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三级案例及答案.pdf
第三部分案例问答题一、一般心理问题案例一一般资料:陈某,男,汉族,29 岁,已婚,本科,某私企经理求助者自述:求助者出生在农村,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姐姐,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求助者便自然的成了这一家庭的核心。母亲对其溺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父亲是小学教师,对求助者则非常严厉,规定也非常严格,规定每一件事都要做好,所以求助者在母亲的溺爱不养成了任性,在父亲的严格规定下养成了严格规定自己的习惯,做事完美的观念。求助者六岁读书,聪明好学成绩优异,在老师、同学与家长赞美声中顺利读完小学,并考入本地最佳的一所中学,由于脱离了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管教,迷恋电子游戏,成绩不久下降,父亲知道后批评他是坏孩子,并一顿毒打,在其心中留下阴影,之后严格规定自己并顺利考入一所大学,由于学习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同时担任班长,校学生会副主席,毕业时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持其考研,便放弃考研的机会,但很顺利的进入一家私营公司,由于求助者严格规定自己,凡事力求完美,加上机遇好,工作成绩突出,两年后提为经营部经理。在三个月前结识农村女孩刘某,并不久坠入爱河同居。两月前结婚,蜜月后因求助者不会做家务,妻子说他懒散,不会体贴人,关心人,求助者认为妻子做事不够完美,拖拖拉拉抱怨,心烦,感到生活困难,无法与其生活,但是三个多月的感情真正付出不舍放弃,又紧张分手后同事家人对他有非议,近期又因心烦工作中出现点差错,给老板带点损失,老板批评他工作不专心,求助者感到焦急不安、心慌、心跳加快。出汗,觉得天快塌下来了,一周来工作效率下降,、晚上入睡难,妻子说他神经病,前天夜间做梦,梦见老婆和他吵架,说要和他离婚,感心慌加剧,头晕眼花乏力,到医院检查结果为:窦新性心律9 8 议分,偶发性室性早博,其他各种检查均属正常,医师说他也许是心理有问题,来进行心理征询。心理测量结果:EPQ:N65 E30 P40 L31SAS:65S D S:4 0主诉:焦急不安、心慌、沮丧,一个半月加重7天。征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英俊,清瘦,衣着整洁,烟味浓,神情紧张不安,征询合作,思维灵敏,条理清楚,说到母亲与妻子时,面带微笑,说到与妻子吵架领导批评时,情绪激动不安,要抽烟。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请说明论断依据?答:(1)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个原则,排除精神病的诊断。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实的规定期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观测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称为同一性(或统一性)标准。在精神病学临床上,常 把 “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有自知力,知道自己的状态并努力调整,最后积极寻求心理征询师的帮助。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心理测验显示该求助者属于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由于矛盾是胆怯与妻子离婚而感到焦急,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表白他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该求助者自幼对自己规定严格,做事完美,表现出个性相对稳定,因此可排除精神障碍。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急、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根据许又新诊断三条标准,不能确诊为神经症。从病程标准看,该案例病程只有1个多月。该求助者的反映强度不甚强烈,由一定现实因素激发,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精神痛苦限度可以自行调整。工作效率下降,但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从除外标储,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根据心理测验结果,考虑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性。有焦急情绪。2.假如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请说出原理及其本案例中ABC分别是什么?答:(1)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规论和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伤心和痛苦的,不是事件自身,而是对事情的不对的解释和评价。事情自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也许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导致求助者情绪I 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对的的理性观念,才干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发明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重要理论,其重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自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导致的。在 ABC理论中,A 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 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见解、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C 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映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2 )本案例中的ABC的意义在本案例中,A 是指工作中出现差错,给老板带来损失;B 是指由于新婚的生活耐烦,从而工作出现差错,遭到老板的批评,觉得天快塌下来了。C 是指求助者感到焦e 不安、心谎、心跳加快、出汗,一周来工作效率下降,晚上人睡难。3.初学者容易出现的倾听错误有哪些?答:倾听是心理征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征询关系的基本规定。倾听时征询师要认真、有爱好、设身处地地听,并适本地表达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凉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尊重和接纳。初学者在使用倾听技术时容易犯以下的错误:(1)急于下结论。有些初学者往往在真正了解求助者所述事情真相之前,便急于下结论,提供征询意见。(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有些初学者缺少共情,认为求助者的问题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初学者在了解情况,特别是寻找问题根源时,由于把握不了问题背后所潜藏着的东西,不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故像大海捞针似的茫然,有时又蜻蜓点水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4)作道德或对的性的评判。有些初学者喜欢对求助者的言行作对的与否或道德上的判断。(5)不适本地运用征询技巧。有些初学者将书本上学习的征询技巧用于实践时,容易出现的问题重要有: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映。4.简述征询师应当特有的对的观点与态度。答:心理征询师能否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征询师能否持有对的的观点与态度。对的的观点与态度是心理征询的关键,这是许多征询工作者在长期的征询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经验。心理征询师应当持有的对的观点与态度涉及:(1)唯物主义观点。征询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征询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一切迷信、巫术。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不是自明的,必须通过细心观测思考和实验研究才干通晓,而只有这些客观规律,才是判断各类事物性质与发展的依据。(2)普遍联系的观点。心理征询师必须可以在诸多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干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做到全面考察、系统分析;无论在资料整理、形成诊断、拟定征询目的、制定征询方案以及实行征询方案时,都必须把握各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能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互相制约和影响,又能综合运用各种征询方法,以使征询工作准确有效,防止或克服征询工作中的片面性。(3)限制性观点。心理征询是有某些限定的职业活动。在征询中规定的各种限制,是保证征询成功必要的条件,具体涉及:征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征询目的限制。(4)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征询师在征询过程中至少在两种情况下,使用这种思维方法:征询师在心理征询工作一开始,刚刚面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时,就应当集中考虑他的心理问题有无个人史因素;若有个人史根源,这种个人史根源与现实的症状之间,又有如何的逻辑关系。征询师在心理征询过程中,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5)中立性态度。在心理征询的所有过程中,征询师对征询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征询师才干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对的的了解,并有也许地提出适宜的解决办法。征询师的中立性态度可以增强求助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征询关系。案例二一般资料:韩某,女,27岁,汉族,已婚未育。本科学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求助者主诉:焦急、烦躁、入睡困难、早醒、记忆力差近1个月。求助者自述:2年前与丈夫经人介绍相识结婚,婚 后1年,丈夫到C市某大型外企谋得一份收入很高,且有很好地发展前程的工作。虽然十分不情愿丈夫离开家,但为了丈夫的个人发展也只得批准。两人约定,待丈夫在新公司稳定下来后,自己也到C市去发展。于是运用业余时间补习商务英语,为将来到外地找工作做准备,并计划请年假到C市去看丈夫。但所在公司业务繁忙,其学习计划不久就被打乱了,所负责的工作任务重,又十分繁琐,因此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向领导请年假。4个月前,丈夫说公司明年会调他到另一个城市的分公司,职位会进一步提高,让自己安心地在目前的公司工作,等明年他到另一个分公司后两人再团聚,本认为可以在短期内同丈夫团聚的韩某感觉很失望,开始对丈夫有所抱怨。两人在电话中不时因小事发生争执,后来话题越来越少,没事时就很少通电话了。感觉丈夫不关心自己,夫妻感情变淡了。一直在公司做行政工作,很受上司信任和赏识,工作得心应手,但觉得目前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前程,现在处在已婚未育状态,到外地很难找工作。虽然丈夫收人高,即使自己不工作,也完全不会影响生活水平,但认为一定得在经济上独立,否则会被丈夫轻视。想趁年轻早点生孩子,可丈夫在外地,这个计划也一时难以实现。近1个月,几乎天天加班,没时间学习,感觉很累,工作效率低,心情不好,很容易发火,晚上也睡不好觉。希望征询师能给予帮助。心理征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独自来到征询室,五官端正,体态匀称,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不大爱发言。述说时眉头紧锁,面部表情流露出烦躁、不安、疲倦,身体不放松,情绪不稳定。思绪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征询合作,求助愿望明显。心理测验结果:E P Q:标准分N:6 3、E:4 2,P:4 0,L:3 0显示求助者为偏内向不稳定型(抑郁质)人格倾向;SA S:粗分4 2分,标准分5 2分,有轻度焦急情绪;SD S:粗分3 4分,标准分4 2分。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 .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分析。答: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分析如下:(1 )精神状态:焦急、烦躁。(2 )生理状态:人睡困难、早醒、记忆力差。(3 )社会功能状况:工作效率下降。2 .对该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清说明诊断依据。答:(1)根据求助者的表现及心理测验结果,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 )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积极求医,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很好的自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一一夫妻两地分居引起;对照症状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急、烦躁、入睡困难、早醒、记忆力差等情绪症状。从严重限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映强度不甚强烈,反映也只局限夫妻两地分居上,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坚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工作,没有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时间短,病程只有不到一个月。根据以上依据,结合心理测试结果,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3.对该求助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答:对该求助者进行诊断时,需要做以下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有自知力,积极求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映强度强烈,反映已泛化,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连续时间不到1 个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悲观悲观,爱好减退,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该求助者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症。(4)与焦急性神经症相鉴别焦急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重要是焦急、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映也与初始事件自身不相关,连续时间长,大于3 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急为重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并且连续时间只有不到五个月,因此可排除焦急性神经症。4.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答: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因素分析:(1)生物因素:不明显。(2)社会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一一夫妻两地分居。与丈夫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3)心理因素:存在认知错误:两地分居,夫妻关系一定会出问题;夫妻俩都必须有好的事业发展前景;两人团聚的事一拖再拖,是丈夫未尽心。受焦急、烦躁等情绪困扰,不能自行解决。缺少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知如何解决两地分居的夫妻关系。个性特性:较内向、任性、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案例三一般资料;求助者李某,男,1 5 岁,九年级学生。与父母和爷爷奶奶同住,父母为工厂技术工人,家庭经济一般。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求助者主诉:因扫除受老师批评,不乐意上学有2 个星期。求助者自述:两个星期前,轮到我组值日,我还是值日小组长。正在我认真值日的时候,我班的同学王某叫我去玩足球,于是我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了扫除任务,由于我太想玩足球了,可就在我加快值日进度的时候,不知是忘掉了,还是忽略了,有一个地方忘掉扫了,结果就在学校卫生检查的时候给我们班级扣了 5 个考核分。我们班级可是学校里最佳的班级呀,历来没有落后过,就由于我的因素,也许会排在后面的,我非常地后悔,自己没有认真扫除,不该去和同学玩。第二天,老师看见黑板上扣分情况,到了班级就狠狠地批评我,说我就知道玩,不为班级着想,还说我没有主人翁责任感,当时我非常气愤,真想辩驳,但胆怯老师的威严,只可以默默地承受。这下我的班级干部的形象算完了!老师肯定不喜欢我了,我也没有资格去做别人的工作了。可回家和家里人说吧,他们不仅没有安慰我,还说老师说得对,你说我有苦和谁诉呀。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呢?第二天看见老师心理就觉得别扭,不乐意看班主任,上课老想这问题,觉得思维都有点迟钝了!可又不敢和老师说,也不可以和同学说,他们会说我小心眼的,和父母说,他们又不理解我。我可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呀,这样下去怎么能行?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呀?征询师观测到的情况: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发言声音清楚,情绪低落,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愿望。从进人征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扫除事情时,有明显后悔,对老师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不乐意上学,可又没有办法,不能不上学,那样会对不起长辈,情绪显得烦恼和焦急。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4分,提醒有轻度抑郁。焦急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提醒有轻度焦急。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 .求助者重要症状是什么?答: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焦急、烦恼、厌学。2.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答:(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积极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由于自己的过失,导致老师的批评)引起的,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急、烦恼、厌学等症状。从严重限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映强度不甚强烈,反映也只局限在不乐意看老师,不乐意上课等,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2 个星期。3.简述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基本程序。答: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基本程序如下:(1)临床资料的核算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当征询师向求助者试问“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时,求助者常会对其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回答,但其回答的内容也许只是其心理、生理或社会功能的某一方面。评估事实上是规定征询师拟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表现限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键点和因素是什么。(3)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的分析仅仅对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评估,只是一种现象学的诊断(或如医学上所说的“症状诊断”),为了解决问题,心理征询师还必须探明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即要做因素诊断。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也许不只一个,要分别对其在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做出评估。在对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因素进行分析时,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心理征询师应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灵活运用。(4)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拟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因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4.采用谈话法收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采用谈话法收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点:(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接待、提问、倾听过程中,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征询员的面部表情、提问的语词、动作,均不可表达出对谈话的哪类内容感爱好,不然也许有暗示和诱导因素介入到摄人性谈话中,从而使求助者的报告产生偏离,丢失客观信息。(2)提问中避免失误。(3)征询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人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案例四一般资料:患者,男,29岁,未婚,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一年。求助者自述:求助者大学毕业后已工作一年,月收入2023元。父母在农村务农,家庭经济一般,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家教严格。此前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目前仍身体健康,在单位基本能完毕工作任务。一个月前的一天上午,为了赶时间,就提前上班,但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还没到。于是他就问经理文献纸放在何处。经理批评他说:“难道要我把文献纸给你送到桌子上,你自己不会找吗?你自己做事怎么这么没谱”由于平时就不怎么会和领导打交道,被领导一批评更不知道怎么办了,当时脸特别红,情绪也紧张起来。事后,自己非常后悔,觉得自己不该问,胆怯得罪了领导。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急。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希望通过心理征询走出困境。征询师观测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走进心理征询室的时候是低着头,显得有些拘谨,但情绪稳定,待人接物比较有礼貌。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双腿紧闭,眉头紧锁,眼神暗淡,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目光接触中有接受征询、改变现状的规定。心理测验结果:焦急自评量表SAS:粗分4 8,标准分6 0,提醒有中度焦急。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 4,标准分5 5,提醒有轻度抑郁。SCL90测试各因子分:焦急因子分2.3,抑郁因子分1.6,人际关系分1.4,躯体症状分 1.4,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对该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清说明理由。答:(1)对该案例的初步印象是一般心理问题。(2)理由如下: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自知力,可以积极就医;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排除李某具有重性精神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即由于被领导批评引起的,表现出焦急、睡眠障碍等症状。该求助者的反映具有现实性,病程一个月,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其它方面,对社会功能导致一定限度的影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请对本案例进行病因分析。答:该求助者出现一般心理问题的因素也许是:(1 )生物因素求助者为男性,2 9 岁,从小性格内向。(2 )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上班被领导批评,情绪紧张,紧张以后的工作。家庭教育的因素:家教严格,从小性格内向。(3)心理因素由于被领导批评,胆怯得罪了领导。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急。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3.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什么?答: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如下:由于被领导批评,情绪紧张,至今心情烦闷,自责,焦急.精神很痛苦,失眠,工作能力有所下降,对未来也迷茫,从此认为自己能力低,素质差,有自卑心理。4.简述心理征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答: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是心理征询的重要任务之一,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具体过程如下:(1 )选择适当的时机。心理征询师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有效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机是求助者形成了合理的想法,可是他仍然不能行动起来,并为此而深感苦恼时。(2 )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合理有效行为模式”是由若干具体的有效行动组成的,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3 )心理征询师应当按制定计划行事,逐个地协助求助者实行每个有效行动。(4 )及时进行反馈。合理的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形成后,要对它的行为结果有一个及时的反馈。它的反馈信息,就可以使求助者坚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律,进而确立满意的自我评价、合理的自我接纳以及在道德水平上的自我肯定。与此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社会需求,清除道德冲突,维持持久的心理平衡,并且建立了维护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只要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求助者采用有效行为,就可使他摆脱苦恼,达成新的平衡。解除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否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案例五一般资料:求助者,女,18岁,高中生,独生女,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从小对其规定严格,林某本人也一直很听话,性格较内向。求助者主诉:紧张、焦急、注意力下降1 个月,越临近考试越紧张,已经影响到了学习。求助者自述:1个月前,求助者参与一次较重要的高考模拟考试,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由于过度紧张在数学考试的时候,把最后一道题给漏了,自己本是会做的,可就是由于当 时“太紧张”了,所以一下子脑 子“一片空白”,就“怎么也不会做了。那次考试后,求助者一直紧张胆怯自己过度紧张的情况会再度在考试中出现,以前考试都没有这么紧张过,自我安慰说也许是“由于高考快近了吧,其别人又对我盼望很高,感觉压力很大”。但是在后来的每次考试前,求助者都会有焦急的表现,以致不能静下心来复习,自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后来的考试中成绩也有下滑的趋势。求助者表达这样下去肯定会严重影响高考的,所以前来寻求帮助。征询师观测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谈吐正常,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比较焦急。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反映求助者在家一直是很懂事的孩子,平日里也很用功,只是感觉最近孩子仿佛压力大了些。老师与同学也都反映求助者在校表现一直很优秀,最近两三次考试稍微比以前差一点,表达是正常的成绩范围,认为求助者高考仍然会考出好成绩的。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什么?答:根据求助者的主诉及征询师的观测可知,求助者的重要症状是:紧张、焦急、注意力下降I 个月,越邻近考试越紧张,已影响到了学习。2.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答:(1 )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考试焦急情绪。(2 )诊断依据如下:根据林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林某本人对症状自知,有积极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林某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林某有重性精神病。林某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临近高考引起的,因此情绪紧张,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连续时间为1 个月,不良情绪泛化不明显,社会功能的影响不严重,并且通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3.拟定征询目的的工作程序是如何的?本案例的征询目的应当是什么?答:心理征询的目的是指求助者和征询师希望通过心理征询达成的目的。(1)拟定心理征询目的的程序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所有问题。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要围绕七个问题,简称为6W 1H,即 who、what、when、where、why、which、how。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限度。a.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b.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c.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d.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限度来分析。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a.找出求助者重要的问题;b.拟定从哪个问题下手。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征询目的的基本要素。涉及: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近期目的和远期目的的整合。心理征询的目的是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的对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的的连续体。实现两种有典型意义的目的的统一是心理征询卓有成效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大目的着眼,从小目的着手,是辨证解决两种目的关系的准则。(2)本案例的征询目的近期目的:心理征询的近期目的重要关注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本案例的近期目的可以制定为:a.减少考试紧张焦急水平合;b.改善学习状况,使其能静心复习。远期目的:心理征询的长远目的为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足实现人的潜能,达成人格的完善。4.针对该求助者情况,你认为可选用哪些心理测验工具?答:针对本案例求助者的情况,可以选用的心理测验工具是SAS.EPQ、SCL-90,(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本案例的求助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为焦急,因此,可以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比如可以测量焦急限度的SAS和 SCL-90,(2)为了拟定非情境性症状的性质,应使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为了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案例的求助者的问题也许与其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选用EPQ来拟定求助者的人格特性。总之,在心理诊断中使专心理测量工具,应当有一定针对性,应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象或求助者的某些特殊表现来选用。案例六一般资料:张某,女,1 8 岁,上海某大学外语系一年级学生,北京人,独生子女。性格文静内向,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求助者主诉:入睡困难,食欲减退,心情烦躁,注意分散,情绪低落二十余天。求助者自述:最近我感到很痛苦,看不进去书,听不进老师讲课,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心里很闷;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我胆怯,我胆怯自己会一直这样,有时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总想回家;已经这样二十多天了,您帮帮我吧。一个多月前从北京来上海读书,自从陪同自己到学校报到的父母离开后,内心就感到很孤独、寂寞。军训结束后,内心的孤独和困扰不断增多,心情变得日益焦急和烦躁。感觉校园生活很不适应,食堂的饭菜单调,看到就没胃口,打饭要排长队;宿舍拥挤,洗澡和上厕所要排队;宿舍没空调,晚上热得难以人睡;天天要自己整理床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总觉得有干不完的事。与舍友相处不快乐,宿舍一共6 个人,其 中 3 人是上海人,此外两人分别来自云南和湖北。印象里一直对南方人没好感,特别是上海人,以前在家经常听爸爸讲上海人如何的狭隘排外、如何精明,为此对三位上海女孩充满戒备和提防。最近还跟宿舍一位上海的同学吵了架,现在下了课也不想回宿舍。曾向辅导员提出调换宿舍,但没得到批准。很想集中精力去学习,以实现爸爸提出的在一年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目的,但感觉脑袋总是不听使唤,课堂上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老师的讲课也经常是不知所云。同时发现大学的老师不像高中老师那样负责任,课讲得不久,不管学生是否听明白,也很少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学习内容很多,老记不住。紧张期末考试成绩不抱负,回家要被父母责备。感觉天天都要为很多事情烦恼,心情很烦躁,学习效率下降,与同学的关系紧张,晚上常睡不好,经常没胃口吃饭。经常想家、想逃课。心里清楚不能再这样下去,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前来学校心理征询中心进行征询,希望能得到帮助,并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征询师观测到的情况:张某从进入征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两臂夹紧,眼神迟疑,精神疲倦,说话声音较小,声音微颤,但表达较为流畅、有条理。辅导员反映:从军训期间开始,发现王某性格较为沉默内向,喜欢安静,不积极与人交往。约一个星期前曾以与宿舍某同学发生矛盾为由提出调换宿舍的申请,但未得到批准。舍友反映:张某性格内向敏感,不大信任别人。平时生活习惯不太好,物品乱摆放;经常忘掉宿舍卫生轮值。军训内务检查也常是她出问题,影响了整个宿舍的成绩。最近很少呆在宿舍,有时关灯后才回来冲凉睡觉。某舍友对她影响大家休息的行为提出批评,为此跟舍友吵了一架。理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o测试结果:SCL9 0 总分为168分,阳性项目数为3 7 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为3.1分,抑郁因子分为2.7分,焦急因子分为2.8分。可见总分超过全国常模160分,并有三个因子分超过2 分。抑郁自评量表(S D S)粗分为4 6,标准分为57分,超过中国常模的分界值 5 3 分,为轻度抑郁。焦急自评量表(S A S)粗分为5 1 分,标准分为6 3 分,超过中国常模的分界值5 0 分,为中度焦急。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 .对本案例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答:(1)根据临床观测和心理测验的结果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2 )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个性特性没有明显改变,自知力完整,有积极求医行为,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急、抑郁、入睡困难、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档症状,从严重限度标准看,尽管来访者表现出一定限度的痛苦情绪,但反映强度不甚强烈,只局限在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导致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有二十几天。同时,来访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与现实处境有直接联系,是由典型的社会应激事件一一大学校园新生活的适应不良引起的。从除外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家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个性偏内向,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其问题的产生是由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引起的,为近期发生,未泛化,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2 .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答: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的原则如下:(1 )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爱好。(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进一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故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故意义。(6 )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对的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7)谈话法有效实行的关键在于征询师是否能对的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3 .对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答: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 )生物因素:无明显生物方面的因素。(2)社会因素: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宿舍同学的人际冲突增长了压力事件的强度。入学后学校没有组织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从小父母长辈对其饮食起居照顾周到,生活自理能力较低。(3)心理因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以其父亲对上海人的片面评价作为与同学交往的准则,导致人际交往存有偏见;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不负责任”,不了解中学与大学教学方式的本质差异。情绪方面的因素:对孤独、苦闷、焦急等负性情绪不能自己解决。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对解决平常生活事务和人际矛盾感到心力交瘁。求助者自幼很受老师和家人的爱慕,性格内向,个性追求完美。4 .结合本案例,拟定求助者的征询目的。答:根据以上分析诊断,遵照制定征询目的的七项原则,与张某共同协商,拟定如下征询目的:(1 )近期目的:帮助张某结识“高校新生适应不良”这一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减轻其焦急情绪;(2 )中期目的:改变张某的不合理信念,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并在生活中实践,改善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适应大学生的角色,适应大学生活环境;(3)长期目的:使张某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二、严重心理问题案例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32岁,本科学历,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干警,五官端正,体态适中 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病史。求助者主诉:焦躁心烦,入睡难、乏力、工作效率差,自我贬低,人际关系变差。求助者自述:医生你好;今天我来是由于我有些烦心事。好几个月了,一直觉着烦躁。就是由于一个案子。怎么说呢,大约是四个月前,一个特大纵火杀人案,当时根据各种线索来看,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都不明确,但是案子影响很大啊,上级限期破案,大家压力都比较大。好不容易找出的数名嫌疑人只能靠测谎技术去拟定或者排除,然后寻找线索。而我是我们支队惟一的心理测试员,我一个人连续地做测试,差点累倒了。十几天后,真正的罪犯落网了。局里为顺利侦破这个案子庆功,给有些人发了一些奖金,虽然钱不多但也是一种荣誉,对不对?但是奖励名单里居然没有我?我和他们同样工作,凭什么没我?并且我向来什么荣誉都落不下,怎么这次就得不到?所以最近三个多月心情特别差,感觉被大家抛弃、排挤,在单位时心情特苦闷,主线不乐意和同事说话,越来越离群了。还觉得被周边的人看不起,连我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工作时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经常丢三拉回的。回到家也是,总想发火,抽烟抽得更凶了,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动不动就醒了,第二天就头疼,感觉身上没什么力气。我现在心里特别痛苦,怕是生病就去医院检查,但医生说我的身体没有问题,就建议我做一下心理征询。征询师观测和了解的情况:征询师观测到,求助者衣着得体,有礼貌,说话语速较快,语音略有颤抖,思维、逻辑有层次,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言辞之间多次使用“应当”这样的绝对化词汇。整个人精神状态痛苦、烦躁,神色疲倦。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案例,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答:(1)本案例的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睡困难,睡眠较浅,头痛,身心俱疲;工作时紧张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心情烦躁,易激惹,人际关系受到影响。(2)诊断依据如下: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有自知力,可以积极就医;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排除李某具有重性精神病。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因素即工作努力、付出很多,却没有被奖励引起的,表现出焦急、睡眠障碍等症状。该求助者的反映具有现实性但比较强烈,病程连续三个月,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对社会功能导致一定限度的影响,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可推断为严重心理问题。2.试述初诊接待中的注意事项。答:初诊接待是心理征询人员与求助者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对征询关系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其注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