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离线作业答案.pdf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名词解释(每题一、名词解释(每题 1010 分,共分,共 3 3 题,计题,计 3030 分)分)1 1、课程、课程答:(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2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答: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3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答: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二、简答(每题二、简答(每题 1010 分,共分,共 3 3 题,计题,计 3030 分)分)1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答:教学有效性究竟指读后使人对有效教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首先,关于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是:速度;收益;安全。而学习的有效性也同样有三个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所谓学习速度指的实际就是学习效率,其中对“学习时间”这一个量的控制对我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我们要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这就意味着,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谈到学习结果,从传统的角度分析,学习结果主要表现在学业成绩上,但是余文森提到了“智慧含金量”,其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学习体验这个指标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树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让他们的学习有创造性,终生收益。2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答:、紧扣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情境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展提供良性土壤。、符合认知规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不同的学段应创设和学生的心理认知、生活阅历协调一致的情境.、展示生活原型“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的关系.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体现直观形象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情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彰显问题思考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新课标中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学活动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新颖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渗透情感价值情感价值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有位名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总之,通过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使学生真正地、自主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既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又激发兴趣的目的,使课堂教学成效更加显著。3 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三、材料分析(每题三、材料分析(每题 4040 分,共分,共 1 1 题,计题,计 4040 分)分)阅读阅读“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20 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一部分会“淡出”“淡出”优秀行列,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武说: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用 1010 分力气得了分力气得了 9 9 分收获与用分收获与用 5 5 分力气得了分力气得了 8 8 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在中学现阶段,目前考察学生的主要只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这些却在考试中很难以体现出来,而这些能力又往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目前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的心理素质,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如教师或家长)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现了偏误。他们认为,既然坐在同一教室里,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育,那么考试分数也应该一样。他们不懂得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无论是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还是学科兴趣等都有很大不同,或者说每个人潜能和优势都不相同,而且发展速度和阶段也不同。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很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而有的人到了大学似乎才开窍。然而,我们却把他们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好”与“差”,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错误的评价,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强大、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感到自己无能、失败,以及无奈,使学习者很早就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直至感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渺茫。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认为,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压抑了许多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的产生。、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必须树立这种观念:人人都有巨大潜能,人人都能成功。如果你坚信这一点,眼前高考的失意就不会影响你一生,你会觉得未来一片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