知道,那些画眉鸟即使被锁在贵重的笼子里,也比不上在林间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通 过“金笼”与“林间”画眉鸟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远 远 不 如“林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通过前后的对比,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文诗对画眉鸟进行侧面描写,重点写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悠远空旷,清幽寂静,衬托出了诗人闲散淡泊、襟怀洒落的人物形象。知识拓展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是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人文思想。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欣赏诗人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如 林 逋 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梅凛然冰清的品格。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感情。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 于 谦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歌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2 0 2 2全国乙,1 4 1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 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 联 中 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2)本 诗 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案(1)A(2)为排遣离愁,两首诗中,诗人都借对友人的劝慰以劝慰自己。两诗劝慰的方式有所不同。(1)白诗委婉含蓄,间接劝慰,以“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写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给友人以鼓励和希望,也给自己以鼓舞。送诗直抒胸臆,直接劝慰,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知己常在,为友人消除远行的愁苦,以此来安慰友人,同时也以此劝慰自己。(2)白诗“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以与友人相知、志同道合来劝慰友人,同时也劝慰自己,以排遣离愁。送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以与友人处境相同来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以排遣离愁。解 析(1)“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由颔联上句”相知何用早”可知,诗人与唐少府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并非早年就与唐少府成为知心好友。(2)两首诗中,诗人都对友人进行了劝慰,诗人劝慰友人,实际上也是在劝慰自己以排遣离愁。因此分析两首诗中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就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对友人进行劝慰的。白诗 中 的“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安慰、勉励之意。送诗 中 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则直抒胸臆,直接对友人进行劝慰。答题时,结合这几句诗,分析比较其在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即可。方法突破理解难懂诗句含意的方法(1)拆字组词法,把诗中的词语拆成字,每个字分别组词。(2)仿造诗句法,依照难懂诗句的结构,仿造一个相似的诗句,以帮助理解语气、意思、情感等。(3)对偶呼应法,对偶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可据此联系上句或下句,推断难懂诗句的含意。3.(2 02 2浙江,1 9 2 0,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楼 刖 中唐 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 晚唐 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汽 注 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寄寓鉴戒之意。(2分)(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分)答 案(1)勤 政 楼 千 秋 节(2)情感不同: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 紫 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解 析(1)本题要求写出两首诗歌共同的意象,结合其标题及内容可知,王诗主要意象有勤政楼、千秋节、飞龙老马,杜诗主要意象有勤政楼、千秋节、承露丝囊、紫苔、金铺,比较后可发现,两诗都写到了勤政楼和千秋节。(2)从情感上看,王诗后两句“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意思是皇家飞龙厩中的老马曾经学习过舞蹈,它现在听见音乐声,还习惯性地举头欲舞。“曾”“总”两个副词,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往日千秋节百匹飞龙舞马随着音乐起舞的盛大热闹场面的追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骄侈佚乐的批判之情。杜诗后两句“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写紫苔的恣意生长:紫苔己经滋蔓到了勤政楼的大门上,可见如今的勤政楼是多么荒凉衰败。曾经勤政楼千秋节的盛大热闹场面已然不再,一派荒凉的楼前,只有紫苔称心惬意,任情滋藁,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溢于言表。从写法上看,王诗中的“总举头”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马的动作;杜诗中说紫苔“偏称意”,运用了拟人修辞,突出了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出荒凉的氛围。4.(2 02 1新 高 考1,1 5-1 6,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须?温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 江州白司马: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 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 案(DB(2)“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每答出一点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 析(1)“溢浦曾闻似衣带”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溢水如衣带般曲折萦回,是对江州自然风景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且没有用典。(2)从第二句的字面意思看,“惠远东林住得无?”意为询问友人白居易是否去过东晋高僧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寺院作为佛门清净之地,自然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而挚友白居易可能会为了摆脱因政治失意带来的痛苦和排解因贬谪带来的郁闷,而前往佛门清净之地求得内心的宁静。而在诗人看来,眼前的境遇只是暂时的,因此特意委婉劝告他,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而去一味求佛问道,要振作起来,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方 法 技 巧 准 确 分 析 诗 歌 情 感 的 技 巧(1)注释是解开诗歌情感表达的重要提示,要认真研读。(2)换位思考,置身情境,才能更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歌鉴赏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流水萦绕似衣带;也听说那庐山北峰状如香炉。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今虽贬谪,而前途可望,不久当如青云直上。5.(2 0 2 1全国新高考I I,1 5 1 6,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 七月诗:指 诗 经 风 七 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 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2)诗 人 指 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 让 儿 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 案(D C(2)“道在六经宁有尽”是说熟读六经,永不停止对道义与真理的探寻;“熟读周公七月诗”是说一定要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其 中“七月诗”是一首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二者统一融合,一是统 一 于“道”,“七月诗”包含在六经之中。诗人认为,“道”既包括宇宙运行、社会发展的“大道”,也包含自然规律、平凡生活之道。二是统 一 于“人”,人要全面发展,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不能脱离平常生活,不仅要重视提升自身修养,而且要注重实践。相对于儒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轻视劳动的做法,这是巨大的进步。(每 点2分)解 析(1)对诗意理解有误,汝曹何以报明时 意思是你们拿什么来报效这样一个清明的时代呢;而颔联是说,无论是出仕朝廷,还是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 没 有 将“读书求仕”与“躬耕”进行比较。方法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理解诗人的星想情感是核心,也是难点,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主旨,才能准确分析形象、技巧、意蕴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理解诗歌的主旨: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指明方向抓意久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表达的往往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表达的往往是忧伤之情品诗句,悟情感。作者在诗歌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诗句中,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诗句,借此领悟情感(2)先解释诗句的含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是说研究六经、对道义与真理的探寻永无止境,“宁”的意 思 是“哪里、难道”;结合注释可知,“七月诗”是指一首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再谈两者的关系。两者不矛盾,是统一的。一 是“七月诗”也包含在六经之中,诗人所说的“道”既包括宇宙运行、社会发展的“大道”,也包含自然规律、平凡生活之道。二是诗人希望儿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求他全面发展,不仅重视提升自身修养,而且要注重实践。最后可对诗人的观念进行评价。诗人这一观点是对儒家传统轻视劳动的思想的大胆否定,是历史的进步。6.(2 0 2 1全国甲,1 4一1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汽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 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趣凡脱俗,具有神仙之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 案(1)C(2)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 析(1)“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理解有误,颈联的意思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艳羡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地度过一生”。(2)根据颈联、尾联可知,曾巩虽然为官不自在,但为了天下苍生自己愿意出山。由此概括诗人对“仕”与“隐”的关系的处理,即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兼容于一身。答题时要先概括再分析。诗歌鉴赏首 联 紧 扣“出山”二字,写出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双眼炯炯有神,骨骼清奇,颇有神仙之姿。颔联运用拟人修辞,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情谊深挚,一路伴随左右。“白云”暗指那些蝇营狗苟之辈。白云飘浮不定,流水却意志坚定,一直风雨无阻地奔向远方,也象征着诗人对曾巩的支持和爱戴。联 系 后 文”起为苍生试一鸣”来看,曾巩这次出山应是为百姓而出仕从政的。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 出”与“隐”的看法。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然而,为了替天下苍生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 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7.(2 0 2 1北京,1 2 1 4,1 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一产苏 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二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 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华颠:头发花白。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氐聊的一项是(3分)()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3)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答 案(1)A(2)D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每 点3分)解 析(1)“幽僻而苍凉”说法有误,联系整首诗分析,苏轼被贬惠州后,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向往美丽的田园风光,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诗人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寓自己的余生,而 非“幽僻而苍凉”;另外,是前两句写景,而不是前四句写景。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背景、语境”分析诗句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审题指导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并结合作者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诗句,辨析四个选项,运用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再联系语境做出正确选择。(2)A项,“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有误,苏轼被贬惠州做官,仍在官场。B项,“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有误,这首诗主要表达怡然自得、恬美静穆的心情,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写躬耕生活。C项,联系课内知识可知,归园田居(其一)中除最后一句外,并不是通篇对仗,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苏轼的这首诗除最后一句外,也不通篇对仗,如“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3)审题指导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如本题要求“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这就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履历等,通过逐句翻译诗句来领悟其中的道理。“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意思是禽鱼哪里知道我早已醉心自然、乐在其中。这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意思是虽然物质生活很困窘,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柴米也要靠人接济,但如果心灵安适,也能安贫乐道,静享自然之趣,这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方法技巧 读 懂 诗 歌“四看 (1)看题目,明确题材;看 作 者、注释,了解背景;(3)看意象群,通晓情感;(4)看诗句,品鉴手法。8.(2 0 2 0 课标全国I ,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久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 辞 离骚:“余既滋兰之九蜿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 案(D A (2)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 析(1)“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标 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见寄”的 意 思 是“寄信给我”,由“奉和”“次韵”可知,此诗是作者为应和皮日休书信所作,可见皮日休并未与外界不通音讯。(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标题、正文、注释整体把握诗歌情感。首先,由注释可知,诗人和皮日休是好友。其次,根据首联可知,好友患病,原有的赏春约会搁置,由此可推知诗人有无法和好友共同赏景的遗憾。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病愈重赏美景的期待。9.(2 0 2 0课标全国I I,1 4-1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噩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 噩 蒙 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 作“糟魄”,庄 子 天 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答 案(D B (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 析(1)“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最终交给何人评说。颔联表明历史人物在其所处时代难免被误解,在后世传言中更会失真。此诗说明许多历史被歪曲,许多历史人物得不到正确的历史评价。(2)解答本题,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主旨。首联作者将贤人生前为功名付出的“苦辛”与死 后 任“写史人”摆布进行对比,揭示了无数贤人的悲哀。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贤人的悲哀。颈联侧重感叹史书的不客观,难现贤人的精神。尾联以沉痛的笔触状写了贤人功业蒙尘纳垢却又无力辩说的凄凉结局。综观全诗,作者就读史有感而发,表达了史书难以做到客观真实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据此可知,诗人身上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1 0.(2 0 2 0课标全国m,1 4 1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苦 笋陆 游藜簧盘中忽眼明,驻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 才 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藜蹩:藜和麓。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