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5).docx
-
资源ID:89682498
资源大小:24.8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5).docx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_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5)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5)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尝(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颜色、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尝,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选择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尝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尝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颜色、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尝关键词句:含义 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尝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绽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特别传神,它能真实透露出抒情仆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仆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全部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耀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由于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精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安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尝(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颜色、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尝,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选择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尝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尝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颜色、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尝关键词句:含义 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尝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绽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特别传神,它能真实透露出抒情仆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仆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全部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耀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由于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精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安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文章来自:爱师网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语言炼字类 (四)语言炼字类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尝(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颜色、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尝,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选择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尝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尝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颜色、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尝关键词句:含义 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尝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绽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特别传神,它能真实透露出抒情仆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仆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全部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耀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这是由于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精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安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文章来自:爱师网 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23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奇妙,而是要品尝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爽淡雅 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精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详细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爽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白打黄莺是由于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特别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实自然,明快清爽,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纳朴实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附录诗歌语言鉴赏学问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动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特别丰富。要借助特别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行。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中国。 文章来自:爱师网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转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制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转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经常转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辨别。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简单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终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怯,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奇妙,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留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依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观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采纳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依据生活的规律、阅历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视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洁排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见”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示意。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见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由于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伴侣相见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简单。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伴侣,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相互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连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似乎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制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似乎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好像都可以,但又都不太准确。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孤独、绝望和惆怅。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暗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雪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好像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方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明显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需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门户生光荣),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文章来自:爱师网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状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敏捷,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简单使人误会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听见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飞渡”的明显只能是“镜湖”,而不行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照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状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支配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处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其次、出于修辞上的特别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挨次,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假如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挨次的支配,“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亮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加了画面的动作性、鲜亮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别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二)、其它值得留意的字词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根据肯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亮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由于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经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闲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闲,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假如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势。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给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安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殊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而且增加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伤心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颜色。文章来自:爱师网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射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准确。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射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根据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炼形容词。诗歌是.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详细,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担当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状况值得特殊留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殊是活用作动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由于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经过梳妆装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心情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细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很多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白“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淌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擅长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家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家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会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别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加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