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pdf

    • 资源ID:89700242       资源大小:4.73MB        全文页数:27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pdf

    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把握详略安排及效果。教学难点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本课多音字较多,如“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中的“更、间、正、观、分”,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等词语可以指导学生读好儿化。本课要求会写 15 个字,“醋、摊、燃”等字容易写错,可以重点指导。“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摊”中间的“又”不要忘写;“燃”不要把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左边的“火”不能写到“灬”的上方。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教学本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并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最后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次分明的好处。积累运用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老舍先生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语,可以请学生改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对比中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2.制作课件。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导入:(出示过春节热闹祥和的图片)同学们,在这个寒假里,我们度过了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春节。你们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把你春节里的趣事说一说,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的快乐。2.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3.介绍春节习俗。课件出示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北京人总是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衣柜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并且喜欢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在屋外贴上“出门见喜”等春条。逛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4.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5.介绍作者。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作家。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 1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2.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及易错字,指导学生注意读音,关注字形。正音:“醋”是平舌音;“燃”是翘舌音;“贩”读 fn,不读 bn。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字形:“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4.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醋、燃。(1)课件出示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2)教师范写,学生独立练习书写。(3)师生点评,学生修正自己的书写。5.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字典、词典弄懂,也可以请教伙伴或老师。活动 2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2.快速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的。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活动内容自主探究: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重要的日子主要习俗3.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报交流。4.观察上表,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概括出主要内容。操作指导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文本,自主读文归纳,要充分利用填表格这个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勾画、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板块三加强朗读,感受语言活动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特点1.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2.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最能表现春节氛围的词句。3.学生汇报,引导思考:从这些词句中,你感觉老北京的春节有怎样的特点?活动 2初步感受“京味儿”的语言特点1.指名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感觉文中哪些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2.浏览这一部分,试着勾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自己读一读。课件出示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3.小结:同学们在读文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文中的一些语句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文字不太一样,比如,一些词语是儿化音,带有鲜明的口语色彩;还有的词语只有当地的老北京人才会用,有地域的特点。这些语言都带着浓浓的“京味儿”,同时也反映了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操作指导整体感知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感受“年味儿”,为下节课的细读做铺垫。板块四回顾全篇,拓展延伸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用他那京味儿十足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那么,在这么多重要的日子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等。操作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给出查阅方法和查阅方向,如重点查阅其他民族过春节的活动、服饰、饮食等,使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铺垫。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揭题入文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2.生生互评,指出读错的字音,共同订正。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用一两句话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如果能用上我们刚刚认读的词语就更好了。(忙碌、热闹、喜庆、欢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操作指导检测生字的落实情况,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学互帮,教师切忌做“裁判长”,一人评判。引导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时,也要提醒学生尽可能用上一两个复习的词语,这样既锻炼学生学词造句的能力,又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并且与学习新课自然融合起来。板块二抓住重点,体会风俗特点活动 1自读课文,感受“年前的忙碌”1.默读课文第 17 自然段,完成自读提示要求:(1)文中介绍了年前的哪些日子?(2)年前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2.学生交流汇报,谈感受。(1)质疑:腊八这天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重点句品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在开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3.课件出示腊八粥、腊八蒜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4.朗读指导。小组轮读课文第 17 自然段,要读出浓浓的年味儿,读出“京味儿”,然后评读。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如,出示两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课件出示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b.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强调: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所以朗读这一句子时,要读好儿化。活动 2感受“除夕”“初一”“元宵节”的热闹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提示 1:边默读课文中描写“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词句。提示 2: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2.教师巡视,深入小组中参与学习,相机指导。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1)交流“除夕”部分。课件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预设:“除夕”这一天有什么特点?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话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北京的除夕真热闹?(引导学生抓住“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等关键词语进行交流,体会老北京人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感受除夕夜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人们内心的喜悦。(2)交流“初一”部分。师生共同交流:过渡:与除夕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 9、10 自然段,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气氛?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群的活动来体会。)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描写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小结:初一这一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的热闹、美好。(3)交流“元宵节”部分。过渡:如果说除夕描写的是家庭中热闹的场景,那么,元宵节描写的则是全民狂欢的场面。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课文描写了哪些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元宵节还有什么灯。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读出这种火炽而美丽的节日气氛吗?操作指导以学生为本,全面整合教材。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引导学生自己关注整篇文章,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自觉勾画,作标注,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所思、有所获。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注意倾听、接纳同伴的建议,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习惯。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活动 1回顾课文,对比详略安排的好处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简略。3.出示第 7、第 11 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4.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活动 2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1.默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了解文章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1)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相比,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不同?(2)教师相机小结: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操作指导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指导学生关注课文写得简略的部分。详略得当是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而本文是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最佳范例。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对比,体会表达效果。“阅读链接”的内容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习俗有何不同,不要作细致的分析讲解。板块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1.补充老北京春节童谣,再次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祥和。课件出示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2.总结: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的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操作指导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大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年味儿。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阅读链接”的资源,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课堂活动卡课题北京的春节 用时57 分钟自主探究: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重要的日子主要习俗活动内容活动建议1.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文,试着概括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2.小组内交流,讨论每个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3.全班交流,完成表格。学生课前预学案课题北京的春节时间建议1015 分钟熟读课文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预学内容预习字词1.读一读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给生字补全音节。un nl t 腊八蒜 米醋燃放 骆 驼2.抄写生字,注意把字的偏旁写正确。摊 眨宵 燃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更()()正()()间()()分()()4.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零七八碎儿万象更新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悬灯结彩内容感知本文以()为经线,以()为纬线统领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次高潮,最后写()春节结束。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追求()的心愿。资料搜集老舍,原名(),字(),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获得()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剧本()。阅读质疑1.文中的“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什么意思?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2腊八粥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 12 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 18 个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4.能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效果。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本课要求会写 12 个字,关于生字的读音,教师要强调:“咽”在本课读yn;“匙”在本课读 ch;“搅”的读音为 jio;“稠”读翘舌音 chu;“脏”读平舌音 zn。关于书写,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腻”容易写错,要提示学生注意“贝”的上方是“二”,最右边的斜钩不要误加撇;“褐”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然后分清哪部分是主要内容,聚焦课文主体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想作者围绕“等粥”这部分写了几个场景,是怎样写的,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效果。最后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积累运用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生动有趣,让粥也具有了灵气和生命力。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依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表达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搜集有关腊八粥的图片。2.阅读沈从文腊八粥的原文。3.了解其他描写腊八粥的文章。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腊八粥的来历的资料和相关故事。2.阅读有关腊八粥的美文、诗词。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腊、粥”等 12 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 18 个词语。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梳理出课文的脉络,分清哪部分是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出示腊八粥图片)同学们,你们吃过腊八粥吗?请你们说一说对腊八粥的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文章腊八粥,这是他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介绍的还是我国传统的食物腊八粥。这一课作者是怎样介绍的呢?相信你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一定会在写作方法上有很多的收获。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中国作家。1922 年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1924 年起,先后在现代评论 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边城 长河。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4.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由读课文。操作指导这一环节要关注图片的运用,从视觉上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新课伊始就鼓励学生在写作方法上要有所发现。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活动 1初读课文,检测生字1.自读课文,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词圈一圈,读通句子。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互相听读生字,指出对方读音不正确的字。课件出示腊粥腻咽匙搅稠肿熬褐缸脏3.检测生字掌握情况。4.教师强调:“咽”在本课读 yn,“匙”在本课读 ch,“搅”的读音为jio,“稠”读翘舌音 chu,“脏”读平舌音 zn。活动 2认读词语,巩固生字1.检测词语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腊八粥感觉沸腾何况搅和资格可靠罢了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1)指名读,开火车读。(2)教师相机强调:“罢了”在文中是语气词,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仅此而已”,对句子的意思起冲淡的作用,常跟“不过、无非、只是”等词前后呼应。在这里“了”的读音是 le。2.理解重点词语。操作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环节的学习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学生字、词语,读好句子,读通课文,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活动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哪些段落是写“等粥”的,哪些段落是写“喝粥”的?在文中作好标记。3.自由读课文第 1 自然段,这段描写似乎与八儿没有什么关系,那么第 1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写了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的美味,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活动 2再读课文,明确内容详略1.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2.再次读“等粥”部分,这部分描写了四个场景,小组同学合作,试着划分一下层次。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出示第一个场景(第 28 自然段):八儿盼粥快点儿熬好(盼粥)。第二个场景(第 912 自然段):八儿在说如何分粥(分粥)。第三个场景(第 13 自然段):八儿猜粥熬成什么样子了(猜粥)。第四个场景(第 1417 自然段):八儿终于看到了锅里的粥(看粥)。操作指导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提出的要求。所以本环节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腊八粥的。同时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直接抓住详写部分引导学生读文,便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板块四书写指导,落实识字活动 1引导观察,规范书写1.组织学生独立观察方格中的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2.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课件出示粥:整个字写得紧凑些,“米”的捺变成长点,两个“弓”和“米”写得窄一些,三个部件要写均匀。腻:注意右边的写法,“贝”的上方是“二”,最右边的斜钩不要误加撇。匙:“是”的捺要写得长一些,“匕”不要写成“七”。褐:左边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其他提示:“搅、稠、肿、褐、脏”是左窄右宽的字,关注结构,书写美观。活动 2书写生字,完成练习1.学生练习书写,投影展示评议。2.形近字组词练习。(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订正。)腊()咽()匙()稠()蜡()烟()题()绸()操作指导指导书写时,要提示学生关注生字的结构、在方格中的占位情况,注意笔画间的避让。同时识字的教学也不能忽视练习巩固,这是了解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详写和略写的内容,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八儿内心活动的变化,感受腊八粥的美味诱人。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2.过渡:是啊!一锅浓香的腊八粥,一位慈爱勤劳的母亲,一个天真嘴馋的孩子,构成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真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哪!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了解八儿一家的生活,感受作者写法的巧妙。操作指导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揣摩作者的写法做铺垫。板块二揣摩语句,体会腊八粥的美味活动 1抓关键词句,体会对腊八粥的喜爱1.导学: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腊八粥的美味。2.引导学生自读第 1 自然段,勾画相关的语句。3.品析重点语句,教师相机点拨。(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人喜欢腊八粥?课件出示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这句话说明了人们对腊八粥有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描写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都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语言风趣、俏皮又亲切,使人倍感生活的温馨。(2)重点语句:“把小米、饭豆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学生汇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从“叹气似的沸腾着”“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塞灌”可以感受到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这句话对“看、闻、吃”三个方面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活动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体会腊八粥的美味。2.教师指导:读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词句,读出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如,在朗读时,要突出“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三个词语,读出老老少少都喜欢的感觉;读到词句“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塞灌”时语速就要稍快一些。3.再次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感受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学生互评。操作指导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由写腊八粥的味道,到写腊八粥的做法,感受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板块三学习“等粥”部分,感悟人物形象活动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人物形象1.自主阅读课文第 217 自然段,勾画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边读边想象八儿的几种馋相,同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2.根据自读收获,完成下面的表格。活动内容阅读课文第 217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馋样儿的语句,揣摩八儿的心理活动。关键语句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活动 2交流“盼粥”,体会八儿的急切心情1.品析“盼粥”。(学习第 28 自然段)(1)重点语句:“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抓住“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体会八儿的心情。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猜一猜他在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八儿内心的焦急与盼望。(2)重点语句:课件出示“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妈,妈”两声连叫是怎样的情景?课件出示语言描写喊妈妈的时候,八儿是两声连叫,写出了八儿急切的心情,他那娇憨的情态跃然纸上。从对八儿的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什么样的心情?课件出示神态描写“眼睛可急红了”写出了八儿的神态变化,表现了八儿盼粥时的急切心情。2.指导分角色朗读。(1)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下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儿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2)分角色朗读第 47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八儿的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八儿的话,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八儿的话要读得快一些,读出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3.怎样理解第 8 自然段的反问句?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再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课件出示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4.引导学生讨论:课文题目是“腊八粥”,可是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呢?(描写八儿馋粥的语言、动作、神态,更能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八儿越“馋”,越能说明腊八粥吸引人。由此可见,作者是用鲜活的人物衬托了腊八粥的美味。)5.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儿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分粥”这一部分。活动 3品析“分粥”(学习第 912 自然段)1.指名读第 912 自然段,思考:八儿想怎样分粥?课件出示“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2.学生交流: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改主意了?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理解八儿此时的心理活动:想多吃点儿粥,却又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贪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阵营,找个同盟。3.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贪心不足”的语气,体会到儿童的狡黠和天真。4.小结: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他们“都吃不得甜的”,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可以看出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以及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之大。活动 4品析“猜粥”“看粥”(学习第 1317 自然段)1.过渡: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锅里的粥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2.自读第 13 自然段,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3.八儿是根据什么来猜粥的?课件出示心理描写八儿的想象源于他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八儿自动联系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清晰诱人的腊八粥画面: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会熬成什么样子?八儿的一系列猜想,既表现出孩子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4.指名朗读“猜粥”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象,读出腊八粥的美味,读出令人垂涎欲滴的感觉。5.八儿看到的腊八粥和他猜想的一样吗?默读第 1417 自然段,画出描写腊八粥的语句,画出描写八儿当时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课件出示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表现八儿看粥后的心理?(惊异)(2)交流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句子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栗子最后的结果。)句子 2: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肿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饭豆在锅中的样子。)句子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这两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被熬煮时的样子。)6.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看到粥与自己想象中的差不多,只是颜色出乎意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读对话部分,想象八儿的心情。(读出“呃”中“呃”字包含的无限惊讶,省略号的意犹未尽和“怎么,黑的!”包含的疑惑。)7.小结:课文描写八儿急切想吃粥的情形随处可见,且对八儿的描写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里先写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粥,再写妈妈的话让八儿苦苦等待,然后是在等待中的美妙猜想,直到最后亲眼所见时表现出的惊奇。通过对八儿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更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好喝、诱人的特点。活动 5学习“喝粥”部分(学习第 18、19 自然段)1.课文题目为“腊八粥”,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八儿等粥的过程。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八儿吃粥的过程的呢?自由读课文第 18、19 自然段,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课件出示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1)从“一面小鼓”“浪漫地摆成”“奈何它不来了”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八儿一家喝粥后是怎样的一个场景?(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2)想象当时的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2.总结全文: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可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的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温暖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操作指导按照“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顺序感悟课文内容。此环节要引导学生精读、细读、品读,抓住描写八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同时,抓住对腊八粥的描写,感受作者描写的巧妙。板块四揣摩写法,练笔拓展活动 1体会文章表达方法1.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的结果及喝粥后的家庭场景?课件出示通过详细描写喝粥后的画面,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2.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现在请你说一说:作者在等粥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课件出示3.把等粥部分写得详细有什么作用?(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的美味。)4.小结。课件出示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详略,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把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活动 2小练笔1.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说理由。(2)教师相机点拨:要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并表达出自己对食物的喜爱之情。2.独立完成。3.全班交流。操作指导揣摩文章写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提出的要求。本环节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作用,不要直接给学生讲解。板块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拓展阅读。(1)课后读沈从文腊八粥的原文,或推荐冰心的同题文章腊八粥进行阅读。(2)查找有关腊八粥的来历的资料,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粥的故事和传说。操作指导拓展阅读,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注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书目或篇章,并运用学过的阅读策略来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课文内容较贴近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在体会八儿的馋样儿时,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找到相关的语句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写出了八儿的馋样儿。揣摩写法时,引导学生从篇幅的对比与表达的主要内容的关系中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理解了内容后,学生体会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在小练笔的环节中,切实感受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好处。学生写了自己喜爱的食物,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从不同方面来介绍食物的美味,学生很感兴趣,效果较好。学生课堂活动卡课题腊八粥 用时56 分钟阅读课文第 217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馋样儿的语句,揣摩八儿的心理活动。活动内容关键语句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活动建议1.自主阅读第 217 自然段,勾画出描写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语句,同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2.小组内交流,结合关键语句说一说你体会到了八儿怎样的心理活动。3.全班交流,体会八儿的馋样儿,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学生课前预学案课题腊八粥时间建议1015 分钟熟读课文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预学内容预习字词1.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补全音节,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y j uh n腻腻的咽下 搅拌 熬粥褐色 脏水2.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再把课文中带多音字的词语圈出来,大声读两遍。咽()()匙()()3.读课文,试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pdf)为本站会员(教***)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