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背影教学案.pdf
背影执教:郸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教学目标】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教学课时】2 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2.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板书:背影朱自清)【设计意图】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朗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2)思考: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件】一个,二年,三处,四次,五句 o预设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课件出示】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 亲 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念之情。【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第2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情感变化,感受父子之情。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1.态度转变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资料助读:【课件出示】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 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 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课件出示】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一一朱 自 清 儿女【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想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理解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和儿子顿悟后的愧疚与感念。分析段落作用师: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 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设计意图】在深入文本、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写写人叙事散文打基础。三、拓展反思,读 懂 背影读读屏幕上的语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读完这些,你想对文中的父亲或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课件出示:(1)1 9 2 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 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 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 国 华 朱 自 清 与 背影(2)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露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一一三 毛 背影【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感悟父母之爱,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学以致用,刻画形象【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获。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技能,运用到写作中去。阅读推荐三 毛 背影章 中 林 父亲的背影【板书设计】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父子之情父子分手一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 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