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语言学概论重难点解析.pdf

    • 资源ID:89825025       资源大小:3.11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言学概论重难点解析.pdf

    语言学概论重难点解析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工具与对工具运用的关系。2.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言语具有个人因素。可以说,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一个人每一次说话都可能是不同的。语言是属于社会的,语言要遵循一个原则:全社会都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语言是从言语中归纳出的一套标准、准则的系统,是音义结合,由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它具有社会因素。3.语言是有限的、封闭的,言语是无限的、开放的。语言的材料、规则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因而也是相对封闭的。如现代汉语有400多个音节,上千个语素,几十万个词,语法规则更加有限。汉语如此,其他语种无不如此,其音位、词汇、语法规则都是有限的。而且变化缓慢,相对稳定。言语的开放性,则表现为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造出所需要的无限的句子。从组合关系上讲,其长度可以是无限长的(从理论上讲)。(如:学生。是学生。是中文系的学生。他是中文系的学生。他是闽江学院中文系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人们可以利用聚合关系来替换语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因而即使在句子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例如:我们热爱祖国。他们喜欢唱歌。小张爱好音乐。理论上讲可以是无限的)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成语素。数量有限的语素构成数量有限的词语。数量有限的语法规则支配数量有限的词语,造出无穷无尽的句子,这就是言语的无限性。语言的有限性,免除了人们不必要的过重的记忆负担;言语的无限性,使人们能够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充分满足交际的需要。(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语言和言语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或言语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语言规则。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就会造成交际的障碍。二、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很多,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身势、表情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也都在交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和灵便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它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1)文字是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2)人类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文字仅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因此,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2.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所以旗语等只是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3 .脸部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都可以参加到交际中来,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这些体态语有时甚至可以脱离语言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如汉族人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西方人用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体态语方式进行交际,往往会收到比只用语言表达更好的效果。但是体态语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为它没有系统,不能表达复杂的思想,使用频率低,只能在有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不准确、不可靠,容易使人误会。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身势等伴随动作也是辅助性的。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1.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要以语言作为工具。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进行思维,换句话说,人没有赤裸裸的思维,也没有赤裸裸的语言。(2)思维活动的成果需要依靠语言才能得以巩固和存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概念,这些概念就必须依靠确切的词语把它固定下来、储存起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2.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 言(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四、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完全等同起来。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2.语言和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且构成形式并非一一对应。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来进行推理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是运用词语和语法规则构成种种不同的句子。在构成形式上,概念要用词语来表达,判断和推理要用句子来表达,但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单句、推理和复句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如汉语的虚词“了、着、吗、的”等,不能表达任何具体概念。即使是实词也不一定和概念一一对应,例 如“头”,是个多义词,对应了“头颅、领导、方面、前部、顶部”等多个概念;而同义词,如“漂亮、美丽、标致、俊俏、靓丽”,就可能是多个词对应一个概念。再如句中的疑问句、祈使句就不表达任何判断。即使陈述句也不一定就对应判断,比如有时一个相同的句子表达多个判断,如“小李叫他哥哥”就有两个意思(小李把他叫哥哥/小李叫他的哥哥);有时多个不同的句子表达一个判断,如“这些人都会说普通话”和“这些人没有个不会说普通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同样有些复句,如“他下了课,就回家了”,并不表示推理;而“我们是中文系学生,所以要看很多文学作品”,虽然表达的是一个推理,但因为省略了大前提(如“如果是中文系学生,就要看很多文学作品”),所以逻辑关系匕并不完整,但在语言表达上的意思却是很清楚的。3.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全等同。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在解剖失语症病人的头部时发现,人大脑的左半球是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被称为“优势半球”。而人脑的右半球则是掌管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的。语言的生理机制在左半球,而思维的生理机制与左右半球都有关。(4)语言具有民族特点而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是 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 f t e rn o o 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 o rn i n 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又比如美洲的爱斯基摩语中表示“雪”的名词多达卜五个,这与爱斯基摩人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有关,他们对“雪”的区别非常细致,因而表示“雪”的词语也就比其他语言丰富得多。阿拉伯人表示骆驼的名词多达几十个,说明骆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汉民族历史上关于马的词也非常多,有1 2 0 多个,可见历史上马在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五、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L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俗成的。2.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例如,现在汉语用“r6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代表所有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的一种习惯,并且完全是约定俗成的。(2)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书、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3)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即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l o n 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4)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就具有了强制性,谁也不能任意改变它。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符号,那就互相听不懂了,语言符号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不把“人”叫 做“r n”,而叫做别的名称是行不通的。事实上,语言符号一旦作为人类社会一定时期的交际工具,个人就无权任意改变它。六.语言的层级系统及特点(-)语言的层级系统语言是一套层级装置,这套层级装置包括两层三级。首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底 层(下层)和上层。1 .底层是一套音位(语音形式),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2 .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序列。根据性质或作用的不同,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它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它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它是交际的基本单位。(二)语言层级系统的特点第一,语言的上层和底层之间有质的区别。底层语言单位(音位)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没有意义;而上层语言单位则既有形式,又有意义。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音义结合)。第二,下一级语言单位与上一级语言单位有量的区别。任何语言中音位都是很少的,般只有几十个。到语素这级,数量多达几千,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到词这一级,数量一般达到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到句子这一级,数量就是无限的了。第三,在语言底层和上层中,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构成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是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生成的。反过来看,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可将上一级语言单位分析为若干下一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而下级语言单位都是上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整个语言层级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一级地翻番增量,就可以从几十扩大到无穷。七.如何理解音位的定义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1 .辨义功能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每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音素,这些音素从音质角度看均存在差异。这些音质有差异的音素从社会功能上看,有的与意义的差别相联系,可以区分不同的意义;有的则与意义的差别无关,没有区分意义的功能。凡彼此的差别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就属于不同的音位。如汉语普通话里的 和 1 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标”和“飘 L 的不同词义就是靠这两个辅音的差别来区别的,因此它们应分立为汉语普通话里的两个辅音音位,分别标写为/和/。汉语普通话里的 a 、A 、是一个音位,因为在实际说话的时候,不管你发的是哪个a,都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把“他”A ,说 成 a 或 ,意思都不变,这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因而不能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因此普通话的a 、A 、属一个音位/a/。2 .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如汉语普通话的 A 、a n 、具有辨义功能,但它们不是最小的,还可以切分成更小的语音单位:、A 、a 、,其 中 、不但具有辨义功能,又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因此它们都是汉语普通话里的音位。a 、A 、虽然是最小的单位,但没有辨义功能,只能归并为一个音位/a/。3 .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每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点而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系统。处于不同系统中的音位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表现为:第一,不同的语音系统各有不同的音素,因此具有不同的音位。比如汉语普通话有舌面辅音音位/、/、/,英语、俄语里则没有;英语有舌叶辅音音位/、/、/、/,汉语普通话则没有。第二,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比如汉语普通话和法语里都有元音音素 W 和 ,汉语普通 话 里 a 和 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a/;法语里 和 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像 ta c h e r (弄脏)和 ta c h e r (努力)这两个不同的词义就 是 靠 a 和 的差别来区分的,因而它们分属/a/和/两个音位;可见汉语普通话的音位/a/和法语的音位/a/虽音位符号相同,但实际内容并不一样。八、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1.对立原则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对立原则”。在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假如两个音素构成对立关系,它们就分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普通话“度”5 1-“兔”力 一“怒”力 “路,,口 中 的 兀 4个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5 1 )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它们在普通话里分属 4个不同的音位。如果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那么这些音素处于非对立的关系。如清音浊音在汉语普通话里是不能区别意义的,把“爸 A5 读 成 A5 1意义并没有改变,人们仍然听得懂,只是觉得发音不准确而已。音素间的对立关系和非对立关系是音位理论的基础。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处于对立关系的音素必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处于非对立关系的音素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对立原则是归并音位的最重要原则。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出现的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即甲音素出现的位置,乙丙等音素决不在那儿出现,乙音素出现的地方,甲丙等音素也决不在那儿出现,以此类推,这种现象就叫互补关系。甲乙丙等几个不同的音素处在互补的位置,或者说处于互补状态。具有互补关系的几个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这就是归纳音位的“互补原则”。典型的互补关系是汉语普通话中表示/a /音位的几个音素。如“看、大、剪、刀、把儿”这五个音节中,严格来讲,其中的元音音素是不一样的。国际音标是 a n A 2,5 /。这里的几个元音音素 a、A、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不区别意义的,但在运用中,它们决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a 只出现在 -i 和 L-n 之前;A 只出现在辅音之后和单独存在时;只出现在-i 、-y 与 n-之间;只出现在-、之前;只出现在儿化之前。它们存在互补关系,应归并为一个音位。又如,在英语里,和 1 也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如 s p o r t 和 p o r t,p 只出现在 s 后,读成不送气音,1 只出现在词的开头,读送气音。在英语里,p 出现的位置不会出现 ,1出现的位置不会出现 p ,它们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彼此处于互补的关系(非对立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音位/。互补关系是归并音位的一个重要原则。3.语音相似原则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音素相似(各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舌位、唇形等比较接近)。几个处于互补位置上的音素是否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在发音上是否相似。既互补而又语音相似,才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例 如 a 、A 、不但互补,而且在语音上也相似,不区别意义,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音位。英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是互补的,虽然汉族人听起来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差不多,虽经别人点破能够意识到,但仍然认为它们可以算做一个语音单位,至少它们的差别并不重要,因此它们可以归并为同一音位。英美人碰到s p or t,会把P自然地发成 p ,碰 到p or t,会 把p自然地发成 。综上所述,互补关系和语音相似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几个音素,尽管它们具有互补关系,但是由于它们在语音上相差甚远,人们在听感上也一向区分得很清楚,它们仍不能归并为同一个音位,而应划分为不同的音位。例如普通话的 门 和1从分布上看是互补的。门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是二者音质相差很大,所以应属于不同的音位。九、语义民族性的含义和表现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语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因为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固定词义,固定后词义的内涵、外延怎样,完全由不同民族约定俗成,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例如汉 语 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而英语只用b r ot h e r表示哥哥或弟弟,用s i s t e r表示姐姐或妹妹。因为英语的b r ot h e r、s i s t e r不分长幼,所以它的外延比汉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宽。2.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说不同语言的人有时对同样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主观评价,反映在词义上,形成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如 汉 语 的“狗”与英语的d og,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当,但感情色彩有很大的差别。说汉语的人常用“狗”来比喻“凶狠而有奴性的人或物”,因此汉语中凡是和“狗”组合的词语都带上了贬义色彩,如“走狗、疯狗、叭儿狗、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都是贬义词。而英语则相反,在英国人的心目中,狗 却 是“善良忠诚”的象征,因此与d o g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褒义的,如“a l u c k y d o g (幸运儿)、t o w o r k l i k e a d o g (拼命工作)、a b i g d o g (大亨)、l o v e m e,l o v e m yd o g (爱屋及乌)”等等。3.词语的多义化过程方面。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的过程中,这些特点都会产生影响,因而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例 1:英 语 的“c a t”本 来 指“猫”,后又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猫”则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例 2:汉 语 的“老”本 来 指“年岁大”,后又衍生出“食物因烹饪时间过长而口感不好”的意思,而 英 语 的“o l d”就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例 3:汉 语 的“红”,本 指“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后 衍 生 出“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的意思,英 语 的“r e d”则没有衍生出这样的意思,而“r e d”衍生出的“流血的、暴力的”这个意思,又是汉语的“红”所没有的。十、举例说明义素分析的价值。1 .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窥见:+用眼、+往一定方向、+缝隙里、+看 眺望:+用 眼、+往一定方向、+向远处、+看 高:+距离、+离地远 低:+距离、一 离地远2.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语言中词与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循定的组织规律,而且要受到语义的制约。例如,“我喝饭”是病句,它完全合乎“主动宾”的语法结构模式。它的毛病出在语义搭配不当上。“喝”的语义是“把液体咽下去”,其宾语须具有+液 体 的义素,“粥”有 +液体的义素,所 以“喝粥”能够成立。“饭”的义素是 液体,所 以“喝饭”不能成立。3 .有助于解释句法歧义现象。义素分析法的成功运用解决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长期争论的语法难题。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演着话剧单从语法上看,A B 句子格式相同(N L+V+着+N p),层次构造和结构关系也都相同,但实质上它们是有区别的,这可以通过变换的方式得到证明:A.台上坐着主席团一 主席团坐在台上*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B .台上演着话剧一*话剧演在台上一 台上正在演着话剧这说明N L+V+着+N p 是一个歧义格式:N p+V+在+N L N L+正在+V+着+N p。变换分析能分化歧义格式,但不能解释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而义素分析法却能够对造成歧义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关键在于“坐”“站”(放、躺、蹲、写、挂、亥 I、绣)之类动词含有“附着于某物”的语义特征,即 +附 着,而“演”“敲”(唱、跳、冒、打、炒、熬)一类动词则不 具 有 附着的语义特征。4.义素分析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因而对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亲属称谓的词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语义特征(义素):男性或女性、直系或旁系、长辈或晚辈、父系或母系。这些义素分别用符号的正反来代表,可以制成一套简易的代码语言。如以A 代表男性,A 代表女性,B 表直系,B 表旁系,C 表长辈,C 袤晚辈,D 表父系,D 表母系。十一、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是多方面的。1.要受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即要合乎情理。语言中有些词语和词语的组合,如“月亮读皮球”“苹果玩猴子”,虽然合乎语法规则“主-动-宾”(名+动+名),但却不符合语义组合的条件。因为它们违反了客观现实中的实际情况,现实世界中的“月亮”“苹果”根本不可能发出“读”“玩”这样的动作,除非用在童话或修辞的拟人格中。2.词语的搭配还要合乎语言 表 达(社会使用)的习惯。即符合习惯用法的要求。有些词语的搭配,很难从情理上加以解释,这只是跟社会成员使用语言的习惯有关。比如汉语的“繁重”和工作任务相配,“沉重”和实物或心绪相配。在英语里,女孩子用pretty来形容,妇女用beautiful来形容,男人用handsome来形容。对于这些习惯用法,我们一时还说不清楚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3.受同一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每 种语言、每 种方言都有各自的语义系列,不同的语言或不同的方言在如何表达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时,都有自己不同的语义序列。同一现实现象,一种语言(或方言)用这样的词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则用别的词来表达。这样,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的词语搭配关系也就有了不同的特点。如“吃”这个词,北京话中“吃”的对象只限于固体食物,只能和表示固体食物的词语搭配;而上海话中的“吃”的对象除了固体食物之外,还包括流体食物、液体饮料(如“吃粥”、“吃酒”等),甚至还有气体(如“吃烟”等)。北京话和上海话之所以在搭配关系方面有这种不同,是由于北京话在表示“吃”这个语义场中,除了“吃”之外,还 有“喝、吸”等词语,且它们各有分工。而上海话在表示“吃”这个语义场中,只 有“吃”一个词,所以北京话中由“喝、吸”承担的词在上海话中也由“吃”承担了。也就是说,上海话中的“吃”在语义系列中所占的位置宽于北京话的“吃”。由此可以看出,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词语,能否同其他词语搭配,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决定于该语义场中的其他词语。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词义组合不但要求逻辑事理前后一致,还要求感情褒贬、语体风格等相一致。例如带褒义的词不能用于贬义,常用于口语的词不大和书面语词相配,庄重的文章钻进轻佻或诙谐的字眼就会破坏全文的格调。十二、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发展的外因)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语言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来适应交际的需要。可以说,社会的进步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我们只要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现代汉语的语汇大大丰富了。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的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密。而思维的发展则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更多样化,在结构上更严密,在表意上更精确,在效果上更趋向完善。比如在古代汉语中,主语的省略现象很常见,发展到现代汉语,就书面语而言,这种省略现象就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在政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句子大都主谓齐全,结构完整。又如,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句子更长了,修饰成分特别是复杂的修饰成分用得更多了,在意思的表达上也更加严密了。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当一个使用统一语言的社会出现地域分化时,分化出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交际会逐渐减少,一个部分内部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旧的语言现象的消失,就不大容易通过人们的交往传播到其他部分中去,久而久之,原本统一的语言就会出现差异,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或不同的语言。汉语中形成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地域方言,社会的分化是其中的-个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个社会的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会产生差异,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如知识分子说的话不完全同于工人所说的话,年轻人说的话不完全同于老年人所说的话,这些都反映出社会方言的分歧。反之,如果不同的社会之间或已经分化的同一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交往增多,交际频繁,也会使不同语言或地域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其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语言也就会逐渐趋向统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一普通话的形成和推广就体现了随着社会统一程度的日益提高,汉语也会随之逐步消除方言差异而走向统的历史发展趋向。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包括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的接触频繁起来,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多,这就必然引起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例如,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我国同西方国家的接触和交流H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汉语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少非常明显的欧化句式,例如汉语的偏正复句都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现在因受印欧语言的影响,也有了正句在前,偏句在后的复句形式。十三、语言发展的内因1.语言发展的内因是语言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发展。2.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语言系统下面有子系统及其要素,这些要素以及每个要素的各个成分都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它们分工合作,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共同担负区别意义的职责。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影响了表意的明确性,那么系统内部有关的要素或成分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新的平衡。3.例如,古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双音节为主。这种词汇系统的变化,却是由语音系统的变化引起的。在古汉语中,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如塞音、塞擦音等声母有清浊之分,声调分平、上、去、入,韵尾有两套:-m、-n、-0和-P、-t、-k,因而单音节词之间可以保持有效的区别。如:辨b -变p 道 d -到t 柜g -贵k 后来由于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演变,语音系统趋向简化,结果造成同音词大量增加,如“辨、变”都念 p ,“道、到 都 念 t ,“柜、贵”都念 k 。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遭到破坏,使社会交际受到影响。于是,为了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统一,汉语便调整词的长度来恢复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逐渐以双音节词的构词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单音节词构词模式,如“辨一辨别、变一变化、道一道路、到一报到、柜一衣柜、贵一富贵”,使双音节词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而汉语大量双音节词的产生又引起了语音、语法的一系列变化,如轻声、儿化的出现,一些实词的词缀化以及构词规则的复合化等。十四、语言发展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1 .渐变性。“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1)语言是人类须臾不可脱离的工具,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不能以突变的方式演变和发展,否则社会的交际活动难以顺利进行。(2)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又促使语言要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例如“网吧”、“网虫”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词汇。(3)稳固和发展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变得过于急剧。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但这种演变和发展不能以突变的方式而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如汉语从双唇塞音声母(即重唇音声母)分化出唇齿音声母(即轻唇音声母),大约开始于9世纪或更早,到1 2 世纪完成,经历了大约三百年。又 如“他”由先秦的无定代词演变成第三人称代词则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2 .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其中语汇和语义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所以变化速度最快,而语音、语法就稳定得多,因为它们同社会没有直接的联系。语音的发展变化较缓慢,语法的发展变化是最缓慢的。(2)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发展速度也不平衡。就以发展速度较快的词汇来说,也不是所有成员都会以相同的速度发展。例如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像汉语的“天、地、人、山、水、树、太阳、月亮、风、雨、雪、冰、气、手、头、脚、口、眼、马、牛、狗”等)极稳定,很少有变化。(3)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致。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变,有的地区不变;或者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这样同一种语言就会在不同的地域上逐渐形成分化。如北方方言区大多数已没有入声,更没有辅音韵尾-p、-t、-k,但在粤方言里,保留了入声和全部辅音韵尾。十五、语言融合的社会条件语言融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山相关的因素决定的。1.主观条件统治者推行语文政策来学习语言,使得语言融合成为现实。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为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自己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自改姓“元宏”,并下令王公贵族学习并使用汉语,要“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宣布废除鲜卑语而改用汉语。2 .客观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融合,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主要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自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曾把汉民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比较发达,最后发生语言融合的不是被统治的汉民族,而正是这些人口较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统治民族。(2)各民族的杂居。同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之后,杂居在数量占优势的汉族人民中间,加之鲜卑族统治者实行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鲜卑语才逐渐被汉语替代。(例2:元朝灭亡后,驻守云南的蒙古族官兵留在当地定居,与数量占优势的彝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并同彝族女子通婚,这就促使他们放弃本民族语言而转用了彝语。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融合才有可能发生。)十六、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形式。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例如,公元1 1世纪起,说法语的“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2 .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的使用者、3.出现语言融合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融合现象。例如,我国的北魏时期,鲜卑族和汉族处于民族融合的关系之中,鲜卑族的统治者提倡鲜卑人学习并使用汉语,结果汉语取代了鲜卑语,成为鲜卑族和汉族共同的交际工具。4.出现语言的混合。(1)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现象。不同语言混合会产生“洋泾浜语”。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分的“洋泾浜英语”。(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并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有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注意事项

    本文(语言学概论重难点解析.pdf)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