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应用技术指南(T-CHTS 10044—2021).pdf
团 体 标 准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应用技术指南T e c h n i c a lG u i d e l i n e f o rA p p l i c a t i o no fH i g h w a yC e m e n t-b a s e dC o m p o s i t eC o i l sT/C H T S1 0 0 4 42 0 2 1主编单位:宁波和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单位:中国公路学会实施日期:2 0 2 1年1 1月1 6日中 国 公 路 学 会 文 件公学字2 0 2 11 4 9号中国公路学会关于发布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应用技术指南的公告 现发布中国公路学会标准 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应用技术指南(T/CHT S1 0 0 4 42 0 2 1),自2 0 2 1年1 1月1 6日起实施。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应用技术指南(T/CHT S1 0 0 4 42 0 2 1)的版权和解释权归中国公路学会所有,并委托主编单位宁波和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中国公路学会2 0 2 1年1 1月3日前 言 本指南是在总结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指南按照 中国公路学会标准编写规则(T/CHT S1 0 0 0 1)编写。本指南共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材料要求、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本指南由宁波和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受中国公路学会委托,由其负责具体解释工作。请有关单位将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至宁波和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宁波市院士路6 6号;联系电话:0 5 7 4-8 7 8 9 4 3 3 9,1 3 3 3 6 6 0 5 2 0 6;电子邮箱:c x f 2 2 6 61 2 6.c o m),供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宁波和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宁波和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华瑞钧一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永固邦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钧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汉中公路局、德州东方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南京茂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蔡晓民、李克、梁胜明、蔡鸿飞、李展望、申文军、严晓东、张俊检、焦什鲁、党海民、阙卫东、章永宁、田宝东、潘振华、井旭东、余少华。主要审查人:李华、冯德成、付智、吴立坚、周海涛、孙增奎、汪亚干、黄志福、黄颂昌、韩亚楠。T/C H T S1 0 0 4 42 0 2 1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材料要求3 3.1 一般规定3 3.2 纤维网体3 3.3 水泥、细集料、功能增强组分等充填物3 3.4 公路复合卷材3 3.5 复合毯44 设计5 4.1 一般规定5 4.2 排水工程设计5 4.3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55 施工6 5.1 一般规定6 5.2 排水工程6 5.3 坡面防护工程66 质量控制8 6.1 材料入场检验8 6.2 铺设前场地检查8 6.3 复合卷材排水及坡面工程铺设完成后检查8 6.4 养生完成后检查9用词说明1 0T/C H T S1 0 0 4 42 0 2 1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应用技术指南1 总则 1.0.1 为指导公路水泥基复合卷材(以下简称复合卷材)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指南。1.0.2 本指南适用于各等级公路应用复合卷材的排水与防护等工程。1.0.3 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T/C H T S1 0 0 4 42 0 2 12 术语 2.0.1 纤维网体 f i b e rm e s h采用复合纤维材料,在工厂通过纺织工艺编织,由顶层、底层和交替编织形纤维连接层组成的整体性立体纺织物。2.0.2 复合卷材 c o m p o s i t e c o i l s将水泥、细集料、功能增强组分按照一定的配合比组成的混合料引入纤维网体,并在底层复合防水材料而成的毯状物。2.0.3 复合毯 c o m p o s i t eb l a n k e t复合卷材铺设后,经洒水固化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的类混凝土结构物。2T/C H T S1 0 0 4 42 0 2 13 材料要求3.1 一般规定 3.1.1 复合卷材应性能稳定、经济合理、施工简便、绿色环保。3.1.2 复合卷材的各种原材料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3.2 纤维网体 3.2.1 纤维网体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 纤维网体的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单位面积质量k g/m20.9 50.1 5G B/T2 4 2 1 8.12 0 0 9厚度mm1 0.50.5G B/T3 8 2 01 9 9 7断裂强力k N/m1 4 0 0G B/T3 9 2 3.12 0 1 3断裂伸长率%4 9.6G B/T3 9 2 3.12 0 1 3顶破强力N2 6 0 0G B/T1 9 9 7 62 0 0 53.3 水泥、细集料、功能增强组分等充填物 3.3.1 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4 2.5或5 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3.2 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应符合现行 建筑用砂(G B/T1 4 6 8 5)规定的细砂要求。3.3.3 功能增强组分(包括膨胀剂、硅灰等)应符合现行 混凝土外加剂(G B8 0 7 6)的规定。3.4 公路复合卷材 3.4.1 复合卷材的材料规格应满足表3.4.1的要求。表3.4.1 复合卷材规格要求项目单位规定值允许误差试验方法厚度mm1 0.00.5G B/T3 8 2 01 9 9 7宽度m1.60.0 1 52.00.0 2G B/T3 8 2 01 9 9 7长度*m50.0 5G B/T3 8 2 01 9 9 7 注:*长度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3T/C H T S1 0 0 4 42 0 2 1 3.4.2 复合卷材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2的规定。表3.4.2 复合卷材的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单位面积质量*k g/m21 5.00.5断裂强力k N/m1 4 0 0G B/T3 9 2 3.12 0 1 3断裂伸长率%4 9.6G B/T3 9 2 3.12 0 1 3顶破强力N2 6 0 0G B/T1 9 9 7 62 0 0 5 注:*单位面积质量测量方法:整卷材料称重除以整卷面积,计算单位面积质量。3.5 复合毯 3.5.1 复合毯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1的规定。表3.5.1 复合毯的技术要求检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不燃性A 1级G B/T5 4 6 42 0 1 0厚度*mm1 0.00.5G B/T7 0 1 92 0 1 4单位面积质量*k g/m22 00.5G B/T7 0 1 92 0 1 4不透水性2 4 h后试件底面无水滴形成G B/T7 0 1 92 0 1 4冻融循环5 0次质量损失%2G B/T7 0 1 92 0 1 4抗折强度MP a4.2G B/T7 0 1 92 0 1 4抗冲击试验次6 4G B/T7 0 1 92 0 1 4 注:*厚度和单位面积质量为浇水固化后的数值。4T/C H T S1 0 0 4 42 0 2 14 设计4.1 一般规定 4.1.1 排水设施设计应根据公路沿线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遵循合理布局、防排疏相结合、保护环境的原则,设置完善、通畅的排水系统,做好与相关设施的协调衔接。4.1.2 边坡防护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 T GD 3 0)的有关规定。4.1.3 复合毯可用于以下范围:1 公路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2 流速小于3 m/s的沿河路堤边坡防护。3 路堑边坡防护。条文说明:复合毯防护工程的使用条件介于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骨架植草防护,与土工织物软体沉排、土工膜袋的类似,因此规定为流速小于3 m/s的沿河路堤边坡防护。4.2 排水工程设计 4.2.1 排水设施的断面尺寸、设计流量、泄水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 T GD 3 3)的规定。4.2.2 复合毯边沟、截水沟、排水沟宜采用梯形、浅碟形等断面形式。4.2.3 复合卷材宜铺筑至沟口外沿2 0 c m,用U形钉锚固,必要时用混凝土或黏土覆盖。4.2.4 与其他形式排水设施衔接时,应确保连接牢固、坡面平顺。4.3 坡面防护工程设计 4.3.1 路基边坡断面形式应符合现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 T GD 3 0)的有关规定。4.3.2 复合毯可采取下列方式固定:1 边坡坡顶采用锚钉+覆盖的方式,坡脚采用平铺方式。2 路堑边坡坡顶采用锚钉+填埋的方式,坡脚采用直埋、平铺方式。3 与边坡连接采用U形锚钉,与浆砌片石或混凝土采用双排膨胀螺丝固定,间距5 0 c m,并培土覆盖保护。4.3.3 两幅复合卷材搭接处采用U形钉和不锈钢螺钉固定。4.3.4 复合卷材应设置泄水孔,宜按照2 m3 m的间距,梅花状布设。5T/C H T S1 0 0 4 42 0 2 15 施工5.1 一般规定 5.1.1 铺设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公路复合卷材的规格(宽度及长度)、数量和铺设工艺等。5.1.2 根据设计要求,对排水设施、护坡工程进行现场复核,铺设范围内应密实、平顺无杂物。5.1.3 复合卷材进场应进行质量检验,并符合表3.4.1的技术要求。5.1.4 固化用水应符合现行 混凝土用水标准(J G J6 3)的要求。5.1.5 洒水施工时气温不应低于5。5.2 排水工程 5.2.1 卷材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铺设前应根据断面尺寸、材料规格和工程规模,编制施工组织计划。2 铺设时沿水流方向,上游卷材压下游卷材。3 应保证铺设的卷材有效搭接,搭接宽度不小于1 5 c m。5.2.2 搭接处上下层复合卷材之间先均匀涂抹水泥浆,再用5 mm1 5 mm不锈钢螺钉将两片卷材连接固定,螺钉间隔1 0 c m。5.2.3 用锚钉将复合卷材边缘固定在沟沿上,复合卷材沟沿端埋入地面5 c m,并在上方培土覆盖,锚钉长度3 0 c m4 0 c m,间距6 0 c m。锚钉可采用螺纹钢或竹材制作。5.2.4 铺设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合格后洒水,用水量不少于9 k g/m2。洒水宜从边缘向中间均匀进行,直至卷材颜色变深为止。5.2.5 洒水后,应立即在卷材表面均匀涂刷一层配合比为1 3的水泥浆,其厚度宜为2 mm 3 mm。5.2.6 当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措施进行养生;当气温高于3 0时,表面应及时覆盖塑料膜进行保湿养生。5.2.7 刷浆后应保湿养生,时间不少于3 d。5.3 坡面防护工程 5.3.1 卷材铺设采用纵向铺设,铺设顺序应自下而上,两片卷材间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 5 c m。5.3.2 搭接处上下层复合卷材之间先均匀涂抹水泥浆,用5 mm1 5 mm不锈钢螺钉将两片卷材连接固定,螺钉间隔1 0 c m;再用U形钉固定,布设间距为5 0 c m,坡面U形钉宜采用不小于1 2 mm螺纹钢,单边长度不小于6 0 c m。螺纹钢制作的U形钉钉头应做防锈处理。5.3.3 用U形钉将复合卷材固定在护坡坡顶,U形钉布设间距为5 0 c m。坡顶U形钉宜采用不小于1 2 mm螺纹钢,单边长度不小于1 0 0 c m。复合卷材间的搭接处及端头均应设置U形钉,必要时可增加U形钉。6T/C H T S1 0 0 4 42 0 2 1 5.3.4 用U形钉或埋入土体对坡脚卷材进行固定,U形钉布设间距为1 0 0 c m。5.3.5 按设计要求布设坡面锚钉和设置泄水孔。5.3.6 铺设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合格后洒水,用水量不少于9 k g/m2。洒水宜从上向下均匀进行,直至卷材颜色变深为止。5.3.7 洒水后,应立即在卷材表面均匀涂刷一层水泥浆,其厚度宜为2 mm3 mm。5.3.8 刷浆后应保湿养生,时间不少于3 d。7T/C H T S1 0 0 4 42 0 2 16 质量控制6.1 材料入场检验 6.1.1 复合卷材应按照进场的批次进行检验,内容及要求应符合表3.4.2的规定。6.1.2 复合卷材外观质量检查应按每批次5%抽样,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1.2的规定。表6.1.2 复合卷材外观质量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检查方法或频率顶面不得有深度大于3 mm的褶皱、凹凸,不得有破损和漏粉现象目测和测量,每延米1处底面不得有深度大于3 mm的褶皱、凹凸,不得有破损、漏粉和集聚现象目测和测量,每延米1处边角不得有粉料未填充现象目测,每边4处纤维网体应符合整体立体纺织结构,纤维丝线有明显交替编织结构目测,每卷1处 6.1.3 复合卷材尺寸允许偏差与检测频率应符合表6.1.3的规定。表6.1.3 复合卷材尺寸允许偏差与检测频率项目技术要求检查方法或频率长度(mm)5 0 0 04 0测量,每批次检查5%宽度(mm)1 6 0 01 0测量,每批次检查5%1 6 0 02 0测量,每批次检查5%厚度(mm)1 0不小于1 0测量,每批次检查5%6.2 铺设前场地检查 6.2.1 排水沟的土质边坡应密实、平整、稳定,沟底应平顺,不得有杂物,排水通畅。6.2.2 边坡坡度、坡面应满足设计要求。铺筑复合卷材前应对坡面的渗漏水、流水等进行处理。6.2.3 排水及坡面防护工程铺设前检查项目参照现行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J T G F 8 0/1)执行。6.3 复合卷材排水及坡面工程铺设完成后检查 6.3.1 复合卷材铺设后外观平顺、整齐,无缺失、脱落、鼓包等现象。6.3.2 复合卷材排水及坡面工程铺设后检查项目见表6.3.2。8T/C H T S1 0 0 4 42 0 2 1表6.3.2 复合卷材排水及坡面工程铺设后检查项目序号检查项目技术要求检查方法或频率1复合卷材搭接、螺钉位置及间隔符合设计要求目测+尺量2沟沿锚钉位置及间隔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1 0 0 m检查不少于5个点3坡面锚钉或U形钉位置及间隔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1 0 0 m检查不少于5个点4泄水孔布设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1 0 0 m2检查不少于1点5坡顶锚钉位置及间隔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1 0 0 m检查不少于5个点6坡脚锚钉位置及间隔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1 0 0 m检查不少于5个点6.4 养生完成后检查 6.4.1 检查时间:产品开始浇水为始,满2 8 d。6.4.2 每项工程随机选取3处5处,每处切割1 0 c m1 0 c m试块1个。6.4.3 取样进行厚度及抗折强度试验,其应符合表3.5.1的要求。6.4.4 取样处用水泥砂浆封填。9T/C H T S1 0 0 4 42 0 2 1用 词 说 明1 本指南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1)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2)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3)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 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下列写法:1)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应表述为“应符合()的有关规定”。2)当引用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应表述为“应符合本指南第章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指南第.节的有关规定”“应按本指南第.条的有关规定执行”。01T/C H T S1 0 0 4 42 0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