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17 古诗三首.doc
-
资源ID:89772842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精华版教案17 古诗三首.doc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1课时一、观赏图片,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3简介诗人: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4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导生字的读音。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五、再读悟情。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开流回出来)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指导书写“断、楚”。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3背诵并默写古诗。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气势磅礴碧水东流至此回雄伟秀丽两岸青山相对出山水相映孤帆一片日边来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堂上,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