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教材4.pdf
第 一 节 哲 学 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比较零碎、不自觉、不系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使抽象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探讨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特殊规律。(2)它们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即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根据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哲学;相反,认为精神、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哲学。(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 认识论 方 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和认识现实世界,即是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人的思维能彻底认识世界,即是不可知论。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到确定认知和实践的出发点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它是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哲学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它是划分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它也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因为,能否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决定人的一切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归根结底是处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客观本身具有的规律办事。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而目认识它,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思维和存在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四、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及其形态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它把一种或儿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相结合。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都是辩证法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它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方面具有了科学的性质。近代唯物主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第一,机械性。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只有力学与数学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因此近代唯物主义往往企图以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一切现象都解释为机械运动。第二,形而上学性。由于当时自然科学还是处于搜集材料而没有进入整理材料的阶段,当时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种都当成是既成的事物来考察,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把这种研究的方法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近代唯物主义带有形而上学的特点。第三,不彻底性。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和阶级斗争发展的不足,社会科学还处于孕育的阶段,再加上当时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还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就使得他们在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时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从而使近代唯物主义就带有历史唯心主义的特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足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它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A、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B、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在任何个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人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客观的精神实体的派生或表现。第 二 节 马 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严整的科学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2、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因而未能科学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提出了哲学是以整个世界普遍本质和最 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使自己哲学成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否定了那种企图建立包罗万象的凌驾于科学之 上 的“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体系。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常常使唯物论同辩证法相脱离,在历史观上,他们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起来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同时,它又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了,发现了唯物史观,创立了完备而又严谨的辩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独霸的一统天下。3、从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旧哲学在理论上主张哲学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和作用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此外,从理论趋势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创立了随着实践与科学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的哲学体系,从而结束了脱离实践的旧哲学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述儿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儿点:1、实践性。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又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在哲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其二,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所谓批判,就是打破旧世界,创立新世界,就是以新质代替旧质。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它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做是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己只是开辟了真理认识的道路,哲学必须倾听实践的呼声,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不断从实践中汲取新的养料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3、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主线,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它既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其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讲究实际,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渗透着实事求是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法。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彻底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客观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其中,实践性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生成点和基本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生成点和基本要求。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本章同步强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B)。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D.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承认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这是(D)。A.旧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C.康德的经验论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它的创立意味着(D)。A.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B.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C.绝对真理的体现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7.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D)oA.不可知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8.把人的自由意志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B)。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C)。A.天文学和数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机械力学10.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B)。A.剩余价值论B.科学的实践观C.无产阶级专政学说D.阶级斗争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有(CD)。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问题B.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2.下列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C D)。A.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B.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C.一切均由天定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3.下列选项中关于哲学和世界观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哲学就是世界观B.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还比较朴素的,也就是说自发的、未经论证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C、个正常的人都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形成某种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因而也就具备了哲学思维的实际基础D、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是(ABD)。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统一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ABCD)。A.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B.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C.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D.在自然和社会历史领域都彻底贯彻了唯物主义的原则6.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有(A BD)。A.数学来源于人的头脑自由的创造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世界统一于存在D.存在就是被感知7.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ABCD)。A.天人关系B.形神关系C.理气关系D.知行关系8.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B C D)oA.历史性B.科学性C.实践性.D.革命性9.以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BCD)。A.它主张全部抛弃历史上的-切B.它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C.它自身并不是一个终极真理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体系D.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和掌握真理的道路1 0.以下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A.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C.人们自发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三、判断题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2.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3.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ITj中条件4.感装足存在的反映。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真理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四、论述题谈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根据、重要意义及其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A4.D5.D6.D7.D8.B9.C10.B二、多项选择题1.C D2.ACD3.BCD4.ABD5.ABCD6.ABD7.ABCD8.BCD9.BCD10.ABD三、判断题1.答:错误这个观点颠倒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真实的关系,具体科学应该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离不开具体科学知识,否则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即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起基础的作用。这种观点会导致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错误。2、答:正确。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思维和存在哪个为第一性、哪个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世界的本质的问题。3.答:正确。任何哲学都不是凭空出现,都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就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土壤。4.答:正确。此命题是唯物论反映论的观点。因为:此命题坚持了存在先于感觉,坚持了物质是不依赖主观感觉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坚持了意识(感觉)来源于存在,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是物质的反映,这就坚持了意识的第二性,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5.答:错误。这个命题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上有偏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四、论述题答:(1)内容: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哪个为第一性、哪个为第二性问题,即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关于世界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凡是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第一方面揭示了哲学的实质和方向路线,它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制约和决定第二方面;第二方面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第一方面。(2)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的客观标准,是哲学派别之间斗争的焦点。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解决,决定着哲学的方向路线,制约着哲学体系其他问题的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3)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揭示了哲学理论的根本特征,揭示了哲学的根本方向路线及其路线斗争的焦点。因而,它是我们坚持唯物论路线,反对唯心论路线的思想武器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根本矛盾,掌握它能使我们在工作中自觉地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端正认识,搞好工作。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它要求办事情要注意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4)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要求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世界的可知性,即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体现着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是”就是去研究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这就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又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经验表明,以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保证。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知识点结构图:具体内容:第 一 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坚持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借助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把物质归结为“不可分割”的原子,把原子的属性看作是物质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它们都没有摆脱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抽象出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带有较大的局限性,经不起科学发展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总结了哲学和其他学科长期发展的成果,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克服了以往物质观的局限性,提出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总结了 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就,批判了“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给“物质”下了科学的、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这个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高度概括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区别开来,指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指出了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是可知的。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但是物质的表现形式却是无限多样的。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从单细胞生物到人,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现代自然科学还把物质划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的存在状态。场包括电场、磁场、引力场等。人类社会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状态。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1、运动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表明运动和物质有以下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3、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割的运动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物质世界的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简单和低级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了解低级运动形式有助于解释高级运动形式的起源和特点,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性质和特点。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相互关系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就是所谓绝对运动,或叫做运动的绝对性。所谓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指下列两种情形: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在物质运动中,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换位置,相互转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惟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总而言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 二 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环节,即:A、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意就是羲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类是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人类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社会劳动,特别是工具的制造,促进了人脑的进一步发达和健全;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与沟通,从而产生了交流工具语言;语言的产生,有了思维的工具,人们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意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规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究的反射活动,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反射活动,就是意识。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到达于人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所以,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经过抽象之后的理性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条件的影响作用。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1、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2、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则是第二位的。两种作用不是平行的。2、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和物质一样,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叫客观规律。任何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一条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才能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深刻的东西。要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更需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认识、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本章同步强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各种实物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物质和意识的统一3.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4.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在于()。A.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B.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静止的D.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从物质派生出来的5.物质是()。A.绝对精神的产物B.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C.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人的感觉的组合6.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A.概念、判断、推理B.实践、认识、实践C.客体、主体、客体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7.“静者,动之静也。”这个说法()。A.承认静止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否认静止的相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运动是不存在的8.“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是一种()的观点。A.朴素唯物主义B.经验论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这是()的观点。A.主观唯心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抽象性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说法()oA、十分荒谬,没有什么意义B、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包含有合理的因素C、是唯心主义观点D、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儿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流于简单化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B.运动和物质是一个东西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物质和运动都带有普遍性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表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静止和运动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质之中D.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4.对意识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 切物质都有意识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的产生是纯生理的过程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5.造大楼得先设计图纸,然后造楼,这说明()。A.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所以意识能够决定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可以改造物质6.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0A.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不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B.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作定量分析;也只有肯定和承认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C.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D.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7.“闭门造车”的错误在于()0A.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否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种说法是()。A.一 种“精神万能论”B.是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9.按照列宁的物质定义,以下现象属于物质的是()。A.被镜子反映的花,被湖水反映的月B.看不见的电磁波和引力场C.还没有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D.在梦中见到了一匹飞马10.非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的区别在于()。A.生命物质通过新陈代谢维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B.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C.生命物质的反应是机械的、没有选择性的D.非生命物质在受到作用时,会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转化为他物三、判断题1.意识是大脑产生的特殊物质,就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2.物质就是具体的实物。3.由于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所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没那么重要,可以忽视。4.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5.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又有意识现象,因此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四、论述题论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B5.C6.D7.A8.C9.C10.C二、多项选择题1.BD2.AC3.BD4.BD5.BCD6.BCD7.AD8.BC9.AC10.AD三、判断题1.答: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特殊物质。认为意识是大脑产生的特殊物质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肝汗一样,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把意识归结为特殊物质,抹煞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物质世界的反映。2.答:错误。(1)实物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的唯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见物质定义)。旧唯物主义认为哲学上物质是实物,是物质形态、物质结构。上述观点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旧唯物主义物质的界限。3.答:错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固然要承认客观规律的第一性的地位,但是肯定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此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探索中是十分重要的。4.答:错误。这句话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但二者并不能等同。5.答:错误。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成果都证明这一原理的正确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把世界本质说成既是物质又是意识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四、论述题答:(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和物质一样,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