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说课稿(教师招聘面试可用).docx
-
资源ID:89770844
资源大小:15.1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说课稿(教师招聘面试可用).docx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童趣,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板书设计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体系 童趣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文是七年级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文短小简洁,浅显易懂,充分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文言课文的第一篇,体现了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清代作家沈复所作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儿时“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文章充满童真童趣,是一篇很能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散文。如果教学成功,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文眼“趣”字入手,将课文设计成“趣读课”,以一个“趣”字为线条统领全文。 3.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可能存在障碍,疏通文意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同时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同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初学者十分重要,所以要防止教学枯燥无味。既然本文以“童趣”为主旨,教师可以抓住“趣”字,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保持课堂趣味。 三、教学法分析 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 1.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学生自由读、声情并茂的诵读、配乐诵读等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的深层内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文中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气息,吸引学生阅读的目光。学生结合注释,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法,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文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十分重要。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与体会文言文,并对文言文的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故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通过播放歌曲童年自然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介绍 通过对沈复的介绍,增加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诵读,因此,教师首先根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这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诵读,指出该注意之处。接着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由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氛围,学生的情绪受文章的氛围感染,有利于对全文的理解。 (四)翻译全文,梳理字词 这一部分由教师首先翻译第一段文章,同时整理归纳重点字词。接下去由学生分组分句翻译,同时教师给予指点,并帮助总结重点字词。这一部分的板书需要归纳详细,统一保留在黑板的一侧,并要求学生做笔记。 (五)朗读课文,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在课上多读多背,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养成学生背诵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分担学生的课后时间,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按照文章的叙事顺序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教师再对学生的解答做出点评,给予适当引导。 问题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问题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蚊子看成鹤(观蚊如鹤) (2)把从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神游山林) (3)大癞蛤蟆并赶到别的院子里去(鞭打蛤蟆) 问题3: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明确:通过仔细的观察,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 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问题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明确:热爱小动物。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答案不唯一) (二)总结课文,归纳中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但考虑到学生水平的不同,教师在最后可以对文章的中心内容做归纳,或是请同学起来归纳。 (三)提出问题,探究延伸 除了掌握课文的内容之外,还应对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培养上有一定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本的知识以为,有更深一层次的思考。 提出问题: 1. 你有没有过类似于作者小时候的经历?试着展示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明确: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明确: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积累文言词语、成语。 五、板书设计分析 结合上课内容,设计板书如下: 童趣 沈复 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藐小之物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 板书的设计包含了从生活中发现“物外之趣”的方法,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朗读的感情指导,起到一个课程提纲及对教学方法重难点强调提醒的作用。 通过实践的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教学设计很好的得到了体现。也让我深信,多种教学法恰当结合,能更加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