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
资源ID:89755835
资源大小:1.27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2.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3.了解历史上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学习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流程板块一 激趣导新利用“战国铁犁铧”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板块二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板块三 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探究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材料一 这里(半坡遗址)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还有骨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比较精致合用,石斧用来砍伐,石铲用来掘土,石刀用来收割谷物,这里的农业已经处于“石器锄耕”阶段。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思考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的石器属于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证据是什么? (1)判断:磨制石器。(2)证据:因为材料中提到这些石器“比较精致合用”,还用于砍伐、掘土、收割等,可以判断石器较为锋利,符合磨制石器的特征。材料二 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遗物中有铜制的戈头、矛头、瞿、箭镞、锛、小刀、针;石制的矛头、枪头、箭镞、刀、斧、粟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头、箭镞和骨锥。张荫麟中国史纲思考2:材料二表明商人的青铜器主要用途是什么?为何没有铜制的农具?(1)用途:制造兵器。(2)原因: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故很少用来制造农具。材料三 后汉书记载,汉灵帝时,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三国时,巧工马钧又制造翻车,据记载,当时洛阳“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思考3:通过材料三分析,翻车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用途:用于道路洒水和灌溉浇园。图1 二牛抬杠(主要在北方地区)图2 唐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灵便,特别适合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材料四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思考4:根据材料四及图1、图2,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变化:(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不断进步;(2)犁的改进更适合不同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实际需要。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思考5:根据材料五,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1)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2)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使用牛耕成本较高。 (3)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考6:概述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历程。(1)石制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工序复杂。(2)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数量有限,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3)铁制农具: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4)灌溉工具: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后来灌溉工具不断改进,如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唐朝出现筒车等。(5)畜牧业工具:畜牧行业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如圈厩、马槽等,有的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作用。探究2 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锄铁犁铧铁镰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有何影响?(1)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2)影响: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形成。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思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1)历程: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作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思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魏晋南北朝,出现农业庄园劳作方式的原因,概括其特点和影响。(1)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2)特点:规模大、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乌堡;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人身依附关系强。(3)影响: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材料四 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一度达到意大利人口的25,这时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和统一指挥,古罗马学者瓦罗(公元前116公元前27年)的论农业对此曾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据他记述,当时有的奴隶制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120犹优格,相当于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思考4:罗马共和国时期,奴隶的来源有哪些?奴隶制庄园的影响是什么? (1)来源:战俘或买卖。(2)影响:奴隶制庄园规模庞大,挤压了自由农民的生存空间,激化了贵族与自由民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影响深远。材料五 井然有序的农民在分割整齐的田垄上辛勤劳作,因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货币流通比较慢,带来社会商品化经济水平也比较低下。唐朝后期田庄与欧洲中古时期庄园的耕作区域都很集中,并且田庄里的农民都是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佣人或者雇佣者的服务身份存在的,一般情况来说获得收益较少,并且社会地位比较低、生活情况比较困窘。 思考5:据材料五分析唐朝后期田庄与欧洲中古时期庄园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1)实行农民(农奴)的集体耕作;(2)农民收益较少,社会地位较低;(3)庄园基本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水平低下。思考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社会劳作方式的发展。(1)各文明初期,人类基本上采取集体劳作方式,尤其是奴隶制时期。(2)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文明中非常普遍,在中国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开始形成。(3)农业庄园式劳作,主要存在于罗马共和国晚期,后来演变为中古时期欧洲的庄园经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封建割据色彩浓厚,带有庄园式劳作的色彩。(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作为农业的补充,长期存在,形式比较单一,以内部传承为主,接受政府监管。板块四 提纲挈领 升华认识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它用时虽短,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总结,既可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 扩大视野、形成方法,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调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学生理清了“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是并列关系,聚焦古代两大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进步,第三子目为古代社会农业和手工业两大生产领域的主要劳作方式;学生了解通过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板块五 达标检测,固本养能(同步解析与测评课时练及课后评价略)板块六 学习评价,培育素养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选择性必修之教学内容之一,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1、2、3、4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2、3、4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