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整理(终极版).pdf
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 象),揭示教育规律(目 的 任 务)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L超越日常经验r 宏 观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教育本研究价值:L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 导 教 育 实 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微 观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中国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体现 于 论语;东方古代最早使用(提出)“启发式”教学对象有教无类作用“富民”教民培 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内容 诗 书 礼 易 春秋原 则与 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 本 教 育 专 著(教学 原 则 总 结 最 突功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制 度与 管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礼记出,专门论述教育问题),“教育学的雏形”理教 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 不 蹦 等(循序渐进)孟子 性善论教 育目的明人伦荀子 性恶论教 育作用化性起伪西方萌芽苏 格拉底以 雄 辩 和 与 青 年智 者 的 问 答 法 著名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法”)一一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柏 拉图 理想国亚 里古 希 腊 百 科 全 书 政治学;首 次 提 出“教育遵循自然”一一分阶段教学科建立:士 多德式哲学家育、注重人的发展昆 体良西 方 教 育 史 上 第一 个 专 门 论 述 教育 问 题 的 教 育 学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一一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培根首 次 提 出 把 教 育学 作 为 一 门 独 立学科“归纳法”一一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夸美 纽斯民主主义;大教学论(1632)一教 育 学 形 成 一 门独立学科的萌芽,近 代 第 一 本 教 育学著作;为西方教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教育有其现世目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适应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规范教育学建立:育 理 论 的 发 展 奠定了基础然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学制系统四个时期班级授课制确立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全班教学)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 爱弥儿教育的核心:自然主义一一“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教育的人物:使 儿 童“归于自然”裴 斯泰 洛齐小 学 各 科 教 学 法奠基人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重心:要素教育;第一位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教育目的:培 养 绅 士(绅士教育)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理 论体系伦理学、心理学(传统)人”;普 通 教 育 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近代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目的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 学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四 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三 中心课堂、教材、教师杜威(现代)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一教育学三大著作之一实用主义教 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教 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从做 中学”三 中心活动、经验、学生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 0 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19世纪末一一德国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 0 世纪初一一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 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1.1939年凯洛夫一一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2.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一一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学2 0 世 纪 7 0 年代,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苏】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美】布鲁 教育过程二、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纳【德】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法】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一一最早见于 孟 子 尽心上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一一教育者依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二)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一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依据(三)教育的发展起源名称地位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法】利托尔诺【英】沛 西 能心理起源说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行为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美】孟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的指导下形成的。恩格斯、凯洛夫多集中于苏联和我国发展历程L原始社会标志: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特旺:(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J(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奴隶社会特征:(2)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学校萌芽(序、校);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基本学科:六 艺(礼、乐一核心、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盛,打破:学在官府;显学一一儒、墨;学术自由;稷下学宫两汉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一思想专制;最高教育机构一一太学;鸿都门学魏晋南北朝郡国学校制(我国学校制度的开始)隋唐重振儒术,三教并重;选士制度一一科举制;六 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 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程朱理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 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后,八股文成为考试固定格式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家庭教育为主,记 诵 吠陀经;“以僧为师”教育活动:背诵经典或钻研经义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古 代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 代希腊、罗马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和拉丁文雅典培养商人和政治家斯 巴达培养军人中世纪 欧洲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一一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一一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r 教育者_主导(一)基%要 素:受教育者一一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一一讲、读、讨论;教具、实验药品、仪器(二)关系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的活动主体一一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一一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人”的因素,教育影响是属于“物”的要素。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因 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L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L教育为社会政必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教育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4.决定教育体制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5.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2.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1.教育在生产/动力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教育在生产科学文化知识4.决定学校专业的设置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三)教育与科技文化与科学技术育匕士L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鼠者的勺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立#8确万的容季目-0教形态、C、校又化霹是 指 字 秘 金 体 成 员 或 群 分 成 员 刃 得 且 共I可 具 有 的 思 怒 观 蕊 和翦行的组织见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延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谆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榛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法。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L 涵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过程。2.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成熟机制”外钱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外银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银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L 顺底性:M入的息脸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小断的、晨各图放诩不必好,过9K fr-t-r l_-E的s同不。4I二着醇临面盾矛监要S主塞刖及征不汪特SI-总呈的发效同瞿,不千出现表段$#阶龄i年个熟女两成一在,统某,如系曝。巴1的淋衡、豕平统O不系的经5化神盆一、1J1133N 1-m 段面阶方置该龄理年生同如白不,花性,衡键的度平8速不展的发展的,面I B W b E的方同工蜃一和信自生拳弟间,、,1-W翡盅一一胃,、./ir-rI/、救胥鹿要SM平A-矢放的有贰因极积和U EAttn潜的生学个萋孥需挥箧发分、无哥,异万万,差一同施不材Bi因须女亘一口、必不同KWK育在教最.01 68教:姿性。殖翼?:生W否需示%8$4启阶展长先?2发 0 6生在l s s4:l d(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技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戳 繇 莆 展 擅3.不决定人的发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勺发展更能变成现实十展的动力勺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王 安 石 伤仲永,天才的教育的威特)教宜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发展的各种因素囊星起主导作用岑晕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浦.教育在影响人.发展上的独特功能时和延时的价值个性的功能L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告乏2O命目雷劫王4BA8A0BT物真,二一一的六、教育目的2,(工2系 方 目 跑 及 养 髓、教南目产的、价、值取向油日 直 活 动 而 解 第 篁 受 教 育 者 通 过 教 育 在 身 心 诸 方 面 发微 甯M鬻 季 瓢 活 动 的 全 过 程,对教育P作而3 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 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自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3.价值取向:名称代表人物:观点:个人本位的价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卢梭、康德、马 斯 洛、夸美 纽 斯、福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值取向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禄 倍 尔、裴斯泰洛齐及孟轲等人(卢 克 斯+伏 尔 泰+孟子)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孔德和柏拉图、斯宾塞、涂 尔 干、凯兴斯泰纳等(宾干有俩孔)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无目的论杜威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辩证马克思的主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统一轮义的教育目的论心发展的各个要素。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基础3.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我国制定教1.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生产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实 现 条 件 社 会 主 义 琴 臻 锻 髓 辘 例 矍宏襄的人的途径和方法美O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勺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的道习4)美育:表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勺 审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彳门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与科专的和成苴、谟 骂 曲 教 育 关 系 密 切,相互促进,相互制会一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一籥、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N、求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七、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其核心与主体;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 更加注重和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J前制度化(实体化教育)2.学校教育制渡在形式上的发展 制度化非制度化(构建学习化社会)(个我国的簪要整婵,麓F 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税资攀元培任教育总长时,1912柳 欢M篡某次规定男女同校,设女子高师,废一 一、鲤 六、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1985年,党中央做出山新高全县新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八、教师与学生151方教育制度(一)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个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 者3示范者4设计、组织、管理者4家长、朋友5研究者特点:I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育目的的全用性(1)因材施教1.复 杂 性(2)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3)教育任务的多样性(3)“教育机智”II连续性和广延性L 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相对稳定的特点决定的2.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多样性的因素决定的III长期性和间接性1.长期性: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具有迟效性(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一一百年树人(2)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2.间接性:教师劳动并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通过培养学生体现教师的劳动价值IV主体性和示范性1.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1)教师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2)教师使用的教具的主体性一一熟练掌握2 示范性:由学生的向师性和可塑性决定V劳动方式个体性和教育成果全体性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集体劳动之中。(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1 .教师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 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校内外相互支持协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高度自觉,自我监控)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素养1 政治理论修养 1 语言表达能力1 高尚的师德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2愉悦的情感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的能力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我反思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3良好的人际关系4自我调控和自4健康的人格2.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三、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1专业理想1职前教育2专业知识2入职教育3专业能力3在职教育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1“非 关 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 专业人格4自我教育5 专业自我6 专业态度和动机展规划 2 践行教师职业承诺4 “任 务 关 注”阶段5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补充: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一一1 制定教师发3 丰富教师专业生活(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师应该是学生学目的促进者(核心特征)首先,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终身学习的实践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新课程要求教新课程要求教新课程要求教(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其次,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 展(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学生的特点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又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能动主体(自觉性 主动性、独立性 自主性、创造性)3学 生 是 发 展 中 的 人 最 基 本最高表现I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II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in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学生是完整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责权主体(教育民主的标志)要如何用新学生观对待学生?(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多看优点、多赞美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3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4认识到学生是完整的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1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 立 正 确的 师 生 观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3热 爱、尊 重 学 生,平 等 公 正 对 待 学 生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2,良 好 师 生 关 系 的 建 立|4主 动 与 学 生 沟 通,善 于 与 学 生 交 往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概括为4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6发扬教育民主7掌握批评艺术;能与学生心理互换;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的个性品质九、课程(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L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指某一门学科。最早提出课程的人是斯宾塞。(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2.意攵:3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一 学科固有属性: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内容组织形式:分科课程3.课程类型:综合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三大因素 学习要求角度:必修课程1社会第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选 修 课 程2 知识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 售 设 计 和 开 发 管 理 主 体:国 家 课 程3 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地 方 课 程4 课程理论/课 程 任 务:基础课程 学校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 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T1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课程标准由意义和功能 2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3 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枢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4 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前言一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一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新课程标准基本框架 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附录(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课程以分科为主,分为三个层次:学习领域、科目、模块L主 要 内 容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均衡性(各课程类型保持一个恰当的比重)2.新课程营构的特征 2综合性(针对学科本位: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差异)(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了解)(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广义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狭义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1共享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实效性原则4因地制宜原则(优先性、科学性、适应性)(1)探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2)研究和确定学生的发展基础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和要求;(3)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4)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5)根据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6)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十、教学(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 教学是传递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也是社会篆验再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1 .教学的意义 2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教学为个人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1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教学,任务 2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培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1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L教学过程的本质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 认识的间接性2 认识的交往性3 认识的教育性4 有领导的认识)3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7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1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发展性)2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2.教学过程的规律 3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教育性)即知情意的统一 2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思想品德为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应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相长性)2应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1正确选择直观教学用具和现代化手段一、直观性原则 2直观要与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的逻辑思维能力题的能力Y(三)教学原则及其运加极巩固统性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启发性原则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4发扬教学民主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三、巩固性原则 2合理、多样地组织好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1教学要按系四、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2注意抓主要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1按课程标准面向大多数教学I五、因材施教原则 2 了解学生发展基础和现状,从实际出发3针对学生特点有区别地教学,是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1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注重联系实际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3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1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渗透思想教育3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八、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九、教学最优化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1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扼要性!(一)讲 授 法(辨析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3讲授的方,要多样、灵活,注意启发(穿插其他教学方法)4语言要讲究艺术5要配合恰当的板书6要善于设计或寻找新旧知识结合点一、语 言 性 教 学 方 法 f 1 谈话前,要计划好问题和谈话方式 1 2谈话时,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二)谈话法(问答法)3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1 4要善于启发诱导5 谈话后,要做好纠正澄清、归纳小结包括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总结性或指导性谈话;谈论性或研究性谈话(三)读书指导法二、直观懂教学方法 1 演示法(教师是主体)2 参观法三、实践悔教学方法 1 练习法(学生是主体)2 实验法3 实习法四、研究恒教学方法 1 讨论法2 发现法补充:一、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传授新知识用讲授法,复习巩固用练习法2 课程性质和特点 物化生科目经常用演示法和实验法,语外政经常用讲授法3 学生年龄特征4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二、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1 备课2 上课3 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4 课外辅导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钻研教材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r(一)做好三个工作2 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习公法和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价值观3 设计教法 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一、备课 1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二)写好三种计划2 课题计划3 课时计划,即教案1 目标明确2内容准确二、上课 3 方法恰当4 组织严密5 表达清晰、板书有序6 积极性高、效果好 1内容科学合理 2 分量适宜,难度适度三、作业的布重、检查与批改 3 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5 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反馈要清晰、及时:1注意错误的数量和性质,分析错误原因,在评语中扼要指出 2 对典型、共性的问题,要以课堂讲评的形式进行讲评、分析 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习惯;四、课 外 辅 导(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2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 为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提供指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六)教学组织形式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现代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现代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道尔顿制(自学)、特朗普制(大班、小班、个别三合一)2 .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四步教学法基本定型 凯提出课的类型、结构形成完整体系 我 国最早采用是在1 86 2 年清末京师同文馆优 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 点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一一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科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三、教学重过程甚于结论1关注每一位学生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2关注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知情意的统一)H 一、教育评价(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了解)|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导向功能:引导控制被评价者的行为方向,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2鉴定功能:衡量教育活动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目标;3改进功能:找问题,原因改进教育工作;4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教师的期望,激励先进鞭策后进;5管理功能:放映评价对象的水平,为决策提供依据;6研究功能:评价过程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与教育研究一致;7调节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设计做出必要的、适当的及时的调整;8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提供信息;9发展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1 根据评价作用:诊断性评价(事先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总结,也评价(事后评价)L 主要类型 2 根据参照物的基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3 根据评价主体划分: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1 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2 表现性测验评价法2.斗 法 3 评定量表评价法4 行为检核表评价法5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6 成长记录评价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种评价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f1 评价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发展2评价主体、内容多元化(自评与他评)2.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与定量)4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与终结性)5关注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如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法、案例分析法、交流评议法)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一)德育及其意义1.德育: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J L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春义:2,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条件和保证4.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德育目标: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J。小学德育目标:1 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内容:(1)政 治 教 育(2)思 想 教 育(3)道 德 教 育(4)心理健康教育/L 学生在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导向通原则: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疏?原 则: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3、尊重学生与严格嚏求学生相结合原则: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7 1 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学力量;4、教育影响的一金性和连贯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