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全集.pdf
-
资源ID:89819698
资源大小:5.63M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全集.pdf
2022年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全集古典诗歌根本常识教学目的:把握古典诗歌的最根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预备。教学时数:一节教学内容和过程: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终日不成章,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皎皎河汉女。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许?脉脉不得语。【译文】远远的牵牛星远远的牵牛星,绚烂的织女星。举起优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成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 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 兆 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漂浮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觉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设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忙周瑜实行火攻,战胜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古体诗:亦 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鸽飞。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需是对偶句。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一样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敏捷轻巧,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富强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小结古体诗古体诗乐府诗律诗近体诗绝句把握意象教学目的: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教学时数:二节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习题试做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黄昏到明月初升的变化。(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四周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落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情。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赏析:在诗歌中,假如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 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到达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的佳作。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说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四周的清秋初月的风光。乍读起来,似有舒适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尝,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风光,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分。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漫的风光去探究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行。这种破题法,既 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雪白的初月,切 上 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 思”照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 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隹僚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简单的冲突心情注入形象鲜亮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 用 穿 、数 二 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二、学问梳理诗歌中的形象,我 们 又 称 之 为“意 象 是 指 诗 人 依 据 现 实 生 活 中 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肯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详细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局部,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定带上了诗人的情感颜色,给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 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纳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 咏 之“物”,即 为 客 观 之“象”,借 景 所 抒 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 为 主 观 的“意“象”与“意”的完善结合,就 是“意象”,即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制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仆人公,即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因此,鉴赏详细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表达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意象颜色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闹活泼,乐观向上,意气奋勉;冷色代表着冷漠消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精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亮表达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颜色。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颜色的词修饰后,藤是枯槁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黄昏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芜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奇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充满着阴冷气氛和灰暗颜色的秋效夕阳图。常见的意象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如:李 白 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奉劝他,盼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 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鼓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状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2、竹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郁 正直虚心,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行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行医。”(苏 轼 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爱在绿竹葱郁的环境谈经论道。3、柳一 一“柳”者,“留”也,柳枝依依一一缠绵俳恻,离愁别绪一一送别怀人。“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4、梅一一最先开放,傲霜斗雪一一敢为人先,不畏权贵一一君子宋人陈亮 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 安 石 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雪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词作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方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受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 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天地。”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5、菊一一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一一不畏权贵,坚守晚节一一志士。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一一颜色淡雅一一淡薄名利,不求闻达一一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 浩 然 过故人庄)唐人元稹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行的追求。6、大雁春秋迁徙一一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留鸟,每年秋季南迁,经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 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家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 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 寒塘)。鸿雁传书“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7、杜鹃(子规、布谷)一一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 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怜悯。宋人贺铸 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洁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难过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予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 人 秦 观 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 人 王 令 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 轼 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8、月(残 月、明月、新 月、孤 月、冰 镜、蟾 兔、玉盘)。它在很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孤独思归之情。例如李白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杜 甫 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刘 禹 锡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 九 龄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杜 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9、斜阳给人以凄凉、懊 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 观 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宽阔、苍茫的意境。如 王 维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 古 诗)王 安 石 桂 枝 香 金 陵 怀 古 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 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10、登 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哀痛与激情。杜 甫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 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布置作业结 合 诗 句 内 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低,归来且闭关。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布满黯淡凄凉颜色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曲折变化,衬托出越接近归隐地就更加感到凄清的心境。颔 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似乎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表达诗人归山开头时悠闲得意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其次课时复习什么是意象十类意象的常见意义方法点拨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依据诗歌描写的详细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根底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中寄予的情感。答复时应包括三个要点:是什么形象?形象的详细特征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如,2 0 0 7年广东卷第1 0题 第1小题:(诗歌见前)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响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答题参考要点: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答复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黄昏到明月初升的变化,(答复形象的详细特征)表现的孤独孤独情感。(答复形象的意义)关于意象的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 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 柳”是全诗的关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要求就诗中二三联所用的“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诗意:漂泊江汉,我这思归家乡的天际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漂浮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理想的雄心壮志依旧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由于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在这里,“片云”“孤 月”意境凄凉,流露出孤独、苦无知音的郁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粤 秀 峰 晚 望 同 黄 香 石 诸 子 二 首(其 一)谭 敬 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注:艘:小船。海 幢,即海幢寺(1)诗中哪些意象表达了题目中的“晚望”?请 分 别 从“晚”、“望”两个方面答复。(3分)(2)简 析 诗 中“带”字的妙处。(3分)答 案:(1)、晚:“归艘”“钟 声”望:“江”“青山”“远 帆”“空”“老鹤”(2)、诗人运用了比较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任何关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歌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送春北宋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 首 诗 既 有“残花”、“子规”(杜 鹃)一 类 的 意 象,又 有“燕子”、“东风”一类意象,诗人毕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赏析】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信任东风是唤不回来的。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布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常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妙时间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局部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一样,带有比拟乐观的意义。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思索: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风光,均以荷与什么东西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怜悯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赏析:地平线两竿高处,残阳斜挂,映照小溪,粼波闪闪。如带的小溪刺眼水光之上横一弓深暗桥影,比照鲜亮,在诗人视野中,特殊醒目,因而特写“溪桥”。时已薄暮,残照无力。落日时间,田野一片静穆、恬淡。原野安静,村里却布满生气,家家预备晚饭。淡淡炊烟从柳丛中袅袅升起,时隐时现(半缕)。诗中不见茅房瓦舍,只写丝丝轻烟,掩映柳影之中。以“深山藏古寺”的手法,表现了农家之暮一派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黄昏的风光,以荷花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一首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消沉。后一首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隐藏于荷叶之中,似 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好玩。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 成(1)(2)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寒塘赵暇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难楼。(1)填空: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2)简答: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解答】五言绝句;思乡之情。【解答】雁是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经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剖析】此题考察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力量。上述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雁”,了 解“雁”的作用,对把握的思想和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雁是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它是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消失的一个意象,意义特别丰富,如南朝梁王僧孺 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诗 中“雁足”指书信;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甚而雁影分飞,涕空沾于荆树,鸾胶再觅,变遂起于芦花”,句中“雁”比方分别,等等。联 系 上 述 两 首 诗 中 的“故 园”、“归思”、“乡心”等词语,很 简 单 推 断 出“雁”在诗中的作用,诗人耳听到雁的叫声、眼见到的高飞的大雁,不免产生思乡、归乡之情,进而分别写出上述的诗歌。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答 案:寒 山、石 径、白云、人家、枫 林、霜叶,组成一幅形象鲜亮的秋景图,表现了生气勃勃、清爽刚健的意境。布置作业:朗读这些诗歌意境复习目标:1、了解诗词意境的涵义。2、把握分析意境的方法。3、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分析意境。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意境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教学时数:二课时一、习题摸索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的意境清爽明媚:夜深人静的时候,模糊有月光斜斜地映照立夏村落里的人家,家家的庭院都是一半沉醉在月光下,另一半则覆盖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比照更加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宽阔的天空中,好像也被夜的清寂所感染,连云彩也不敢随便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悄悄地示意着时间的消逝。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这声音是那样的悦耳、欢快,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降临,发觉透过窗纱能够模糊看出一丝新绿。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选取花于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纳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降临的无比喜悦之情。二、学问梳理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统一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味隽永的意象。意境简洁说就是景加情。它以鲜亮的艺术形象,采纳情景交融的方式,使观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制造的一种特有的气氛和境地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剧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或给人以剧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气氛,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肯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制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展鉴赏评价。苍凉、雄浑、莽苍、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阔)空寂、缠绵、幽静、幽美、繁丽、热闹、动听、模糊;淳朴、宁谧;高亢、繁华、(清丽、隽秀)(恬淡、静美)吵 闹(繁复)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芜、冷 寂(感伤、哀婉的意境)例如:孟浩然的 过故人庄,诗人正是借助“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艺术形象,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田园情趣,闲适恬淡之情,淳朴真诚的情意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与舒适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呢?详细地说,把握艺术形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画面,二是抓情感。下面举两例加以分析。如柳永的 雨霖铃寒蝉凄切重点描绘了两幅画。一幅是上阕所写与情人话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烟波、幕霭,构成了一种俳恻凄哀的气氛,衬托出“帐饮无绪”,奈何”兰舟催发”以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那种离别时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这是实写。另一幅是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情景。特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那景那情,更是凄楚哀婉,这是虚写。这首诗由实而虚,以虚衬实,层层深入,尽情铺陈,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再如杜牧的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江南春色画。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语,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在熙和的春风中,还有随风招展的酒旗,这是置身于江南所能耳闻目睹的一片春光明媚,生气盎然的风光。这也正是整个江南春色的缩影。这两句诗共写了七件事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这七件事物有的是从听觉上感受,有的是是从触觉上感受的,有的从视觉上感受的。多角度的描写景物,形成一种立体感,构成诗歌的艺术境地。七件事物颜色、情状各异,都和题目“江南春”相适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后两句写掩映于蒙蒙春雨中的寺院、楼台,好像仍是在描述江南春天的风光。这些寺院楼台,穿插于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之中。这里的“烟 雨”覆盖的不仅是寺院楼台,也覆盖着水村上郭,红花、绿叶、酒旗,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奇美。通篇写景,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借“四百八十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么多的寺院,它们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筑起来啊!抒发了兴亡之感。这首诗词采清丽,画面鲜亮,在旖旎、凄迷的机关暖色中富有委婉的讽喻,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流露出对时事的悲伤。总之,赏析诗歌,就要对诗中典型的画面,酷热的激情进展描绘和渲染,再现艺术形象,剖析感情,观赏诗歌的意境,精确把握诗的主旨、风格,品尝遣词用语几表达的妙处。三、分析意境型题的解答方法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思想。详细答题分为三个局部,考生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美丽。其次局部,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气氛特点,或幽静,或萧索,或生气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美,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宽阔等等。第三局部,依据这首诗情境气氛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详细如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予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地。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行。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美丽。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舒适美丽、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留意要能精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详细。比方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例如:例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怎样的抱负?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黄昏,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舒适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宁静淳朴生活的抱负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例2: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临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表现了诗人完毕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分析的思想感情)。四、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题目:分析三、四两句的意境。(不少于6 0个字)参考答案:诗人独立江边眺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有江水悠悠;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失落、惆怅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2、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湖上早秋偶兴汪萃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风雨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题目:李憬词中有“菌苔香销翠月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同是写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何不同?答:李诗写的是秋来叶败花残之景象,表达了一腔愁绪。汪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气盎然的景象,表现诗人闲适的情怀。3、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际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接近荒芜冷落的古堡旁,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着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绚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自身,都常见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宽阔奇的。接着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逝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也许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而且他又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终又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当中,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2)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在有什么不同?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与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如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事点染,便浓墨重彩地纵横写去,营造出了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出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4、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照旧烟笼十里堤。(1)“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和意境?意思是说: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霏霏细雨如烟似雾般地覆盖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漫,而由于雨水充分,气候暖和,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处处碧草如茵,这样的风光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惘惆怅。意境缥缈哀婉。(2)“六朝如梦鸟空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此句紧接着首句而来,写在霏霏细雨、如茵碧草之间隐蔽着一座已经荒芜破败的台城。这里百鸟啼鸣,春草碧绿,是动植物们的乐园,可是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的过客了。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它们个个来也匆忙,去也匆忙,使人眼花缭乱,给人以如梦似梦的感觉。当年豪华壮美的台城现在已成历史遗迹,这里荒芜颓败,只有不解人世沧桑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在这里抒发了忧国之情,担忧唐王朝会重演六朝悲剧,所以这句诗在缥缈的意境中流露出了浓重的伤感心情。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请试谈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一句的意境。据诗意可知: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词人将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公如此,词人又出人意料地呈现一片广远寥廓的境地: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悲伤愁闷转向广远境地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地高远。菊花覆盖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好像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悄悄饮泣。新秋早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好像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仆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仆人公音书寄远的剧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比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完毕。“山长水阔”和“望尽天际”相应,再一次展现了令人神往的境地,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诗的第一句说明了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表达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 分)情感:宠爱表达情感的字是:怜(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自甘孤独的恬淡胸襟7、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此句化用乐府 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踝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1)首句写诗人远眺黄河的特别感受。这一句的观看挨次是“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 其 次 句 写 塞 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假如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局部,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答:首 句 是“孤城”的背景画面。(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宽阔的胸襟。8、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春尽韩倨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早晨犹为到西园。(1)、试分析下“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两句的意境。(感伤、哀婉的意境)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的流水漂移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阵雨点。这下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公如此,诗人还自然地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移于水面的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妙的春光,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颗敏感的心更加哀伤,眼睁睁地看着唐王朝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他来说这才是的苦痛。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颜色是凄清的,所衬托的诗人的心情是悲凉的。晕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2)、“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此句是抒发情怀的,说人在劳碌的时候,是不很留意时令变化的。愈是亲空,就愈简单敏感到季节的转换,无论是落花还是流水都以触动自己的愁怀。在这样的时候假如有亲交故友,时常往来,互诉心曲,也可稍得安慰,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识的今人,就连古人的魂灵也招请不到,这种孤独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这是寄予着深深的感慨,有对春光离去的感伤,又有荒度时间,无所作为的无奈,还不知音难觅的孤愤。9、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首小诗表现了一种怎样意境?“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漂浮。“江村月落正堪眠”,紧承第一句,将船停靠在江村,这时已经深夜了,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乏了,所以该回去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其次句,说且不说夜里不肯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深美妙的环境,然而钓者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安静的风光跃然纸上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了解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的感情类型。把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教学难点:把握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答题标准。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思想感情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习题试做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武夷山中(宋)谢杨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杨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 2 7 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苦痛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