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89760413
资源大小:218.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化学高一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氨气 BBr2 CBaSO4 D氢氧化钠溶液2、将一块金属钠投入到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盛冷水的烧杯中,甲同学认为可观察到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有钠投入水中,先沉入水底,后浮出水面钠立即与水反应,并有气体产生反应后溶液变红钠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发出A B C D3、200mL0.3mol/L的K2SO4溶液和100mL0.2mol/L Fe2(SO4)3溶液混合后不考虑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0.3mol/LB0.4mol/LC0.45mol/LD0.5mol/L4、用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XYZA甲烷有机物化合物B胶体分散系混合物C碳酸钙含碳化合物盐类D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氧化物AABBCCD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是否干燥对配制结果无影响B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多余的钠需要放回原试剂瓶中C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形成的D已知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更剧烈,所以两种电解质的活泼性:水大于乙醇6、如下图所示,室温下的两个连通刚性容器用活塞分开,左右两室体积相同,左室充入一定量NO,右室充入一定量O2,且恰好使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打开活塞,使NO与O2充分反应且恢复至室温,反应如下:2NO+O2=2NO2。不考虑NO2转化为N2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左室的压强相同B反应后容器内的密度与反应前的相同C开始时左右两室中的分子数相同D反应后容器内无O2存在7、已知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物质氧化KI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Fe3+ Fe2+;MnO4 Mn2+;Cl2 2Cl;HNO3 NO,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少的是AFe3+ BMnO4 CCl2 DHNO38、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B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C5.6LN2(标准状况下)和7gCO含有的原子数均为0.5NAD50mL1 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的K+数目为0.1NA9、下列溶液与20mL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0 mL 1 mol·L-1 Mg(NO3)2溶液B5 mL 0.8 mol·L-1 Al(NO3)3溶液C10 mL 2 mol·L-1 AgNO3溶液D10 mL 0.5 mol·L-1 Cu(NO3)2溶液10、将一定量的NaHCO3和Na2O2的混合物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中NaHCO3和Na2O2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B容器中肯定有0.5 mol O2C反应后,容器中的固体只有Na2CO3D反应后,容器中一定没有H2O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雾天气常造成机场封闭、航班延误,气象中的雾属于胶体B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C同位素的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在医疗上常利用同位素的放射性治疗肿瘤D常借助一些仪器分析物质的组成,原子吸收光谱仪用来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12、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与200mL1mol/LB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A100mL2mol/LMgCl2溶液 B200mL2mol/LNaCl溶液C250mL1mol/LAlCl3溶液 D100mL2mol/LKClO3溶液13、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mol·L-1的稀硫酸加热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质量分数为2a%,此时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2mol·L-1。已知硫酸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则c1与c2的数值关系是Ac1=2c2 Bc2=2cl Cc22c1 Dc22cl14、熔化时没有破坏化学键的是A氯化钠B金刚石C干冰D烧碱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钠保存在煤油里的原因之一是极易被氧气氧化B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HClC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Fe(OH)3固体溶于热水中D某溶液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一定含有大量16、在澄清透明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Na+、SO42-、Cl- BMg2+、Cu2+、SO42-、NO3-CNH4+、K+、OH-、Cl- DOH-、HCO3-、NO3-、K+17、下列各物质含少量杂质,除去这些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杂质除杂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KNO3溶液KOH加入FeCl3溶液,并过滤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H2CO2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NaNO3固体CaCO3溶解,过滤、蒸发ABCD18、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胶体和溶液均能通过滤纸B胶体加入某些盐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C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不能19、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胶体是纯净物,有的胶体是混合物B有的胶体带电,有的胶体不带电C工厂中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是根据胶体的某些性质设计的D胶体、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20、某溶液可能含有Na+、NH4+、Ca2+、Cl、SO42、CO32中的若干种。为了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1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4.30 g固体。向该固体中加过量的稀硝酸,仍有2.33 g固体未溶解。向的滤液中加入足量NaOH,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0.448 L(气体全部逸出,且已经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体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原溶液中SO42、CO32和NH4+一定存在,Cl一定不存在B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a2+,无法判断Na+是否存在C原溶液中可能存在Cl,且c(Na+) 0.200 mol· L-1D为确定原溶液中Cl是否存在,可以取实验的滤液,加硝酸酸化的AgNO3进行检验21、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金属钠和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B大量的钠着火时可以用沙子扑灭,少量的钠应保存在煤油中C将一小块钠投入装有氯化镁溶液的试管里,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游动D将一小块钠投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试管底部有红色物质生成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B温度是影响物质聚集状态的唯一因素C常温下,1L 水中溶解 58.5gNaCl,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mol·L-1D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式量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14分) (1)A、B、C三种无色可溶性盐分别是由Na、Ag、Ba2、Cl、NO、CO中不同的阴、阳离子组成。经实验验证知:A溶液、B溶液均可以与盐酸反应,其中A产生白色沉淀,B产生气泡。则A为_、B为_。将B和C的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有一包固体粉末,由CaCO3、Na2SO4、KNO3、BaCl2、CuSO4中的三种物质组成,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从实验可以判断,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它的组成可能是_或_。24、(12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CI、Ba(NO3)2、CuSO4、Na2CO3,现做以下实验: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滤液呈无色向中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取少量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试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以上物质均写化学式),第步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为_25、(12分)实验室需使用0.5 mol·L1的稀硫酸480 mL,现欲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进行配制。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填仪器名称)。(2)需用量筒量取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 mL。(3)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_(填序号,下同);若配制过程中的其他操作均准确,下列操作能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有_。洗涤量取浓硫酸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待稀释后的硫酸溶液冷至室温后,再将其转移到容量瓶中将浓硫酸倒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入蒸馏水稀释浓硫酸定容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吸出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标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定容时,俯视刻度线26、(10分)为了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杂质K2SO4和MgSO4,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1)操作为_;(2)操作加入的试剂可以为:操作_;操作_; 操作_;(3)如何判断SO42-已除尽,简述实验_;(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_(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理由是_。(5)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27、(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拟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制取并收集两瓶干燥纯净的氯气。为防止换集气瓶时生成的氯气污染空气,设计了如下装置:(1)写出装置烧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装置中盛放的药品是饱和氯化钠溶液,其作用是_;装置的作用是干燥氯气,应盛放_。(3)实验开始后,先_a,_b(填“关闭”或“打开”,下同);当集满一瓶氯气时,为减少换集气瓶时氯气的外逸,再_a,_b,换好集气瓶后,继续收集氯气。(4)兴趣小组的某些同学准备在烧杯中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来吸收残余氯气,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填序号)_。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水(5)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填化学式)28、(14分)A、B、W、D、E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五种元素核内质子数之和为39,B、W同周期,A、D同主族,A、W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W和A2W2,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1)A2W的电子式为_。(2)B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的核素符号为_ ,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 。(3)W、D、E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 ( 填离子符号)。(4)在一定条件下,D元素的单质能与A元素的单质化合生成DA,DA能与水反应放氢气,则其化学方程式为_ ,若将 1 mol DA和1 mol E单质混合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是_ L(标准 状况下)。(5)若要比较D和E的金属性强弱,下列实验方法可行的是_。a.将D单质置于E的盐溶液中,若单质D不能置换出单质E,说明D的金属性弱b.将少量D、E的单质分别投入到水中,若D反应而E不反应,说明D的金属性强C 比较相同条件下D和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解性若前者比后者溶解度大,说明D的金属性强29、(10分) (一)某溶液由Na+、CO32-、SO42-、Ca2+、Cl- 中的几种离子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取5mL待测液分成两份;第一份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过量稀HNO3,沉淀全部溶解;第二份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过量稀HNO3,沉淀部分溶解,同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回答下列问题:(1)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有_;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有_。(2)写出中白色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_。(二)一定温度下,向体积相同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CH4、O2、O3,测得容器内气体密度均相同,则三个容器中气体压强之比为P(CH4):P(O2):P(O3)=_。标准状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500体积的HCl气体,若所得溶液密度为1.19g/cm3,则所得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mol/L(保留3位有效数字)。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C【解析】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溶于水和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则A、氨气是非电解质,A错误;B、单质溴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错误;C、硫酸钡是电解质,C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错误,答案选C。点睛:判断电解质或非电解质时必须抓住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否自身电离出离子,导电只是实验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另外也可以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去判断,即酸碱盐、氧化物和水是电解质,答题时需要灵活掌握、合理应用。2、C【解析】钠投入水中,钠的密度小于水,所以钠不会沉入水底,故错误;钠是活泼的金属,钠立即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并有气体产生,故正确;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使石蕊变蓝,即反应后溶液变蓝,故错误;钠熔点低,反应放热,钠熔成闪亮的小球,故正确;在氢气的推动下,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故正确;氢气在钠块与水之间的缝隙中逸出,有“嘶嘶”的响声发出,故正确。答案选C。3、B【解析】200mL0.3mol/L的K2SO4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0.2L×0.3mol/L=0.06mol,100mL0.2mol/L Fe2(SO4)3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为3×0.1L×0.2mol/L=0.06mol,故混合液中的物质的量为0.06mol+0.06mol=0.12mol,由于混合后不考虑体积的变化,混合后的体积为0.3L,混合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故选B。4、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分类。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有些含碳化合物性质与无机物相同一般也是无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碱性氧化物是能与酸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且生成物只能有一种盐和水,不可以有任何其它物质生成)。【详解】A.甲烷是有机物,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故A正确;B.胶体是分散系,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C.CaCO3是含碳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不一定是盐类,例如:CO、CO2等属于氧化物,故C错误;D.Na2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中基本概念及应用,物质分类的依据,概念的包含关系判断,难度不大,明确物质的分类依据是解题的关键。5、D【解析】A.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容量瓶中无论干燥与否,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A正确;B.钠为极活泼的金属,易和水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实验后剩余的少量钠要放回原试剂瓶中,故B正确;C.胶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波长,对光散射形成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D.钠与乙醇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H不如水中的H活泼,乙醇比水更难电离,所以乙醇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D。【点睛】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乙醇属于非电解质。6、B【解析】A.发生2NO+O2=2NO2,反应后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少,气体平均充满左右两室,则反应后NO室的气体物质的量也要减小,导致气体压强减小,选项A错误;B.反应过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气体的总质量与反应前一氧化氮与氧气质量之和相等。由于容器的容积不变,气体的质量也不变,所以反应后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与反应前气体的密度相同,选项B正确;C.由左右两室体积相同,两容器内气体密度相同可知,两容器中气体的质量一定相等,而NO和O2的摩尔质量不相等,故二者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开始时左右两室分子数不相同,选项C错误; D.容器内NO、O2的质量相等,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2:30=16:15,两种气体发生反应:2NO+O2=2NO2,反应时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是2:1,可见O2过量,故最终容器内有O2存在,选项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B。7、A【解析】根据氧化还原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列方程逐一进行计算。【详解】1molFe3+转化为Fe2+得到1mol电子,氧化KI时可得到0.5molI2;1mol MnO4转化为Mn2+可得到5mol 电子,氧化KI时可得到2.5 molI2; 1mol Cl2转化为Cl得到2mol电子,氧化KI时可得到1 molI2;1mol HNO3转化为NO 得到3mol电子,氧化KI时可得到1.5mol I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得到I2最少的是Fe3+,A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A。【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电子守恒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中Cl2转移电子数需按2个氯原子转移的数目进行计算,题目难度不大。8、A【解析】A.N2和CO的摩尔质量相等,等质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相等,但不一定是NA,故A错误;B.1个Mg原子变成Mg2+要失去2个电子,2.4g金属镁的物质的量为0.1mol,所以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故B正确;C.标准状况下5.6LN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N2中含有2个原子,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7gCO的物质的量为0.25mol,CO中含有2个原子,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含原子数目相等,均为0.5NA,故C正确;D. K2SO4中含有2个K+,所以50mL1 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的K+为1mol·L1×0.05L×2=0.1mol,所含有的K+数目为0.1NA,故D正确。故选A。9、D【解析】20mL 1molL1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c(NO3)=c(NaNO3)=1mol/L;【详解】A.1 molL1Mg(NO3)2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c(NO3)=2cMg(NO3)2=1mol/L×2=2mol/L,故A错误;B.0.8 molL1Al(NO3)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c(NO3)=3cAl(NO3)3=0.8mol/L×3=2.4mol/L,故B错误;C.2 molL1Ag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c(NO3)=c(AgNO3)=2mol/L,故C错误;D.0.5 molL1Cu(NO3)2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为:c(NO3)=2cCu(NO3)2=0.5mol/L×2=1mol/L,故D正确;答案选D。10、B【解析】本题涉及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2Na2O2+2CO22Na2CO3+O2,还可能有2Na2O2+2H2O4NaOH+O2。A. 混合物中NaHCO3 和Na2O2物质的量没有一定关系,故A不一定正确;B. 2Na2O2O22e,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容器中肯定有0.5molO2,故B正确;C. 反应后容器中的固体还可能有NaOH,故C不一定正确;D. 反应后容器中可能有H2O,故D不一定正确。故选B。11、B【解析】A.雾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故A说法正确;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为不成盐氧化物,故B说法错误;C.同位素的应用已遍及各个领域,在医疗上利用同位素的放射性治疗肿瘤,故C说法正确;D.原子吸收光谱常用来确定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故D说法正确;答案选B。12、B【解析】根据氯化钡的化学式结合其电离方程式可知200mL1 mol/LB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22mol/L,同样分析可知选项AC中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mol/L)4、2、3。选项D中氯酸钾电离出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溶液中不存在氯离子,答案选B。13、C【解析】根据c1000w%/M可知c11000×1×a%/98,c21000×2×2a%/98,由此可知:c1c2122。由于硫酸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即21,所以有c22c1。答案选C。14、C【解析】物质熔化时,不破坏化学键,说明该物质不属于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属于分子晶体。【详解】A. 氯化钠属于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离子键,故A错误;B. 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共价键,故B错误;C. 干冰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只是状态发生变化,不破坏化学键,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C正确;D. 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离子键,故D错误;答案选C。15、A【解析】A钠能与氧气、与水反应,煤油能隔绝空气和水分,A正确;B二氧化碳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应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HCl,B错误; C制备Fe(OH)3胶体,通常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到溶液呈红褐色为止,C错误;D某溶液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不一定含有大量,也可能是碳酸氢根离子,D错误;答案选A。16、B【解析】A、Ca2+、SO42-浓度大时生成CaSO4 沉淀,故A错误; B、Mg2+、Cu2+、SO42-、NO3-四种离子间不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故B正确;C、NH4+与OH-生成NH3·H2O,故C错误;D、 OHHCO3=CO32H2O,故D错误;故选B。17、A【解析】硝酸钾中混有KOH,不能加入FeCl3溶液,引入新的杂质Cl,故错误;FeSO4中混有CuSO4,加入铁粉发生:FeCu2=Fe2Cu,然后过滤,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正确;C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发生反应,氢气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可以除去氢气中混有CO2,但会引入新的杂质水蒸气,故错误;NaNO3易溶于水,CaCO3不溶于水,因此采取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得到NaNO3固体,故正确;综上所述,选项A正确。18、B【解析】A溶液和胶体都能通过滤纸,浊液不通过,A正确;B胶体具有均一稳定性,加入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如硫酸是电解质,加入氢氧化铁胶体内,产生氢氧化铁沉淀;溶液加入电解质也可产生沉淀,如向氯化钡溶液中加硫酸,产生硫酸钡沉淀,B错误;C胶体的胶粒是带电荷的,彼此之间存在斥力,所以胶体是一种介质稳性的分散系;溶液在分散系类型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所以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C正确;D只有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会出现明显光带,D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胶体和溶液中分散质的组成和性质,明确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和性质差异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分析胶粒带电的原因和溶液中溶质的区别。19、C【解析】A.胶体是混合物,故错误;B.胶体不带电,但有些胶体粒子带电,故错误;C. 工厂中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是根据胶体的电泳性质设计的,故正确;D. 胶体、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不是丁达尔效应,故错误。故选C。【点睛】胶体是一种分散系,是混合物,胶体中粒子带电,但胶体不能带电,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进行电泳分离或除尘。20、C【解析】取1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4.30 g固体。向该固体中加过量的稀硝酸,仍有2.33 g固体未溶解。说明白色沉淀为BaCO3和BaSO4,质量一共是4.3g,则溶液中含有CO32-、SO42-,且硫酸钡的质量是2.33g,所以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1mol;碳酸钡的质量是:4.3g-2.33g=1.97g,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向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物质的量是=0.02mol,说明溶液中有NH4+的物质的量是0.02mol,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一定存在0.01mol SO42-、0.01mol CO32-、0.02mol NH4+,阴离子所带负电荷大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故A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CO32-、SO42-,一定不存在Ca2+,阴离子所带负电荷大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一定含Na+,故B错误;C原溶液中可能存在Cl,根据n(+)=n(-),即0.02+n(Na+)=2×0.01+2×0.01+ n(Cl),据此得出n(Na+) 0.02mol,体积为100mL,则c(Na+) 0.200 mol· L-1,故C正确;D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会干扰Cl的检验,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加入的氯化钡对实验的影响。21、D【解析】A.钠和氧气在空气中不加热时生成氧化钠,在氧气中点燃,生成过氧化钠,故A说法正确;B.因钠能与水剧烈反应,钠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应用沙子盖灭;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与煤油不反应,可保存在煤油中,故B说法正确;C.钠与盐溶液反应时,一般先与水反应,则将一小块钠投入装有氯化镁溶液的试管里,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游动,故C说法正确; D.钠性质活泼,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最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说法错误;答案选D。22、D【解析】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并不是一个物理量,故A错误;B.压强也会影响物质的聚集状态,故B错误;C.常温下,1L 水中溶解 58.5gNaCl所得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1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并不为 1mol·L-1,故C错误;D.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式量,故D正确;答案选D。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AgNO3 Na2CO3 Ba2+CO32-=BaCO3 CuSO4 CaCO3、Na2SO4、KNO3 CaCO3、BaCl2、KNO3 【解析】(1)由离子共存可知,Ag+只能结合NO3-形成硝酸银、剩下的离子中Ba2+只能结合Cl-形成氯化钡、最后的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钠,然后根据A、B能够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判断A、B组成,从而明确A、B、C的名称,书写B和C的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固体粉CaCO3、Na2SO4、BaCl2、CuSO4溶于水有沉淀、无色溶液,则能排除CuSO4,因为CuSO4溶于水显蓝色;难溶物溶于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钠和氯化钡不会同时存在。【详解】(1)A、B、C为三种无色可溶盐,则Ag+只能结合NO3-形成AgNO3、剩下的离子中Ba2+只能结合Cl-形成BaCl2,另一种物质则为Na2CO3;A溶液、B溶液均可与盐酸反应,其中A产生白色沉淀,则A为AgNO3;B与盐酸产生气泡,所以B为Na2CO3,C不与盐酸反应,则C为BaCl2,将B和C的溶液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CO32-=BaCO3;故答案为AgNO3;Na2CO3;Ba2+CO32-=BaCO3;(2)有一包固体粉末由CaCO3、Na2SO4、BaCl2、CuSO4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取样品加水,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能够溶于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则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且硫酸钠与氯化钡不会同时存在;得到无色溶液,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有CuSO4,因为CuSO4溶于水显蓝色,根据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uSO4,该固体粉末含有的三种物质可能为:CaCO3、Na2SO4、KNO3或CaCO3、BaCl2、KNO3,故答案为CuSO4;CaCO3、Na2SO4、KNO3;CaCO3、BaCl2、KNO3。【点睛】本题考查了未知物的检验,注意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明确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Ba(NO3)2、Na2CO3NaClBaCO3+2H+=Ba2+H2O+CO2【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和实验过程可知,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有CuSO4: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一定含有Ba(NO3)2、Na2CO3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向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是碳酸钡沉淀;取少量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上述分析可知一定含有Ba(NO3)2、Na2CO3,一定不含CuSO4,可能含有NaCl,第步反应是BaCO3溶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aCO3+2H+=Ba2+H2O+CO2。25、AD 玻璃棒、胶头滴管 13.6 【解析】(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使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2)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列式计算即可;(3)依据进行误差分析。【详解】(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使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所以不需要烧瓶、分液漏斗;还需要玻璃棒、胶头滴管;故答案为:AD;玻璃棒、胶头滴管;(2) 设需用量筒量取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 L,因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的物质的量相等列式可得:18.4 mol/L × V L = 0.5 mol/L × 0.5 L,解得V = 0.0136 ,即需用量筒量取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13.6 mL; 故答案为:13.6;(3) 洗涤量取浓硫酸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导致溶质物质的量偏大,溶液浓度偏高,题中操作不正确;待稀释后的硫酸溶液冷至室温后,再将其转移到容量瓶中,不会影响浓度的变化,题中操作正确;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且浓硫酸密度较大,则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方法为: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题中操作不正确;定容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吸,导致n偏小,则配制溶液浓度偏低,题中操作不正确;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V,则配制溶液浓度不变,题中操作正确;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题中操作不正确;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题中操作不正确;故选:;。【点睛】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规范性及操作步骤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误差分析,利用公式中n、V判断即可。26、(1)(加水)溶解(2)Ba(NO3)2、K2CO3 、KOH或KOH、Ba(NO3)2、K2CO3或Ba(NO3)2、KOH、K2CO3;(3)取少许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42-已除尽;(4)不需要;几个沉淀反应互不干扰 可一次性过滤,如果分步过滤会使操作复杂化。(5)不合理;调节溶液的pH若用盐酸,会引入Cl-杂质,应用硝酸。【解析】试题分析:沉淀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以便充分反应,并使杂质完全沉淀,所以首先应当将固体配制成溶液除去SO42-、Mg2+离子的方法一般是使它们分别形成BaSO4和Mg(OH)2沉淀,所以需要加入稍过量的Ba(NO3)2和KOH溶液,过量的Ba2+可用K2CO3溶液除去,因此实验时必须先加入Ba(NO3)2溶液,后加入K2CO3溶液,同时要注意不可加入BaCl2、Na2CO3和NaOH溶液进行除杂,也不可用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否则会引进Na+和Cl-杂质。(1)后续实验是在溶液中进行的,需要加水溶解,操作需要配制成溶液,需要加水溶解,故答案为加水溶解;(2)先加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