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北师大.doc
精品文档中考数学复习方案一、第一轮复习3-4周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1目的:过三关过记忆关 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根底上,牢记所有的根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那么等。过根本方法关 需要做到:以基此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根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判别式法(韦达定理),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等。过根本技能关。应该做到:无论是对典型题、基此题,还是对综合题,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该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2宗旨:知识系统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数与代数分为3个大单元: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和图形分为3个大单元:几何根本概念线与角,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统计与概率分为2个大单元:统计与概率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根底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根底分占总分的70%,因此必须对根底数学知识做到“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应用根底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按中考试卷的设计原那么,根底题都是送分的题,有不少根底题都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3掌握根底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逻辑思维能力,根底知识只有理解透了,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对而言,“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是不适用的。二、第二轮复习3周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突出重点,综合提高-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1目的:融会贯穿考纲上的所有知识点进行专题化训练将所有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分为为多个专题,按专题进行复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的内容在专题训练的根底上,要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突破难点。按照中考的出题规律,每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都大同小异,。2宗旨:建立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在对初中阶段所有数学根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前提下,应该努力做到:建立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从函数的角度,去理解数,函数,方程、代数式以及跟图像的对应转化关系。提高数学阅读分析的能力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并能复原问题的数学描述。2、第二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专题的划分要合理专题的划分标准为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紧密程度。专题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始终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2保证一定的习题量所谓“熟能生巧,在这个阶段,所要做的就是将关键知识点进行综合、稳固、完善、提高。要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典型题。3注重多思考,并及时总结规律每个专题内的知识点具有必然的紧密联系,不同专题之间的知识点同样会发生关联融合,要注重解题后的反思,总结规律。三、第三轮复习2-3周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模拟训练,查缺补漏目的:突破中考分数的非知识角度的障碍研究历年中考真题,选择含金量高的模拟题分析历年中考题,对考点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梯度设计合理,立足中考又稍高于中考难度的模拟题来做。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考试的成绩绝不仅仅取决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在真正的考场上,心理状态和心里素质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模拟训练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真正中考的时间以及相关要求来训练。2、第三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通过做模拟题进行查缺补漏中考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谓众多,在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后,最后需要用做模拟题的方式来检查是否有遗漏生疏的知识点。2克服不良的考试习惯中考考题都有相应的判分规那么,要按照判分规那么去优化答题思路和步骤,必须防止因为“审题不仔细,凭印象答题以及答题不标准等原因造成的失分。3总结适当的应试技巧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完成一道题目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从知识点的应用角度出发。针对不少典型题,都有相应的解题技巧,既节约了做题时间,还保证了结果正确。第一章 实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2、无理数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或化简后含有的数,如+8等;等;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那么有a+b=0,a=b,反之亦成立。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假设|a|=a,那么a0;假设|a|=-a,那么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那么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2、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0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0 03、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1、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拟 3分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2、实数大小比拟的几种常用方法1数轴比拟: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求差比拟:设a、b是实数,3求商比拟法:设a、b是两正实数,4绝对值比拟法:设a、b是两负实数,那么。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那么。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根底,分值相当大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6、实数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二章 代数式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2、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是6次单项式。考点二、多项式 11分1、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2、同类项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3、去括号法那么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4、整式的运算法那么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整式的乘法: 整式的除法: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6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1提公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 3分组分解法:4十字相乘法: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考点四、分式 810分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2、分式的性质1分式的根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2分式的变号法那么: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3、分式的运算法那么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根底,分值很大1、二次根式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2、最简二次根式假设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4、二次根式的性质1 2 34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第三章 方程组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1、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那么有。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1、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假设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假设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换元法: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 810分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3、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5、二元一次方正组的解法1代入法2加减法6、三元一次方程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7、三元一次方程组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第四章 不等式组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3分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考点二、不等式根本性质 35分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考试题型: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 68分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8分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局部,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局部,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第五章 统计初步与概率初步考点一、平均数 3分 1、平均数的概念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这里,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叫做权。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当所给数据比拟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2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其中。3新数据法:当所给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是新数据的平均数通常把叫做原数据,叫做新数据。考点二、统计学中的几个根本概念 4分 1、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3、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局部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5、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6、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考点三、众数、中位数 35分 1、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考点四、方差 3分 1、方差的概念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表示,即 2、方差的计算1根本公式:2简化计算公式:也可写成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3简化计算公式: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得到一组新数据,那么,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4新数据法:原数据的方差与新数据,的方差相等,也就是说,根据方差的根本公式,求得的方差就等于原数据的方差。3、标准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考点五、频率分布 6分 1、频率分布的意义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平均数和方差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样本中数据在各个小范围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2、研究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概念1研究样本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2频率分布的有关概念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考点六、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3分 1、确定事件必然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的事件。2、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放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考点七、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分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利用反复试验所获取一定的经验数据可以预测它们发生时机的大小。要评判一些游戏规那么对参与游戏者是否公平,就是看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是否一样。所谓判断事件可能性是否相同,就是要看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否一样,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考点八、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56分 1、概率的意义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2、事件和概率的表示方法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事件A的概率p,可记为PA=P考点九、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3分 1、确定事件概率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12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0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0 1概率的值不可能发生 必然发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考点十、古典概型 3分 1、古典概型的定义某个试验假设具有: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考点十一、列表法求概率 10分 1、列表法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2、列表法的应用场合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 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考点十二、树状图法求概率 10分 1、树状图法就是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2、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考点十三、利用频率估计概率8分 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拟实验。3、随机数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把这些随机产生的数据称为随机数。第六章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3分 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局部,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2、点的坐标的概念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3分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点P(x,y)在第二象限点P(x,y)在第三象限点P(x,y)在第四象限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点P(x,y)在x轴上,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y为任意实数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5、关于x轴、y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考点三、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38分 1、变量与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函数解析式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1解析法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2列表法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考点四、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310分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为0时,k为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图像特征k>0b>0 y 0 x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b<0 y 0 x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b>0 y 0 x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b<0 y 0 x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注: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正比例函数有以下性质: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5、一次函数的性质一般地,一次函数有以下性质: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确实定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考点五、反比例函数 310分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k的符号k>0k<0图像 y O x y O x性质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减小。x的取值范围是x0, y的取值范围是y0;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增大。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确实定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5、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如以下图,过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任一点P作x轴、y轴的垂线PM,PN,那么所得的矩形PMON的面积S=PMPN=。第七章 二次函数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38分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y叫做x 的二次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2、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抛物线的主要特征:有开口方向;有对称轴;有顶点。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五点法: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拟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016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2顶点式: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那么不能这样表示。考点三、二次函数的最值 10分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当时,。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那么,首先要看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假设在此范围内,那么当x=时,;假设不在此范围内,那么需要考虑函数在范围内的增减性,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当时,当时,;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当时,当时,。考点四、二次函数的性质 614分 1、二次函数的性质函数二次函数图像a>0a<0 y 0 x y 0 x 性质1抛物线开口向上,并向上无限延伸;2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记左减右增;4抛物线有最低点,当x=时,y有最小值,1抛物线开口向下,并向下无限延伸;2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记左增右减;4抛物线有最高点,当x=时,y有最大值,2、二次函数中,的含义:表示开口方向:>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与对称轴有关:对称轴为x=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0,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0时,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当<0时,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补充:1、两点间距离公式当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