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3篇.docx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3篇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艳丽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溢了快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仔细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倾听读书和来看喧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华蜜生活是多么艳羡。一起来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3篇,欢迎查阅!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1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华蜜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察插图,激趣导入。 细致视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觉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美丽,但各不相同;他们很欢乐,他们一同上课。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挚友) 师:对,这些小挚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沟通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嬉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嬉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沟通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 (6)重点指导:晨、装、静(留意笔画、笔顺) 3.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状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视察:学生自主视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留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老师巡察指导。 5.展示:小组内相互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相互沟通: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2.读完全文,探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班沟通,老师小结,并板书: 上学路上 来到学校 上课 下课 3.你最喜爱哪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2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装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沟通课文中有簇新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宠爱之情。 课前打算: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老师打算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状况。 学生展示介绍,老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老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状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谐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情愿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老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确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相识的生字依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老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生疏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竞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留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整。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其次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驾驭状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沟通。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解并描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绽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老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其次、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起先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其次、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沟通。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仔细上课的状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用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主动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洪亮,声音抑扬顿挫 c.假如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挚友们学习这么仔细,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宁静,体会是四周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美丽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观赏,不忍打扰。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挚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沟通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漂亮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竞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爱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爱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宁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支配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沟通。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共同嬉戏 酷爱团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育语文素养。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艳丽、装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华蜜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骄傲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化。 3.抄写描写窗外宁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华蜜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骄傲、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宁静和小动物凑喧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艳丽、装扮”等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华蜜的学习生活。 【教具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课件出示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沟通: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挚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状况。 3.学生展示介绍,老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老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状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谐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日,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课件出示2)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相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相识的字,依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老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生疏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1)(课件出示3、4)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其次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绒球花汉族艳丽服装装扮朗读宁静停在粗大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雪白 认读形式敏捷多样。 师生参加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关民族的词语。(课件出示5) 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 留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5.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6)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当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1)小组沟通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依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课件出示7) 指旌旗随风摇摆的样子。() 形容色调华丽。() 山间平整的场地。() 边防,边疆。() 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6.生字我会写 (课件出示8:生字田字格课件)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讠+卖=读”“米+且=粗”“青+争=静”“丰+色=艳”。 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2)说说本课每个字,提示大家写时要留意什么?(课件出示9)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留意什么。上下结构,“晨、装”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丰”“色”艳。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留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留意“日”和“曰”的区分,“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对一对:再和课本比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刚好改正。 (1)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漂亮,最奇妙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驾驭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 把表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课件出示10)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依次。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探讨: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反馈(课件出示11)(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终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情气氛。】 【设计意图: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依据要求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熬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习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驾驭会写字书写。】 其次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华蜜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骄傲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化。 2.抄写描写窗外宁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起思索。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密切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化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挚友成为最知心的挚友。现在就请同学们接着品读课文,思索:“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课件出示13) 学生品读。 二、自主学习,深化探究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漂亮。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哪个小挚友最英勇,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觉告知大家?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漂亮的小学? (学生讲到哪句,老师就顺势指导哪句。视课堂生成状况敏捷地驾驭课堂。) 预设1: (1)生:我是从这里看出的。(课件出示14)“那艳丽的服装,把学校装扮得绚丽多彩。”各种各样的服装艳丽夺目,使学校更加漂亮。(板书:服装:艳丽绚丽多彩) (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干脆说明白它的漂亮吗?(绚丽多彩)(课件突出显示15)“绚丽”的近义词就是漂亮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假如此时学生不能精确地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漂亮的小学,老师可这样处理: 老师来读一句话:“那艳丽的服装,把学校装扮得绚丽多彩。”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 句子里哪个词干脆说明白它的漂亮?(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漂亮。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漂亮? 预设2: (1)生: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漂亮。(课件出示16)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大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雪白的粉墙上摇摆”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最终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3)谁能来说说,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白什么?那么你们认为校内里还有哪些景物呢? (4)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内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大的大青树,粗大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内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飘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雪白的粉墙上摇摆 (5)同学们,这样的校内美吗?你想不想去看看?那就带着对漂亮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憧憬,再读这句话。(板书设计:校内美) (6)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漂亮? 预设3: (1)生: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漂亮。“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很多小学生”(课件出示17) (2)为什么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漂亮?(学生阐述) (3)我听明白了,这句话说明大青树下的小学耸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我们把它的美读出来吧!(板书:山花烂漫) 5.小结,过渡。 的确,校内外山花烂漫,校内内高大粗大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内里各种各样的艳丽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漂亮吗?你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方法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漂亮”类似。)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很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挚友。”(课件出示18)(板书:多民族) (2)其他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4)生: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挚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5)讲得好。谁来读这句话? (6)他读得怎么样? (7)我们一起超过他,好吗? 2.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预设2: (1)生:我还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团结。“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课件出示19) (2)找到这句话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4)说说“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5)你们可不行以像老师一样再读这句话? 3.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仅是漂亮、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接着读课文,你肯定会有所发觉!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快乐。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快乐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嬉戏,招引来很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喧闹。”(课件出示20)(板书:唱歌、跳舞) (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3)大青树下有多喧闹?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来说说: (课件出示21)大青树下多喧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乐声把()都吸引过来啦。 (4)谁能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他读得怎么样?认为比他读得好的站起来读。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这是一所多么快乐的学校啊!还有谁有新的发觉?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祥和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非常宁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似乎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好玩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挚友,是那样新奇地听着。”(课件出示22)(板书:宁静学习) (2)好,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3)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挚友是如何上课的? (4)他们是怎样读课文的? (5)假如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挚友们学习这么仔细,课文读得这么好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6)为什么不干脆写孩子们学习仔细,而要写“窗外非常宁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似乎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仔细学习。意思讲到就行) (7)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仔细、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怎么不令人赞叹不已呢?让我们带着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23)“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 2.师生沟通,老师小结。(课件出示24)“漂亮的学校、团结的学校、快乐的学校、祥和的学校”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3.同学们,你喜爱这样一所“漂亮的、团结的、快乐的、祥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吗?你情愿赞美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 4.假如你是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你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傲慢) 5.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6.请傲慢地读这句话! 7.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大青树下的”读重音。)为什么?(为有这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而骄傲,为自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一员而傲慢。) 8.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骄傲,带着傲慢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长。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漂亮,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快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恒久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华蜜,如此快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漂亮,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重点句,进而过渡到对课文的理解,再把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层层递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设计意图: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填补课文空白,绽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校内的漂亮。】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的重音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驾驭了朗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3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8页 共28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