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doc
编 号_201202_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实践考察报告民间美术分类研究(资料收集)报告系 别 艺术系专 业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姓 名 李翘翘学 号 2010220701班 级 1003班指导教师 周洪军、邓亚菲、孙旭博 2012年9月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历史与文化寻绎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 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是区别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一种历史概念。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民间美术的产生源于实用,民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和禁忌等。张紫晨先生称“民俗”就是下层人民创造的用来自我教化或传袭已久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给民俗下个定义:民俗是创造于民间,传袭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现象,特别是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当中带有传承性的行为,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见图1.1图1.2图1.3) 图1.1 满堂红 图1.2 归宁 图1.3 老鼠娶亲二、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民间美术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民间美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它依附于民俗活动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至于被历史淹没。一方面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另一方面,民间美术又丰富了民俗民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中,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因此人们说民风民俗是民间美术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沃土,而民间美术则是民俗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视觉形象载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间美术与物质民俗(体现在民居,服饰等方面);民间美术与社会民俗(包括岁时节令,礼仪习俗等);民间美术与精神民俗(宗教,信仰,巫术等)。(一)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结束。古代的春节叫元旦、元日、新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各地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贴灶公、贴“福” 字、贴对联、贴年画、拜年、放鞭炮、放焰火、走亲戚、点蜡烛、包饺子、点旺火、剪纸、赠送贺年片、耍社火、游春等习俗。人们以此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见图2.4)。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有吃元宵、打太平鼓、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节日里,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惯,如陕西人吃“元宵菜”;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等、它寄托着人们祈求新一年圆满顺遂的心愿(见图2.5)。3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它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见图2.6)。4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见图2.9) “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又有古人云是日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此日又叫“大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其为“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此日为“地腊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它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其来源有四种说法,其中在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为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这天,人们会举行各项活动,如吃粽子(见图2.1)、躲午、赛龙舟、迎火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见图2.2)、挂葫芦、驱五毒(见图2.3)、饮雄黄酒、悬钟馗等习俗(见图2.7)。 图2.1 粽子 图2.2 香包 图2.3 驱五毒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明亮,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如今,每当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当空,亮如明镜,圆似玉盘。家家户户设供桌于庭、上留西瓜、香瓜、葡萄、枣子、苹果、石榴等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园坐,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情感。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即使远在天证海角,中秋节的明月,也能带去亲人的缕缕相思与祝福。(见图2.8 图2.9) 图2.4春节 图2.5 元宵节 图2.6清明节 图2.7端午节 图2.8中秋节 图2.9中秋节(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还有少数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里会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不少民间美术的展现,挂灯笼,贴窗花,写对联等人们多以喜庆吉祥,平安如意等为主要表现目的,形式上追求热闹,红火,如山东工艺作坊为风筝节制作双龙头蜈蚣风筝。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它的表现题材及其广播,举凡喜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等,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和喜庆吉祥纹样。(见图2.10 图2.11 图2.12 )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图2.10窗花 图2.11窗花 图2.12窗花(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见图3.3),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见图3.2),中秋节吃月饼(见图3.1)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图3.1月饼 图3.2棕子 图3.3饺子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见图3.4 图3.5 图3.6)。 图3.4蒙古族衣饰 图3.5苗族衣式 图3.6头饰 3.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见图3.8)、端午龙舟(见图3.7)、上元花灯(见图3.9)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美术,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图3.7赛龙舟 图3.8安塞腰鼓 图3.9上元花灯三、节日风俗中的民间美术的特点(一)造型特点(1)独特的符号体系,民间美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追求的是神似,以意念造成意象,其间,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觉,理解和幻想。由于它完好地保持着原发性视觉思维方式,所以它并不模拟对象,也不关心表面的像与不像。原始的人类最初的造型艺术,实用与美观共存的,是自然的,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都存在于民间美术的造型之中,形成独特的造型体系。不仅是民间吉祥美术,也是民间文学,民间诗歌,俗语等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2)含蓄,寓意,象征表现法,例如,“鲤鱼跳龙门”寓意艰苦奋斗,用劳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谐音取义表达法,如“瓜蝶绵绵”寓意人丁兴旺,连绵不断的生活繁衍。是在所象征之物的生命内涵上人为添加的吉祥寓意,是民间吉祥的文化中,十分普及盛行的一种现象。如“耄耋富贵”,常作为给高龄老人祝寿礼物。(3)多元的造型方式,a,情态剪影造型法(见图1.7)(许多石像等)情态剪影造型法是以影像造型方法表现对象情态特征的一种概括,夸张。在二维空间的以轮廓造型为主,抓住典型动态,夸大对象特征(注重形象的圆满)选择适当角度做夸张概括,造成强烈视觉张力,(构图充实饱满)延续了原始艺术造型的观念,渗透到造型中去,造型特点有(动态线)导致构图有一种动势。b,装饰变形法(见图1.4 图1.5图1.6 图1.8)(表现在纺织品和陶瓷里,受图腾崇拜,实用功利和工艺制作的支配和限制,运用意象)c,几何造型法(以数的规律性进行变化,运用于草编,藤编,麻编,丝编,以及刺绣桃花,织锦图案(见图1.9),百家衣等以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拼接等等)。 图1.4鲤鱼跃龙门 图1.5 龙 图 1.6 瓜蝶绵绵 图1.7 情态剪影造型法 图1.8 瑞兽 图1.9 织锦图案(二)文化特点(1)根源性(见图1.10),它是根性的,母体的艺术。(2)地域性(见图1.11),是民间美术形式发展的空间特征,民俗,民族的信仰,风俗习惯,不仅局限于艺术形式,也体现乡土情感的内涵。(3)群体性,(见图1.12) 区别于专门艺术的重要标志,包含产生的群众性,消费或接受的群众性,发展传播的群众性。(4)自娱性,(见图1.13图1.14) (自用性)是民间美术基本特征 (5)传承性(见图1.15) 民间美术发展的时间性,是一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和改变的。 图1.10 根源性 图1.11 地域性 图1.12群体性 图1.13 自娱性 图1.14自娱性 图1.15传承性四、结语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