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单选题1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叙述中,正确的是A诗经奠定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B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C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D西游记是明清四大著名长篇小说之一3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由此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4在我国古代白银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5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6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7下图是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由此可见()A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B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C进士重视文学忽视经学D四库全书偏重文学8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儒用“四句话”概括了他一生学问的精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大儒是A孔子B朱熹C王守仁D李贽9下表为1800-1833年由广州出口的生丝和茶叶年平均数统计表(单位:担)。这说明当时我国生丝茶叶18001804118728.4万18201824436130.5万18301833808232.9万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C沦为列强原料产地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10鲁迅先生在读中国古代某一部小说时,曾作出以下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你认为应该是以下哪部小说A红楼梦B三国演义C“三言”、“两拍”D儒林外史1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推进了理学的发展。下列名言,由这位思想家提出的是( )A格物致知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1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结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A孔孟学说B汉代儒学C程朱理学D阳明心学13下图为某同学课堂笔记。该笔记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A唐朝的金融B宋代的农业C元朝的外贸D明朝的经济14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15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黄宗羲主张恢复宋朝的政治制度B黄宗羲主张设参知政事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黄宗羲主张通过设立宰相制约君主权力D黄宗羲主张的宰相制度与明之前没有区别16清代景德镇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A清代设官监督官窑生产B景德镇制瓷业兴盛C私营手工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7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明末,民窑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A民营手工业发展壮大B民营和官营手工业竞争激烈C中国制瓷业领先世界D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方式18王夫之在评论北魏孝文帝时说:有王者起,斟酌腹里边方、山泽肥瘠、民人众寡、风俗淳顽,因其故俗之便,使民自陈之,公卿、有司不能搬用“周礼之制”,不可以一切之法治之也。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应当A以德治国,教化民众B限制君权,通经致用C因地制宜,实事求是D立足生产,整顿吏治19如表是关于清代乾隆时期河北地区有关玉米种植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河北地区记述出处( )“玉蜀黍(玉米),土人不多种,惟园固间有之”乾隆二十六年献县志“又曰玉米,家园间有之”乾隆四十三年安肃县志“玉蜀黍田家园也多种之”乾隆四十四年宁河县志A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B高产作物开始大量引进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D玉米种植逐渐得到推广20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京剧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感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京剧表演家,京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摘编自傅谨京剧学初探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诗界革命”“新文体运动”等口号,一场京剧改良运动由此拉开。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念及立国根本,在振民精神,因此著了几部小说传奇,佐以许多诗词歌曲,庶几市街传颂,妇孺知闻,将来民智渐伸,或者国耻可雪。1904年,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宗旨是“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十分鲜明地把京剧改良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1908年,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上演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秋瑾等剧目。“新舞台可以说是中国舞台史上一次大革命”,大大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摘编自沈鸿鑫京剧改良运动与海派京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的特点及产生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发生的新变化。三、论述题2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强调治学的目的是要寻求治理国家拯救社会的根本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物观点徐光启“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永世利”黄宗羲“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徐弘祖“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顾炎武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试卷第5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详解】由“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清朝景德镇的制瓷业极为发达,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宋代景德镇就有“瓷都”的美誉,选项中的“开始兴起”有误,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故B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几皆半于浮”可知,当时景德镇不是全员参与瓷器生产,故C项不符合题意。2D【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清四大著名长篇小说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D正确;离骚奠定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A错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B错误;苏轼是豪放派词人,C错误。3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顾炎武的相关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顾炎武主张君子学习的目的是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的思想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法定货币,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故D项正确;ABC项都早于D项,排除。5D【详解】试题分析:清朝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蚕丝大量出口,政府由限制蚕丝出口到废除这一规定,这反映了太湖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6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都城为北京,同时明清时期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D项正确;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排除A项;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排除B项;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根据统计图可知,“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将近一半,这说明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是学者统计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非政府注重收录,故B项不符合题意;进士并非不重视经学,只是题目中未提到而已,故C项不符合题意;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且以经部和子部为主,故D项不符合题意。8C【详解】据材料“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故C正确;孔子主张“仁”和“礼”,故A排除;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B排除;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故D排除。9D【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00-1833年由广州出口的生丝和茶叶年平均数在不断增长,表明当时我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表格数据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表格数据没有对外贸易的顺逆差状况,排除B项;表格数据没有体现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D【详解】据材料“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并结合所学可知,儒林外史属于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D正确;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与材料不符,A错误;三国演义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出色的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与材料不符,B错误;“三言”、“两拍”真实生动的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与材料不符,C错误。【点睛】“三言”、“两拍”:“三言”是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两拍”指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11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的本源,开创了心学理论,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提出,A项错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老子提出,B项错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庄子提出,认为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D项错误。12C【详解】材料中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朱熹提出的“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C项正确;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排除B项;阳明心学提出了“心学”,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3D【详解】根据材料中“甘薯、玉米”“雇佣”“白银”可知,这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特征,D项正确;唐、宋、元时期都不符合材料中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14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15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和“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可以分析出黄宗羲主张通过设立宰相制度来制约皇权,故C项正确;A项中的宋朝材料没有体现;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是为了消弱君权而不是消弱相权;D项错误,黄宗羲主张设宰相一人,实际上明朝以前宰相多人。16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存在,材料中没有“民窑主”和“工匠”存在雇佣关系的信息,D项符合题意;根据“清代景德镇督陶官唐英”可知清代设官监督官窑生产,排除A项;根据“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可见景德镇制瓷业兴盛,排除B项;根据“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可见私营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明代中叶以后,民窑数量超越官窑数量,说明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民营手工业明显超越了官营手工业,两者之间不存在激烈竞争,排除B;材料未将中国的制瓷业和世界制瓷业对比,因此选项C排除;材料中未涉及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18C【详解】根据“因其故俗之便,使民自陈之,公卿、有司不能搬用周礼之制,不可以一切之法治之也”可知,王夫之主张因地制宜,不能照搬旧法,要实事求是,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以德治国”“整顿吏治”的信息,排除AD;材料信息与限制君权无关,排除B。【点睛】1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园圃间有之”“家园间有之”“田家园也多种之”说明当时河北地区的玉米种植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出当时玉米种植逐渐得到推广,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玉米的种植情况,并没有反映“大量引进”,且玉米是明中后期引进的,排除B项;精耕细作指的是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0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王阳明以种树为例,突出人们立志用功的作用,即说明心学思想激励人们奋发进取,C项正确;材料与追求个性自由无关,排除A项;心学研究的是主观世界,排除B项;材料与学以致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1(1)特点: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娱乐性、广泛性。背景:清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清朝统治者的推崇;古代中国戏剧艺术的继承融合。(2)新变化:深受社会政治变革和西方的影响;由官民娱乐到开启民智,提倡民族主义,救亡图存;由程式化的传统表演到融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现代大舞台艺术。【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娱乐性、广泛性等方面概括京剧的特点。背景:依据材料一中“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清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及市民阶层扩大、统治者的推崇、古代中国戏剧艺术的继承融合等方面说明其产生背景。变化:依据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及第一问的作答从深受社会政治变革和西方的影响、宗旨、表演方式等方面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发生的新变化。22时代背景,对顾炎武的认识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针对上述问题,以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反思传统社会,倡导“经世致用”,探索国家出路。结合三人主张及社会进步意义进行论述。徐光启全面总结中国传统科技,并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强调科技要服务于社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黄宗羲以民为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色彩。徐弘祖实地考察名山大川,写成徐霞客游记,践行经世致用学风。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践行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我们应当立足当下,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从顾炎武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题干中所列三个人物各自主张的进步意义以及论述这的主观感受三个角度分析。时代背景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处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哦,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针对上述问题,以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反思传统社会,倡导“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即主张“经世致用”,探索国家出路。对于题干中所列的三个人物的思想主张和意义而言,徐光启全面总结中国传统科技,并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强调科技要服务于社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黄宗羲以民为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色彩。徐弘祖实地考察名山大川,写成徐霞客游记,践行经世致用学风。最后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具体而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践行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我们应当立足当下,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答案第1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